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护着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这看似是孩子自私、不懂分享的表现,其实也有可能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因此,这个问题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我中心主义”?
皮亚杰认为,在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婴儿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也就是说,婴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去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同样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去看问题。
二、孩子为什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一)自我意识萌芽
正常来说,儿童在三岁左右有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时候也是培养孩子如何与周围世界相处,对孩子进行引导的最关键时期。
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体现:
1. 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他会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
2. 自己的东西不允许别人碰,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3. 不听父母的话,觉得自己说的就是对的。
4. 没有容忍度和宽容度,常常是别的小朋友碰自己一下就要还手。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很多家庭将孩子当成家里的小皇帝,全家人都以他为中心,以孩子小为借口什么都哄着、宠着,使他从小养成了“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围着我转,都是为我服务的”这样一个思维习惯。其实孩子就是家庭一个普通的成员,只不过由于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比较差,还是未成年人,需要大人的照顾。但和孩子交往中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是高人一等的,否则就很有可能培养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孩子在3-7岁的主要照看者对其未来的心理健康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这时候缺乏有效的引导,甚至是因为长辈的溺爱或保姆的无意纵容,那孩子的自我意识反倒会进一步强化,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抑或到了4-5岁,甚至6-7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
三、如何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培养学会分享的良好的品质?
(一)因“自我意识”的萌芽,而表现出的“自我中心主义”,应该怎么处理呢?
1. 尊重孩子以及他对物品的所有权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你没有尊重他。承认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权利处置自己的物品,是让孩子愿意分享的第一步。主动分享和被动分享,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呢。尊重孩子,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2. 帮助孩子去体验分享的快乐
要让孩子愿意去分享,就要让他感受到分享的快乐。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发现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以及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小哥哥玩到了你分享给他的玩具,他多开心啊!你现在也很开心,对不对?
另外,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进行表扬和强化,会让他更加乐于分享。
3. 给到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愿意分享的基础。孩子们不愿意分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我把东西给别人了,我自己就没有了”。这种担心不仅仅是对物品的依赖,更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那么请爸爸妈妈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和宝宝共处,不要忽视宝宝对爱的需要。否则,宝宝可能会失去已经获得的安全感。这种对父母的不信任,就可能在宝宝的社会行为上体现出来,同样不信任他人,不愿意与人分享。
(二)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的“自我中心”,也就是所谓的自私、不懂分享,应该怎么办呢?
1. 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
父母和祖辈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孩子身上,而是把孩子视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一个人。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到别人的存在,弄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溺爱只会强化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理所当然围着自己转。
2.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应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集体活动能使孩子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一个自然的、必经的阶段。以自我为中心会影响幼儿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影响他与别人的友好关系。因此,父母要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他们在认知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完善我们自己认知上的不足,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能有帮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