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姓高的历史名人(高姓10大名将)

姓高的历史名人(高姓10大名将)

更新时间:2022-05-07 23:57:33

说起高力士,最早的印象是小时候看连环画那个给李白脱靴的太监,其后的一些听闻对他印象也是不佳,直到前些日子听酒徒的架空历史小说《盛唐烟云》,里面讲高力士射术精湛,人称“小养叔”,堪称当时大唐箭术第一人。

募兵考核转眼间就过去了小半个月,高力士凭借精湛射艺给大伙带来的冲击却还没散尽。“没想到高大将军竟有如此本领!”“是啊,是啊,五箭连珠,箭箭命中靶心。即便换了当年一箭定天山的薛将军,也不过如此吧!”很多入伍多年的老兵钦佩地称赞。

由此引发了我对高力士的兴趣,查阅了不少资料,看看这个“千古贤宦第一人”,到底是啥货色?

豪门之后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出身于岭南冯氏。

岭南冯氏,本是北燕皇族。北燕倾覆之际,皇族冯业带领家族三百多人从海路潜入刘宋,后定居在岭南。

从冯业到冯融 ,冯家三世为刺史。冯融之子冯宝与岭南俚人(壮族祖先)大族冼氏联姻,这个冼氏就是被称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

冼夫人彪炳青史,这里不再赘言。冯冼两家强强联手后,冯家便成了岭南第一豪门。

冼夫人雕像

岭南冯氏有多“豪”呢?“甲兵雄于一方,政化沓于千里”,到高力士曾祖父冯盎时,冯家是“广、韶等十八州总管,赠荆州大都督”,势力大到有人劝进称南越王的地步。

高力士就出生在这么一个名门豪族,过着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

净身入宫

天有不测风云,高力士还未满十岁,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

其父冯君衡因“矫诬罪成”被杀头,冯家被抄,母子失散。

三国孔融被抄家时,他的两个儿子不躲不藏,说了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抓获的高力士没有掉头,却失去了身体的一个重要部件。

他被阉割了。

耻辱啊!豪门贵公子竟成了人人不齿的“刑余之人”

“其痛非常痛也, 其害非常害也”,这场惨祸给这个少年带来肉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

我想高力士肯定抗争过,要不那么机灵的一个人,净身入宫不久就被驱逐出宫呢?

被赶出皇宫的高力士被大太监高延福收为义子,此后改姓高。经义父一番调教后,高力士改变了不少。

高延福是武三思的人,有这层关系,所以一年后,成熟了的高力士又回到了宫中。

武则天对他寄予厚望,精心培养。高力士“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 。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

据说,这“力士”一名还是武则天给起的。

大内总管

有学者称高力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秘书,此言不虚。

他从武则天身边 “给事左右”的事务秘书做起,一直做到“内侍监”,成为唐玄宗的“办公厅主任”,秘书生涯长达六十多年。

高力士给唐玄宗当了五十年秘书,深为唐玄宗所依赖,内能代玄宗批阅文件 ,外能为玄宗平定叛乱。“公左右明主,垂五十年”,“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高力士以他过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在盛唐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唐玄宗须臾不离的参谋与助手。

两人最早接触是在唐中宗景龙年间,“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在扑朔迷离的乱局中,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高力士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还是个璐州别驾的“在藩”普通王子临淄王李隆基。

唐景云元年(710)六月, 韦皇后等人合谋毒死中宗。李隆基果断发动政变,高力士在内接应,率众宦官反戈一击,诛灭了韦武集团。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立为皇太子。高力士功不可没。

高力士深得李隆基信任,经李隆基奏请,高力士得以隶属内坊,日侍皇太子左右。

713年,高力士因在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立下巨大功劳,“特加朝散大夫,内给事,充内弓箭库使,寻迁内常侍兼三宫使,又加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

此后,高力士不断被加官进爵。

唐代的官爵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这里看看高力士都做到什么层面。

爵位:渤海郡公、齐国公。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

勋官:上柱国。唐朝勋官分为十二等,上柱国是最高等,正二品。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使职事官:内弓箭库使、内飞龙厩大使、三宫使、开漕使、左街功德使

武职事官:右监门卫大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

内侍省职事官:内侍监。正三品。

高力士《神道碑》

抛开爵位、勋官、散官这些虚衔,高力士所担任的内侍监、左监门卫大将军和内弓箭库使、内飞龙厩大使等,都是非常要害的职务,他是兼领宫中警卫部队、兼管武器军需的“办公厅主任”。

作为皇帝的“大秘”,高力士有高超的秘书工作水平

《旧唐书》说:“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可见高力士有娴熟的文书处理经验和写作能力。

皇帝交给他的差事,他不仅做得得心应手,而且做得恰到好处。“周旋无违,献纳必可,言大小而皆人, 事曲折而合符;恭而不劳,亲而不黩,谏而不忤,久而不厌,美畅于中,声闻于外。”

高力士忠心耿耿侍奉了唐玄宗五十年,而唐玄宗也始终信任并重用高力士五十年。这种情况,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君王与秘书,找不出第二对。

