《水浒传》中公孙胜有过两次出走,那么就这两次出走我们可以进行分析。
第一次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不久后,公孙胜提出要下山,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公孙胜出走的理由:是看望自己的父母。但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的。其实,公孙胜的离开和宋江有着莫大的关系,你看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郓城小吏,人称孝义黑三郎,在江湖上名气很大,可以和晁盖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
作为一个官场上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国,他的忠已经到了“愚”的地步,宋江曾说:“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衷心不负朝廷”可见一斑,这也是公孙胜和宋江理念的矛盾。
公孙胜早已经看出了宋江等人和自己理念的不同,所以他感觉到了危机感。另外,宋江等人上山后日日饮酒作乐,而公孙胜是一个道教人物,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基于以上三点,最终导致了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
公孙胜的第二次出走是在宋江征讨王庆后,公孙胜遵从他的师傅的指示离开梁山一伙,回到蓟州。那公孙胜为什么要离开呢?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梁山可是处于鼎盛时期,对内缴贼胜利,皇帝对宋江一伙看重。
要了解公孙胜离开,一定要了解他离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完全为朝廷所利用,成为朝廷对外征讨的一枚棋子,说是为了维护稳定,其实是分化梁山的势力,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
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他果断决定离开。(罗真人敏锐的意识到出征方腊困难重重,为不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
当然,这只是从原著文章中去分析。如果从原著作者的本意上去分析的,则是另一番意思。作者之所以让公孙胜离开梁山,是由这个人物的身份、心性和眼光,以及作者对梁山前途的深刻认识决定的。
公孙胜是道人。身份决定了他可以用相对独立的身份,去看待世事纷纭,受情感利益的羁绊和裹挟较少,来去由心。而且来的突兀,去的洒脱。
公孙胜的心性,在本质上是出家人闲云野鹤的随性。虽然也有路见不平就出手,痛快一时的侠义情怀。但也仅限于此,并不愿卷入世俗之事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