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的山名有文字记载的有七八个,最早的始于汉朝,在各个历史时期称谓有所不同。《汉书•地理志》称:“三山谷,辰水所出”,因山体主要部分包括凤凰山、梵净山、牛头山三个主峰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三峿山,铜仁大小两江水并源于此”(峿指“不相融合貌”,“或且峿而不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辰山,在麻阳县西八百三十里”,贵州东部部分地域一度属辰州管辖,因沅江支流辰水发源于此而得名。明曹学佺撰《贵州名胜志》称:“九龙山,支脉名也,高百余丈,下分九支,铜仁大小两江出焉”。
清《铜仁府志•山川志》称:“月镜山,在府城西南,省提两溪源头”,为何称“月镜山”无考证。清《贵州通志•山川志》称:“江头山,省溪水源出江头山,下合大江”,意指山在江的源头处。民国《江口县志略•兵事》称:“光绪三年,贵东道易佩绅,以各军剿梵净山贼(刘满义军),日久无功,亲履查看,因改梵净山为卓山”。并在县城大佛寺内办“卓山书院”,以此向上敷衍塞责。饭甑山,因“饭甑”与“梵净”谐音,而金顶又恰似蒸饭的“甑子”,故老百姓习惯称之。
红云顶,因梵净山的新老金顶晴天的下午在阳光照射下呈红色而得名。梵净山名称起于何时无考,但从明万历年以后,也许是由于佛教的盛行,其它名称逐渐湮没无闻,只以梵净山名世。从1984年联合国巴黎会议批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以后,梵净山的名字已载入世界史册,传遍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