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叫九九节气。一九又叫“交九”。是我国古代黄河以北区域(现在的华北地区)劳动人民,根据冬天的时长,结合24节气的对应,把一九第一天定在冬至日,又合理、又好记。人们按照节气进行农作,上合天道,下合地温,真正充分体现了我先民的智慧。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形象生动、如诗如画,绝顶的聪明才智!!!24节气至春秋战国时已应用于民间了!!! 每年的冬至日即为“一九”第一天,九天为一“九”,“九九”共81天。因为每年的冬至日基本上都是在12月22日,所以“九九”的日期也是基本固定的。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理论上来说,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为负,这一天地面透支的热量最多,降温幅度最大。其后虽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变短,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面仍是透支热量的,近地面温度仍会不断下降,直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达到平衡,甚至为正为止。这段冬至之后的“九九”天便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也是一个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由负到零,再到正的过程,体现在人们的感受上,便是由较寒冷到最寒冷,再不断回暖的过程。 谚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释意:这条谚语好像适应的范围挺广的,北方地区基本上都适合,最多只在文字上有少许差异。其意思说的是“冬九”天的物候情况。一九、二九很冷,以至于不敢露手;三九、四九更冷,冰厚的足以行人;五九、六九开始回暖,远处的杨柳已现春色;七九河冰开始融化;八九南方大雁飞回;九九之后春耕开始。 二十四节气不包括一九二九三九等,但是一九是指从冬至日(公历12月22日)开始的。冬至日是节气。 二十四节气有一首简单好记的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署相连。 秋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东小大寒。 完整的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