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好糯米才能做出好酱料。精选糯米,经过淘洗、浸泡、上蒸、冷却。自然冷却后,放在晾晒筐中撒散开来,尽可能不让糯米饭粘结在一起。
第二天,会到外面采一种味道特别像艾叶的东西,土话称“王曾树”的叶子盖在糯米饭上。利用王曾树叶特殊的味道促使糯米饭发酵,增加发酵糯米的香味。这种发酵方法,或许真的是传统手艺和传承方法,肯定是老祖宗多少次实践流下来的,实在高明。
待全面糯米饭发酵,表面长有一层厚厚的霉,去掉覆盖的王曾树叶,放在太阳底下晒。晒时,用手搓散结在一起的糯米饭,用时搓去表面一层的霉,全部成一粒粒的。晾晒干后,用石磨将发酵后的干糯米磨成粉。
发酵晒干后,糯米变成了褐色,磨成粉纯色更正。磨好的粉就有了酱粉这个新名词,取代了糯米的叫名。
那个时候,家乡每家每户都有好些个晒酱的缸。这种特制缸呈圆形,直径约1.5尽左右,底平,约2寸高的圆孤,能够装进近十10斤的东西。
把适量的酱粉倒进晒缸,倒入适量的清水和粉,加入稍多点盐。待酱粉呈明显的糊状,不干不湿不浓不稀,这便是调得最好的酱汁。
人们会在自家的院里找一处整天可以晒到太阳的地方,搭起一个简易支架,且较牢固,孩子、一些动物不易动到的高度最妥,上面铺一些木板放晒缸。
调好的酱汁放在外面支好的高架上,让充足的太阳尽情的暴晒。只要天气晴好,就这样日晒夜露,让酱吸收自然的养份。一旦天气有变,酱必须用东西盖严实,不能进雨水。若是盖不及时,进有雨水酱的色泽、味道会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可能坏掉,只能倒掉,那实在有些可惜。
三伏天雨水较少,持续晴天,高温暴晒,要不了几天酱会自然晒熟,呈现红褐色,酱糊明显浓稠起来,吃起来香甜可口。此时的酱已经晒到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成品的酱。
成品酱也叫母酱,是下步酱制品的必备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