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听我说#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在孩子中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强化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行为规范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行为规范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行为规范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行为规范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如何强化行为规范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呢?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入手,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每天做哪些事要有计划;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道明了儿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重大影响。成都有个女孩叫刘亦婷,她被哈佛大学录取,许多媒体都默认了这个说法——即刘亦婷是靠全面的素质、杰出的才能进入哈佛的。其实哈佛女孩刘亦婷自己却说:“我从小就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并且专注于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我所拥有的,是‘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从容和自信。”可见,习惯看似小事一桩,但其对人的影响却是重大深远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著名儿童心理专家孙云晓曾言:儿童时期的德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遵循规律 因势利导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我们要遵循规律,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我们在培养学生文明习惯中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良好习惯的标准应该是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培养的方式、方法应符合青少年发展的规律。
2.养成性原则。学生应该养成的各方面的良好习惯,都要体现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特别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在提出良好习惯要求的同时,不断地矫正已经出现在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并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训练。
3.持久性原则。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反复进行养成性训练,直至习而惯之,绝不能时抓时不抓,时严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
4.差异性原则。由于学生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情感、态度上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人而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已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更加完美,使已有不良习惯的学生得到矫正。
5.实效性原则。把习惯培养落到实处,就要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目标实、内容实、措施实、效果实。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尤其是要通过经常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形成了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了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例如,为了让学生养成“环保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这个好习惯,我校把每星期二作为卫生日,同时开展了周红旗班、月文明班、学期模范班的评比。少先队卫生部的学生每天中午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室卫生与个人卫生情况:衣服是否整洁、有没有勤剪指甲、课桌抽屉是否整理干净……检查有统一记录,下一周的每周一早晨公布,成绩优秀班级获得发卫生红旗。学校还利用卫生宣传栏宣讲学校卫生制度、个人卫生小常识等,使卫生观念深入学生的心中,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卫生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使我校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初步养成。
二、优化环境 家校同步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养成了不同的习惯,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有资料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中队角、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道德生活指导课,进行每天一次的面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利用规律生活表评鉴及总结,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宣传好的典型,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
2.优化家庭环境。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通过家校联系,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丰富活动 注重体验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我校主要安排了两类活动,一类是以课表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班队活动、道德生活指导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推动课程改革进程。另一类是以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特色以“七个节”为主线的活动,即“雏鹰体育节”、“小雪花艺术节”、“乡风•童年•稻草人文化节”、“轻舞飞扬风筝节”、“博览群书读书节”、“奇思妙想科普节”、“红领巾跳蚤交易节”。例如在读书节期间,丰富的图书市场,妙趣横生的阅读课,让孩子们养成了利用空闲时间勤读书的好习惯。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家庭,无论是课余还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每一个闲余时间,处处都在熏陶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每年的暑假、寒假,我们提出做有规律生活的人,同时参加学校少先队大部队组织的“活力跳跳跳”争章活动。在新学期开学后,学校按小队、中队、大队部层层评选出优秀学生,参加“活力队员”的角逐,并向“活力队员”颁发奖章。以此使学生在假期中继续培养好习惯。另外我们还利用一周一次的“规律生活评鉴”,把十个好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自我激励 内化行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把习惯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言行,我们要求班主任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做到“一个强化、两个结合”。强化学生的自我激励,我们制订了《规律生活鉴定表》每周五晨会每位学生都对一周来自己的生活进行评价,对照“规律生活21条”,哪些做到了?哪些还需要努力?进一步激励学生养成更多的好习惯。(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在让学生开展自评的同时,倡导互评,由家长和班主任在每月底对孩子逐条打分,这有利于学生在培养十个好习惯中认识不足,积累经验,逐步提高。(2)伙伴督促与检查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们对值日班长、卫生检查员、图书管理员等小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守纪、卫生、礼仪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千丝万缕一根针”,学校的一人一事都为了一个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习惯培养探索与实践给予我们众多的启示:习惯培养是动态生成,要持之以恒,谨防反复,日积月累。一个好习惯必将帮助孩子自信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总之,只要我们抓实抓好学生好习惯的培养,拓展撒播文明的时空,学生的文明素养就能提升,文明之花就会遍地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