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师生关系的优劣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障,也是学生获得稳定成长与发展的有力支持,更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同在一个教育共同体,相互依赖、美美与共,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教师应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之间的人格也是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睦、宽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融入学生的课堂、校园生活之中,成为学生的“自己人”、大朋友、和蔼可亲的“出谋划策者”和聆听者,与学生建立起亲熟感、信任感以及为学生所能真切感受到的安全感,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启、点化、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健康个性。
其次,学生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予积极回应。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予充分回应。作为教师,看到学生专注求知的神情、觉察到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自己的辛劳、智慧和汗水获得积极回馈,会真切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教育生活的美好。这种“美好”的感觉有助于教育教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生活幸福的美妙场域,从而不断激发教师从业的幸福感,激励教师向教育的更深层次迈进,向教学的更远道路前行。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良性循环,继而推进教学相长。
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应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同窗共读的同龄朋辈正好可以填补学生因家中同辈匮乏而可能导致的心理孤独。较来自成人世界的帮助而言,学生之间的帮助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学生们各自带着自身生活的经验进入一个教育共同体之中,心胸共同向着课堂情境开放,相互对话和聆听,彼此回应和欣赏,披襟相见,坦诚交流。同窗共读的同学之间通过学业相互帮助、价值相互影响、生命相互润泽,使学生在“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的良性循环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