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是多源流、多民族的中华姓氏。其来源有杜康、姜姓、祁姓和外姓的改姓等多种说法,尊杜伯或者杜康为得姓始祖。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徙居到湖北、山东的部分地区。西汉时,形成了京兆杜姓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杜姓人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并在当地形成大族。宋元时期,杜姓人南迁者渐多。明清时期,南迁至闽、粤一带的杜姓人有迁至台湾者,有的远播海外。
杜姓堂号主要有京兆堂、襄阳堂、濮阳堂、汉阳堂、南阳堂、诗圣堂(少陵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汉阳郡、南阳郡。
自称京兆郡的杜姓就是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函谷关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西汉有两代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东汉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及学者杜笃;曹魏有名臣杜畿;西晋有军事家杜预;南北朝有名将杜骥、杜掞等;隋唐时期更多,有“诗圣”杜甫以及宰相九人[2]。其中,宰相杜如晦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杜佑是历史典藏《通典》的编撰者,其孙则乃晚唐著名诗人杜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