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战的战争,从1618年努尔哈赤“十大恨”起兵反明,一直到1662年吴三桂绞死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天子朱由榔,满打满算持续了44年。
这44年,说长不长,说段也不段了。但要说,仅仅依靠满清不足百万的人口,是没有办法征服整个明朝的。明清战争,是一个此长彼消的过程,也是一个满清制度由草原帝国掠夺式政权向农耕帝国统治式转变的过程。
努尔哈赤的八旗很强,但并非不可战胜,但毫无疑问的是,八旗的制度确实是当时最适合战争的制度之一。有人说,满清骑兵很厉害,但实际上,八旗主要以重步兵为主,而这些重步兵往往都是配备马匹,作为骑马步兵使用,单纯的冲击骑兵,满清其实并不多。由此,八旗重步兵的机动性极强,再加上八旗带有草原游牧部族性质的组织形式,使得发动战争的成本很低,八旗兵每每作战,都是自带干粮,自备马匹而来,这样导致了他们战斗意志极强,毕竟每一次战争,取得胜利决定了他们这一次出征是否有盈利,是否能养活家人的问题。
当然,这是入关之前的八旗军。在入关以前,特别是努尔哈赤时代,八旗军耕战结合,更像是部落的集合体,军事掠夺,财富分赃,汗庭实际上对战利品并没有完全的占有权,这也是八旗作战意志顽强,战斗力极高的主要保障。
然而,八旗如果继续努尔哈赤时代的制度,是没有办法冲出东北,走向天下的。奠定女真逐鹿天下基础的,是后来的皇太极。皇太极将游牧部落集合体的后金汗国,逐步改造成中央集权式的帝国,将八旗的自主权和财政一步步收归到自己手中,在辽东把汉人拉入到新生的帝国之中,吸纳汉族人才,建立了与努尔哈赤时代迥然不同的官僚制度,使得后金汗国逐步转变为大清王朝,行政化管理治理下的土地,而八旗逐渐由拥有完全独立自主权的军事地主转变为以大汗为尊的军事贵族。这无异于是清王朝走向天下重要的改革。
当然,尽管征服了朝鲜,降服了半个蒙古,以清军的势力,依然是无法打穿整个明朝的。毕竟满人的人口与汉人的人口相差太大,双方之间的民族隔阂,并非只是改一个国号,吸纳汉人就完全消弭得了的,何况,满清贵族要保持自身民族的特性,以此享受特权,就更加加剧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对立。
单纯就军事力量而言,八旗确实强于明军,但八旗是经不起消耗的,而以八旗的兵力规模,它对明廷的蚕食,几十年来都只能局限于关外,征服比自己大了许多倍的关内,这是不显示的。
而给清廷创造征服关内机会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还有明廷体制的崩溃,天灾的影响。这里就不得不从发生于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与明廷的广宁之战说起。
为什么要提及这一战呢?
因为这一战,对明清双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首先,广宁是辽东重镇,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明属辽东、后金、以及蒙古之间的通道。明廷掌握广宁,那么就始终把后金和蒙古隔开,双方之间没有往来的可能,只要明廷政策得当,这样就使得明朝的两个敌人没有联手的机会。
然而,广宁之战的失败,打通了蒙古与辽东的通道,后金的势力得以延伸到蒙古诸部,同时,也极大压缩了明廷的防线,使得最后小半个辽东完全落入后金手中,由此后金就不在局限于一个女真部落政权,而是向着多民族转变。
从广宁之战开始,不断有蒙古部落投靠后金,之后后金又不断征服更远的蒙古部落,同时,也从辽东半岛挺近朝鲜半岛,使得朝鲜成为了其经济人口的重要支撑点。可以说是一朝暴富。
这还只是其中一点,得到了蒙古臣服之后,后金的战线就不再局限于辽西,而是可以绕道蒙古,直逼明廷统治腹心。此后皇太极绕道蒙古,6次入寇,掠夺明廷北直隶,河南,山东的人口和财富,导致整个华北地区,生产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产的毁灭性破坏,极大降低了北方地区的税收,由此明廷为了对抗清军,不得不特征辽饷,在辽饷的摊派,以及罕见的天灾影响下,西北的流民首先起来造反,朝廷又不得不摊派剿饷,整个北方在明廷最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经济被反复蹂躏不说,大量的流亡人口加入倒明阵营,使得帝国最终从内部瓦解。
同时,北方长期的战乱,也使得北方人民失去了对清廷入关之后的抵抗。这也是为什么清军在山海关一战打败李自成之后,北方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全归顺了清廷,而没有遭受到什么大抵抗的原因。
华北地区早已被清军的入寇,明廷税收的压迫,后来李自成的追赃助响,搞得十室九空, 民不聊生了。
对于国力不强,人口基础处于绝对劣势的清军而言,攻略华北,他的敌人只有一个,也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大顺政权又因为它本身统治制度的严重缺失,使得整个政权始终只是流寇游击队形式,而非拥有有效统治区域的封建政权,所以一旦战事出现失利,大顺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李自成一败再败,没有撑过一年,大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消灭了李自成,北方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清军为敌,毕竟这一区域早已经一穷二白,养不起地方实力派了。由此,攻略明朝,就只剩下长江以南地区。
然而,长江以南,从嘉靖时东南倭乱,早就长达80年的时间里没有打过仗了,卫所军成了军官的佃农,拿锄头比拿兵器还要顺手,虽然所以南方千户所加起来兵力达到百万之众,但这百万之军,别说打清军,就是打北方投降的明军,也不是对手啊。
大清征服北方的战争,主要以明廷分散的降军为前驱,始终将他们拆分为几路由满洲军事贵族牢牢掌控,而以八旗作为震慑,驱使这些降军组成的“绿营”为其征战。而在政治上,清廷延续了明廷的士绅政策,继续给地主们极大的优待,不纳粮依然不纳粮,地方依然由他们半自治管理,利益没有受到侵害的士绅阶层自然倒向了清王朝,成为清廷不断发动征服战争的经济来源,当然也有不服,杀人屠城即可。
这便是明清战争形势逆转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明廷的统治,崩坏在了所依赖的士绅阶层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