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电影,是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的电影,主题是: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电影为:《玛丽公主》
这是一部改观你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认识的电影。
如果你仔细看完《玛丽公主》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弗罗伊德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固执」。这部片主要描述弗罗伊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弗罗伊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玛丽公主《玛丽公主》
「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弗罗伊德《玛丽公主》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将体验到:
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身上。
第二部电影:是当代克莱恩学派的电影,或许很多人都看过--《钢琴教师》
这是人生很诡异的事情:【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电影从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来看,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钢琴教师》,这是一部没有鬼、没有杀人魔,但堪称是今晚分享的12部影片中最让人屏息战栗的电影!
《钢琴教师》(La Painiste)描述一位将近40岁的女钢琴老师Erika与男学生Klemmer的师生恋,整部片描述Erika与母亲支配─服从的关系,母 女间对话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并将这样的关系,复制到她与学生Klemmer的关系里。一幕幕的自我伤害,或是攻击别人、其实只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攻击。
第三部电影:将解答———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某种「型」的人?可能是外表、个性、对待你的方式等等。或者,那些「曾经是你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你最讨厌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部英国客体关系派的电影———《双面诱惑》,关于解答爱与被爱的关系。有些人之所以你受伤难过,却又难以让你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你感到安心与熟悉。
《双面诱惑》: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总是活在别人期待下的童年。
《双面诱惑》描述一个表现差强人意的戏剧系女孩约瑟芬,有一个身心障碍、需要照顾的妹妹,也因为这样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约瑟芬其实也要被照顾、被在乎。约瑟芬透过伤害自己让母亲在乎,透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其实,那些她对爱的渴求、对于被关注的期待、牺牲与改变,都是因为她想要被看见、被珍惜。你心里,是否也有一个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第4部电影:是关于——什么是疯狂?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将一个人推开,是因为你无法接受或相信他对你的好是『真的』。
这是新精神分析学的电影——《移魂女郎》。
「发疯并不是一时失常,或是咽下一个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鲜明化。」──苏珊娜《移魂女郎》
「世上一触即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真的太多了。那些事情都等着被引爆,等着我们去引爆。你知道吗?那些都等着我们去引爆。不禁让我觉得奇怪,这我他妈的摸不找头脑为什么没有人来引爆我的炸弹?为什么大家都忽略我?为什么没有人勇敢的说出我的真面目,说我是个该死的婊子,说我父母希望我死?」──Lisa《移魂女郎》
我们真的比「精神病院」里面的人「正常」吗?《移魂女郎》尝试挑战与颠覆这个问题,主角苏珊娜因为自伤、大量吞安眠药、和朋友的父亲发生关系被诊断出边缘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disorder)送进精神病院,试图逃跑、目睹病友Daisy自杀、被病友背叛等等的过程。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见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里面的也不见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像是长期住院、语言刻薄的Lisa所说的:「我有说错什么吗?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诚实而已,不像他们一样虚伪!」
这部电影是我最爱的一部,或许太真实
第5部电影:将回答--当某一天跌落生命低谷的经验,你一定问自己这几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着?如果我们终将一死,如果每段关系、每件事情都不是永久的,那还有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
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的电影,--《一路玩到挂》
这部电影将告诉我们--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从来没有好好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