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纥和回鶻
回纥与中原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魏晋时期。当时它还是松散的游牧民族。突然之间,要面对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北匈奴的一旁支。这个旁支,被汉朝军事打击和分化后只能往西迁徙,形成新的名称,突厥。
面对威胁,回纥组成了联盟,回纥汗国。同时联合隋唐,最终消灭了突厥汉国。自然,回纥就与唐朝形成从属关系,对中原王朝称臣。安史之乱时,回纥也帮助了唐朝平叛,也算是报恩了。
回鶻是回纥分裂时的一个别称,同中原王朝一样,这种分分合合只是政治分歧,民族并不分裂。到了宋朝,回纥对宋朝称舅舅,称辽朝为兄弟。
据《松漠纪闻》,宋朝的回鶻人,以汉人为尊。年轻的待嫁的女子,多与汉人生子,再与族人结婚,而且还以此为荣。这里的汉人其实都是丝绸之路的过客,并不会造成家庭矛盾。
宋代丘处机经回纥去见成吉思汗时,曾作诗,“二月经行十月终,西临回纥大城墉。嘉蔬麦饭蒲萄酒,饱食安眠养素慵。”丘处机能喝上葡萄酒,可见回纥人对汉人的热情。
他的徒弟尹志平也作词,“十九游仙子,随师历八荒。西临回纥大城隍。到处见农桑。一种灵瓜甚美。赤县几人知味。大千沙界有多般。鹤驾复东还。”这里的灵瓜就是哈密瓜。尹志平其实是好人,他随师傅奔赴万里,为苍生求止杀令。莫名被金庸先生黑化了,听说新版的神雕侠侣已经知错改之了。
从诗词中可见,此时的回纥早已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进化为了农耕民族。西瓜经回纥传到了中原,因其从西边来,所以叫西瓜。
现在我们吃的兰州拉面,其实就是中原与回纥民俗结合的产物。回纥人游牧时,只养殖羊。进入农耕,跟汉族一样,养牛耕种。但是汉族人是不敢吃牛的(非正常死亡也不能吃),这是国家法律禁止的。回纥没有这样的法律,牛不小心出事故死了后,回纥人就发掘出了牛肉配合面食的可口美味。
四大汗国时期,回纥属于察合台汉国,耶律楚材经过这里时,观察了这里的民风,说道:“这里跟中原没什么不一样。”
2、辽与西辽
西辽因使用汉语和汉典,所以汉文化在整个中亚广泛深入普通人的生活,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都有汉文化的影子就归功于西辽。同辽朝一样,西辽分为南北两院管理,南院管理汉人和农耕文化,北院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
到了大石的儿子,耶律夷列继位,他把年号定为“绍兴”,要知道此时赵构逃到南方,建立南宋,年号就是“绍兴”。笔者认为,夷列估摸南宋不会长久,定会被金国灭掉,自己就正好继承中原正统了。没想南宋还真的生存下来了。夷列只好把年号改为“隆兴”。现在我们出土很多西辽文物,就有“隆兴”两字。
西辽此后深入西亚波斯,建立后西辽,最后归服于蒙古帝国。现在的伊朗就有祖先是来自中国的民族。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史书只说他来自西域的色目人,但很有可能就是西辽的后人。
3、黠戛斯汗国
黠戛斯汗国是李陵的后裔建立的汗国,在唐代到长安认祖归宗,与唐建立同盟关系,可以说是最早的“巴铁”,每逢唐朝有难,黠戛斯总是倾国相助,以至于与唐一样衰落。被回纥攻伐侵占后只能迁往天山以西。此后,向中原王朝进贡之路彻底被回纥、辽切断,再也无法联系。西辽建立后,成为了西辽的一部分。如今的黠戛斯人成为了吉尔吉斯斯坦人和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人。
由于长期无法与中原联系,加上西域的游牧民族竞争激烈,黠戛斯人只能在天山脚下捕猎和捕鱼为生,也逐渐遗失了中原民族的元素。但有一项元素没有遗失——刺绣,这项从古老中国传承而来的技能历久弥新后,如今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刺绣的图案与中原的刺绣几乎一模一样,地毯上的花红锦簇,窗户上的色彩斑斓,同中原的人们一样,这些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喀喇汗国
喀喇汗国被西辽统治前是游牧民族,之后同样被分为两大部分,所以在农耕部分生活的人们跟中原王朝几乎没区别。现在我们仍能在乌兹别克斯坦看到汉人的生活习俗,比如婚嫁时,女方要盖头巾,要把新娘从娘家接过门等等。
5、于阗国
于阗在唐代就与中原确立了从属关系,所以它很早就进化成为了农耕文明,手工纺织业尤其发达,中原的养蚕技术也通过这里传至了中亚。官方的文字采用两种语言并用,汉字与印度文字。
北宋初年,于阗的国王甚至给自己改了中原名字:李圣天,现在的敦煌就有壁画记载了李圣天册封皇后的画像。
于阗在993年被回纥以及喀喇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