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宗秦川牛的特征,秦川牛怎么改良最好
1、外貌特征。秦川牛体质结实,骨骼粗壮,体格高大,结构匀称,肌肉丰满。毛色以紫红和红色为主(90%),其余为黄色。鼻镜为肉红色。公牛头大额宽,母牛头清秀。口方,面平。角短而钝,向后或向外下方伸展。公牛颈短而粗,有明显的肩峰;母牛鬐甲低而薄。胸部宽深,肋骨开张良好。四肢结实,蹄圆大、多呈红色。
缺点是牛群中常见有斜尻的个体。据2006年测定,成年公牛体重620.9千克,体高141.7厘米,体斜长160.5厘米,胸围203.4厘米,管围22.4厘米;母牛平均体重381.2千克,体高124.5厘米,体斜长140.35厘米,胸围170.84厘米,管围16.83厘米。
2、生产性征。秦川牛具有育肥快、瘦肉率高、肉质细、大理石纹明显等特点。在中等饲养水平条件下,18月龄公、母牛和阉牛的宰前活重依次为436.9千克、365.6千克和409.8千克;平均日增重相应为0.7千克、0.55千克和0.59千克。
公、母牛和阉牛的平均屠宰率58.28%,净肉率50.5%,胴体产肉率6.65%,骨肉比1∶6.13,眼肌面积97.02厘米2。泌乳期平均为7个月,产奶量715.79千克,平均日产奶量3.22千克。乳中含干物质16.05%,其中乳脂肪4.7%,蛋白质4%,乳糖6.55%,灰分0.8%。
2.秦川麻食,陕西麻食图解
1、制作时在铁锅内添入清水,用旺火烧开,下入麻食。锅开后,用勺搅动;再开,下入肉丁、蒜苗、莲菜丁、萝卜丁、木耳、黄花,调人精盐、酱油,改用小火再煮几分钟,加入韭菜、味精,即可舀人碗内食用。
2、秦川麻食,在做法上,有“勤麻食”、“懒麻食”之分;在用料上,有荤素之别。勤麻食,即将切成小丁的面剂,逐个在案板上或干净草帽檐上搓成蚕蛹状;懒麻食,是将面团擀薄,先切成条,再切成小方片即可。荤吃者配料中可用肉类(猪、羊肉,辅以多种辅料;素吃者省去肉类,并用一般时鲜蔬菜作辅料。因而又有“穷富饭”之称,富人能吃,穷人也能吃。所不同者,富吃荤,穷吃素。由于用烩的方法烹制,又叫烩麻食。适宜春、秋、冬季节食用。
3.八百里秦川歌词,八百里大秦川歌词大全
1、歌词:
九曲黄河九道湾
八百里雄浑出秦川
原野上传来秦腔的喊
回首处西出是阳关
自古呀汉唐几千年
金戈铁马秦宫汉殿
风吹雨打灞桥柳成烟
万里长征人还没有回还
九曲黄河九道湾
如今的秦川已换了天
太平盛世广厦千万间
只教大唐不再提贞观
自古呀汉唐几千年
金戈铁马秦宫汉殿
风吹雨打灞桥柳成烟
万里长征人还没有回还
九曲黄河九道湾
如今的秦川已换了天
太平盛世广厦千万间
只教大唐不再提贞观
秦川兵马俑秦川的汉
秦楼的女子撑起半边天
滔滔黄河水华夏的尊严
唱不尽秦川梦中的家园
秦川兵马俑秦川的汉
秦楼的女子撑起半边天
滔滔黄河水华夏的尊严
唱不尽秦川梦中的家园
唱不尽秦川梦中的家园
2、《八百里秦川》是由音乐人李慧妤作词,音乐人夏墨彦作曲,歌手张曼演唱的一首歌曲。
4.秦川为何转业回家原因,秦川后来有没有当兵
1、秦川之所以想要转业回家,是因为秦川的爸爸觉得当兵赚不了钱,于是他便一直找秦川的麻烦,秦川受不了父亲的折磨和压力,才提出了转业回家的申请,其实他本身是不愿意离开军营的。
2、《空降利刃》是一部军事题材的空军军旅电视剧,这部剧讲述了在实战化训练的要求下,空军某特战旅研究了新的作战方式并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并最终提升了战斗力、完成了重大任务的故事。在这部剧中秦川虽然不是主角,但是他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剧中一开始因为秦川的疏忽,给了乔梁错误的地图坐标,导致了乔梁的牺牲,他便因此感到了负罪感,并且非常自责,但是这并不是他想要转业的原因,因为他是非常热爱军人这个职业的,而且他也有着很好的技术,想要通过自己的技术给空军的实战化训练出一份力。
3、而真正导致秦川想要转业的原因是他的父亲。秦川的父亲对他儿子一直当兵非常不满,他觉得当兵并不能赚到什么钱,便想要儿子转业,他经常找秦川的麻烦,让秦川非常烦躁,无法专心当兵,只能提出转业。
4、好在张启了解到秦川的真实想法之后,便一边很快安抚住了秦川的情绪,并让他继续呆在军中做事,一边找到了秦川的父亲,并成功地让他的父亲知难而退了,为军队留住了一个人才,也是为军队留住了一份技术。
5.八百里秦川霸气诗句,长安最霸气的一首诗
1、诗句:八百里秦春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
2、释义:八百里长的秦川边上,尘土飞扬,三千五的陕西老汉高声歌唱着秦腔。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
3、出处:《陕西十怪歌》
这是一首陕西民歌,没有具体的作者出处。
原文: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
译文:八百里的秦川边上尘土飞扬,三千五的陕北老汉高声唱着民歌。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的样子,面里没放辣子嘟嘟囔囔的。
4、扩展资料
陕南民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
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以及盘歌、儿歌等,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
陕南从地势上为两山夹一川的山地结构,它受了汉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陕南人民憨厚、勤劳而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柔和、结构舒展流畅等特点,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在演唱风格上,陕南民歌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陕南民歌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