权倾朝野

自唐玄宗开始宠幸和倚重宦官,宦官的队伍和力量开始壮大,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后宫人数多达四万,唐代宦官势力自此开始膨胀,高力士的权势自然炙手可热。

《资治通鉴》记载:“力士承恩岁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为兄,诸王公呼之为翁,驸马辈直谓之爷,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以取将相。”

可见高力士当时权倾朝野,连太子李亨也要巴结他。李林甫、安禄山、安思顺、宇文融、韦坚、高仙芝等“虽以才宠进,然皆厚结力士,故能踵至将相,自馀承风附会不可计,皆得所欲。”

好在高力士能摆正位置,安分守己,只是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并没做出越权干政的举动。“然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易中天在《中华史》中对这诠释得很好,我就直接搬用了:

高力士是个聪明人。他得宠却不骄横,得势却不专断,顺从却不阿谀,直言却不触犯。为人处世,可谓有原则,有底线,有技巧。再加上识大体,顾大局,并不以权谋私,结果皇帝始终信任,朝臣也不反感。

忠孝两全

高力士对唐玄宗是绝对的忠诚,一生都全心全意来辅助和维护。

无论是在决战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风暴中,还是在被安禄山叛军的一路追杀中;无论是在马嵬坡面对御林军兵谏的枪尖,还是在宫廷内突遇李辅国威胁的刀光;无论李隆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还是成了徒有虚名的太上皇,高力士都忠心耿耿,生死相随,从无二心。

上升到国家层面,高力士也算得上正直爱国。

丞相张说、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入狱后,是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皇帝面前仗义执言,使得他俩在被免职后没有受到进一步的迫害,机智保护了忠良。

李林甫为了巴结当时得宠的武惠妃,欲另立武惠妃子寿王瑁,从而陷害太子。高力士以皇帝和大唐王朝的利益为出发点,挫败李林甫的阴谋,保住了忠王的太子之位。

李林甫

当李林甫一手遮天,没人敢向皇帝说点真实的信息时,只有高力士敢于向皇帝揭露天雨欠收、云南兵败、边将拥兵等一些涉及国家安危的坏消息。

唐玄宗为了图清闲而让李林甫全盘处理国家事务,高力士敢于犯颜进谏,“天下大柄,不可假人”。

唐肃宗登基后,唐玄宗成为“退休”的失势太上皇,高力士依然对他忠心耿耿。

上元元年(760年 )七月十九日,肃宗红人李辅国矫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挡玄宗道,唐玄宗吓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高力士挺身而出,“厉声 ”“叱”李辅国“下马,辅国失辔”。李辅国回过神后,“骂力士曰:‘翁不解事!”,斩杀了高力士的一个随从,想吓退高力士 。高力士机智的向李辅国将士喊道:“太上皇向大伙问好呢?”众将士收刀伏地三呼万岁。高力士趁机说:“辅国可御太上皇马”,李辅国无奈,只得高力士一起“对执辔还西内”。事后,唐玄宗拉着高力士的手说:“今天没有你,我就成为刀下之鬼了。”

高力士自冒死救玄宗后,被李辅国诬陷,流放到巫州。这对相伴了五十年的君臣,自此天各一方。

流放到偏远的巫州的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心依然不改。他写《咏荠》自况:“夷夏虽有殊 ,气味终不改”。

762年,高力士遇大赦回归途中,听闻唐玄宗驾崩的消息,“绝浆七日”“呕血而卒”。

君臣义重天地终!

高力士墓

高力士还是个有名的大孝子。他对自己的养父母高延福夫妇朝夕侍候,十分孝顺。自己的职务提得比养父高了,怕养父没有面子,还上书请皇帝收回任命,一时传为美谈。千方百计找到失散几十年的亲生母亲麦氏,让她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令两媪在堂,备于甘脆”。

此外,高力士的夫妻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也都处理得很好。

“吕夫人卒,葬城东,葬礼甚盛。中外争致祭赠,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车马不绝”。高力士捐建的“宝寿寺钟成,力士斋庆之,举朝毕至”。这两件事足以说明高力士在朝野非常有人缘。

有人会说他们都是冲着高力士的权势去的,其实并不尽然。当时宫中还有一个大太监叫袁思艺,其权势不亚于高力士,《旧唐书》说“力士巧密,人悦之;思艺骄倨,人士疏惧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力士也有过不少令世人诟病之事,放在当下他也会被清理出干部队伍。

别的不说,“廉洁”这一关他就过不了。唐玄宗和儿媳杨玉环那件事,也是高力士进言的,成为后人叱责“脏唐”的证据之一。

他自己也在开元初年娶小京官吕玄晤美貌女儿为妻,太监娶妻,高力士虽非空前绝后,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老丈人和小舅子都当上了大官,这明显是滥用权力。

总之,高力士并不是戏曲、民间传说中的弄臣、奸臣,更承担不起引发“安史之乱”的责任。对他一生的评价,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是中肯之语。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