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论语所说的 中庸 指的是什么

论语所说的 中庸 指的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6-28 21:10:05

论语所说的 中庸 指的是什么

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是至诚,一种德,儒家思想的核心。

《礼记·中庸》中,对中庸有一个定义:“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意思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的情绪的时候,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就是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中庸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无过无不及的状态。

儒家重视为人处事,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真诚的自我。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向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处理好人际关系等。

《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诚是儒家提倡的一种重要道德,但还不是最高的道德,还不是中庸。

儒家《中庸》认为,人生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至”是指至诚、至善,中庸所追求的修养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至诚是儒家的最高思想境界,至诚无息,至诚无妄。无息则久,无妄则远。达到至诚的状态,就是天人和合一的状态,就是中庸。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之道,提倡诚,追求至诚,是一种积极的的人生态度。不过,孔子并没有指出如何实现和达到这种至诚,所以不具有可实现性。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重关系,关系和人情复杂;在人与人交往中,出现了世故、圆滑甚至狡猾的人,具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中庸说的是一种“中、和、诚”的处世态度,是一种道德,其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