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模式的事例

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模式的事例

更新时间:2024-04-08 08:22:19

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模式的事例

9月21日,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环保部命名授牌46个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通化县榜上有名。

作为我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县,通化县不仅造就了生态和谐的绿色奇迹,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变,为我省乃至全国各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丰满的范例。在全省县域年度考评中,通化县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10,其中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9,获得县域考评综合发展优胜奖。

持之以恒,理念引导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通化县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通化县委书记姜信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2004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以来,通化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产业结构、城乡建设和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下决心,用重拳。2012年,通化县累计投资2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生态产业、清水、蓝天、家园、清洁、宁静、青山、生态安全”八大工程,并于2016年6月24日获得正式命名,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生态县。

虽获此殊荣,但通化县思路不变、脚步不停、起点不降,全面推进新一轮生态大行动。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引领,出台一系列文件,实现从“浅绿”到“深绿”的发展。多年大手笔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让全县上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转变“GDP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理念,并交出了一份极不寻常的答卷:

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平安畅通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名县等20余项荣誉;2014年12月,通化县国家生态县通过验收;2016年6月,获得环保部“国家生态县”称号,成为吉林省首个国家生态县;2017年9月,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启示一:持之以恒,筑牢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通化县几任领导班子始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夯实了“环境保护优先、生态文明至上”的核心地位。

巧用“加减”,添彩美丽县城,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通化县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等方略的实施,经济后发优势加快蓄积,为县域经济社会振兴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发展“绿色经济”,积聚创新发展动力。坚持围绕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每年从县财政列支300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研发生态环保的高科技项目。此外,通化县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生态共建共享的突破口,推出具有地域特色旅游路线,打造长白山旅游重要节点。

建设“绿色银行”,厚植生态发展“底色”。实施“净水”行动,推进蝲蛄河景观带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实施“增绿”行动,实现从“砍树”向“栽树”的转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9%;实施“护蓝”行动,全面推进“工业废气、建筑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治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40天。

打造“绿色空间”,建设美丽生态家园。在城区,累计投入近50亿元,加快推进城区棚户区改造、文化产业园、南山公园、御山公园、蝲蛄河景观带、绿化美化、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不断提升县城承载功能和品位;在农村,投资1.4亿元在全县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打造美丽庭院12124个、干净人家11395个,建设休闲景点198处、宜居村庄104个,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4个,国家级生态村8个,省级生态村28个。

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变资本,依托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辐射和总投资324亿元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的果松太舞四季文化旅游区、总投资1亿多元的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丰富绿色发展内涵。然而,当“土地、环保、能耗……”的招商“门槛”抬高之际,是否会“吓退”投资者?实事消解了这些担忧。

东宝人胰岛素产业园、东宝高端服务产业园、东宝生物科技园、通化化工产业园、通化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园、快大人参产业园、双易铗矿业钾长石工业园、远东矿业石墨科产业园、吉林国富人参交易中心等总投资200亿元的“八园一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些集聚发展大项目无疑增添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后劲。在连续三年的全省大项目巡检中,通化县的项目总量、项目质量和创新性等综合考评分别获得两次全省第四名和一次全省第二名。

良好的生态带来可持续发展。2016年,通化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0.2亿元,同比增长7.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4.5亿元,增长6.2%;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11亿元,增长5.8%;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16.5亿元,完成增加值65.7亿元,实现利润16.1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8户。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绿水青山,和通化县健康和谐的政商关系。”北京三聚环保董事长刘雷说,通化县坚持“经营企业家”理念,正确把握“亲”“清”内涵,营造了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环境。

启示二:有看得见的风景,还有算得出的生态效益。

无论从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要求来看,还是从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趋势判断,通化县在产业选择方面,不仅着重提升现有工业节能减排质量,更超前谋划,大力发展占用土地少、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亲”“清”政商关系,也形成了众志成城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严抓常管,机制完善思路,坚守生态和发展底线

多年来,通化县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高度,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来推动。多方筹措抓资金、严格执法抓防治、考核监管抓问责,积极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用铁腕保障生态安全。

——建立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将生态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十三五”时期,通化县将投入落实环境保护资金20亿元,以保证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全覆盖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对造纸、化工、砖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对不能达标排放的26户企业限期进行治理改造,关闭蝲蛄河沿岸19户污染企业。处理环境违法违规建设项目17个,处罚金额50余万元。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举报,情况属实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共接到环境问题来信来访274件,处理率100%,结案率96.15%。

——建立生态建设考核机制。出台《通化县生态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通化县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综合考评。

——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组织开展生态知识、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学校建设培训以及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专题培训;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居民养成环保行为习惯。

启示三:坚持统筹联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主抓手,通化县创新制度和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严格的生态文明保护制度,筑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