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大沽口之战深度解析

大沽口之战深度解析

更新时间:2023-08-26 16:55:33

大沽口之战深度解析

熟读历史的大伙都应该知道,在我国近代时期,封建清朝已经穷途末路了,在这山河日下的时期,清王朝依旧是自以为是,慈禧把持朝廷,权利的欲望让这位老太太陷入疯狂,纸醉金迷的生活不复存在,这样的现状还能维持多久,在这位老太的心里也很没有底气。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强大,他们看到了东方的这块的大蛋糕,都想进行分一杯羹。

天津历来是北京东南部的门户,而大沽口则是天津海防的要塞。英法联军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于1858年敲响了大沽口战役。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英法联军攻占。1858年5月26日,英法联军沿河到达天津城。1858年6月13日,大学士桂良及吏部尚书花沙纳与俄国特命全权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签订《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纳在天津海光寺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于下午3时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重创,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此后,英法联军屡屡遭受重创于当日夜间撤退,清军守住了大沽口。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之后英法联军从陆续攻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之后僧格林沁以咸丰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西撤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控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敲响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钟声。六月上旬各国军舰二十多艘集结大沽口外,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他在十七日二时之前交出炮台。罗荣光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侵略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士布莱特的领导下发起进攻,经过六小时激战,击毙击伤侵略者255名,击沉击伤军舰6艘。由于清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守台将士虽浴血奋战,因兵力相差悬殊,弹尽援绝,近千名将士牺牲。大沽炮台也随之陷落,罗荣光在率部下冲杀中英勇殉职。

这使清政府不得不求和,割地赔款不再话下,既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样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国家。也为后续中国的苦难埋下了伏笔。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