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陕西血社火的由来

陕西血社火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3-06-25 19:37:37

陕西血社火的由来

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属社火种类之一,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以陕西省宝鸡市赤沙镇的最为正宗。

社火常被人们叫着“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

名称由来

血社火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

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

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来历传说

清朝末年,一位串乡打铁的匠人,病倒在三寺村村头,村里一位叫吴穷汉的人,将其接到家里,不仅给其饭吃,还熬中药为他治病,直到他痊愈。为了感谢救命之恩,铁匠打造特制的剪刀、锥子等十多件农家生产、生活常用工具,在元宵节这天,把村民们打扮一番,在村里游行表演,村民争先恐后围观。铁匠离开前,将这套道具留在村里,并将化装技术教给村民。

上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开始,“快活”像其他民俗活动一样被视为“封资修”,不得表演,最后一次表演在1965年,村民借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偷偷演了一次。此后,吴福来的伯父将道具悄悄藏在房顶棚上,待“文革”结束,其他社火、古戏都能表演时,他拿出来供村民玩耍。

“快活”的化装技术,主要由吴穷汉的后人掌握。吴福来说,他的祖父就是快活的化装师,后传给他的父亲吴杰。吴福来是从“文革”后开始跟父亲学的。他现为村里主要的“装师”。

至今,赤沙“快活”已经传了七八代。据66岁的老人吴志文介绍,除“文革”期间丢了4件后来补做的外,其他9件道具都是100多年前的。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