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啼笑姻缘的时代背景

啼笑姻缘的时代背景

更新时间:2024-03-03 03:09:27

啼笑姻缘的时代背景

《啼笑因缘》缘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真实事件。那时,张恨水在北京《世界日报》供职。同仁知道他爱听戏,邀他到四海升平园去听高翠兰唱大鼓。偏巧就在那天晚上,高翠兰被一个姓田的旅长抢走了。同仁们义愤填膺,直说军阀太强横。张恨水却认为:如果高翠兰非常不愿意,那个田旅长何至于就下这一手。一定是田旅长有让高翠兰满足的地方。几天后,一位同仁从照相馆里弄到一张照片,却是两位的新婚合影,高翠兰在照片上笑逐颜开,丝毫没有委屈的意味。不料想,高翠兰的父母把女儿看做摇钱树,遭抢后,他们不向田家要人,一味要的是女儿的身价银子,双方最终没能谈妥。于是,高父一纸诉状告到法庭。军事机关军法会审,结果宣判:田身为军人,强劫平民女子,处徒刑一年。高翠兰交其父母领回。事后,高翠兰仍旧去唱大鼓,只是失去了精气神,还在家中哭闹,不能忘情那个田旅长。

  直到1929年5月,张恨水坐在中山公园小山上的茅亭里,依据高翠兰事件终于构思布局出他的《啼笑因缘》。在《啼笑因缘》中,故事变得复杂了:江南富家子弟樊家树进京考大学,偶遇天桥鼓书女艺人沈凤喜,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后军阀刘将军看中沈凤喜,逼她为妾,沈凤喜在威吓利诱下屈从。樊家树在江湖侠士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协助下试图营救,不料沈凤喜迷恋刘将军的钱财,导致营救不果。之后,沈凤喜因不堪刘将军的淫威,深受刺激而精神失常,酿成悲剧。围绕这条主线,小说还着力营造出平民侠女关秀姑、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千金何丽娜与樊家树的情感纠葛,一时叫樊家树不知何以处置。复杂曲折的多边情爱关系,成就了《啼笑因缘》的卖点。1930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连载结束。连载期间,整个上海轰动一时,老少妇孺皆知。

  《啼笑因缘》的一路狂热,舆论和读者逼着张恨水违背了三年前《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中的“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的诺言,竟于1933年写出续集十回。在这十回中,张恨水不只把何丽娜许配给樊家树,更是出于激情,把关寿峰、关秀姑父女推向东北抗日战场,让侠士父女“血洒边关”。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