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生活>

保险属于什么行业(为什么保险行业不能碰)

保险属于什么行业(为什么保险行业不能碰)

更新时间:2022-04-18 02:31:14

本报记者 杨菲 郑利鹏 北京报道

11月10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年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周上,由同方全球人寿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发起的《2021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团险事业执行官兼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彭勃,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结合报告内容,围绕“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金融升级路径”主题,进一步对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以及养老金融的发展创新等话题进行探讨。

老龄化下的养老需求之变

2021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是6.78,达到了报告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于这项结果,陈秉正表示,今年退休准备指数确实比往年要高,因为受访对象在退休准备的行动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退休规划的实施和退休储蓄的充分度方面,这两个指标和往年相比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使得今年的退休准备指数和往年相比有比较大的提升。

关于指数相较往年提升速度较快的原因,董克用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其次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来了,人们看到老龄化速度比预想的要快。再有就是不少研究提出养老金体系存在问题,我们现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舆论和宣传可能对指数提高有很大影响。因为大家意识到,老人越来越多,将来活的年龄越来越长。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压力也随之而来。所以说,我认为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退休准备指数上升,从各级领导到老百姓,各方面都看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都准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我觉得是件大好事。”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养老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董克用表示:“我们往往把老年人分两组,一组叫作活力老人,现在国际上来说通常以75岁为界限,低于75岁为活力老人。活力老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现年轻时代的愿望。因为年轻的时候太忙,许多愿望没有能够实现,比如出去看看世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二是学习新事物,特别是适合老年人做的事情,如书法、文艺活动等。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活力老人的数量在增加,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满足这些活力老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可能不再是负担,而可能成为促进社会活力、经济活力的源泉。”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了活力老人阶段,到了80岁、90岁,这时的需求就发生变化了。不再是以满足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望为主体了,而是怎样能够安度晚年,怎么能够减缓疾病发展,这个时候更多的需求就会转向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也包括一般的生活照理、心理安慰方面的需求。”董克用进一步表示。

从保险角度来看,彭勃提到以下几个老人的刚性需求:第一,居所的需求,适老化居所。老人对于居所和健康人、年轻人,包括儿童可能还有些区别。随着渐渐地老去,老人对于居所的需求可能会更专业一些,包括老年社区、养老机构,甚至一些康复机构、护理机构。第二,老人的服务需求。服务的需求不仅是医疗,也包括康复、护理、照顾,乃至于会有情感、精神上的需求。第三,养老金融方面的需求。要有财务安排,能够保证老人安享晚年。对于一些成功人士来讲,可能还有一些财产规划和代际传承的需求。

彭勃认为,在这方面,政府和社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金融角度来讲,在养老金的领域,国家建立并正在完善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在养老居所方面,政府陆续完善了养老建筑、养老设施设备的规范,推出了对于养老用地、新建改建养老项目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在养老服务方面,民政、卫生、财政、税收等部门都推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减免税负,对养老床位和养老服务提供各种补贴等。

养老金融的“长”“短”矛盾

近年来,发展和创新养老金融是一个热门话题。董克用还对养老金融概念进一步做出界定。

第一,养老金金融,即养老金一旦出现了积累型的养老金,就要有金融介入,因为积累型的养老金要保值增值,这就是养老金金融。主要是讨论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中的问题,我们国家的一二三支柱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第二,养老服务金融。即除了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这些制度化的安排之外,还有一些非制度化的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职的时候怎么通过其他渠道来积累养老财富。另一方面,是进入老龄的时候怎么慢慢地消费它。怎样设计好制度,来保证能够真正用好这笔钱,这就是养老服务金融。还有代际之间怎么办,如何解决传承问题,都属于这个领域。

第三,养老产业金融。就是金融如何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需要一个养老产业来支持。为什么要讨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也就是养老产业金融?因为在满足老年人需求这个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研究发现,退休老人活得越久,也就是退休的时间越长,收入水平相对于在职人员来讲是逐步降低的。世界各国都发现,退休金的增长速度一般赶不上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增长速度。老人是相对的低收入群体。而且老人不敢花这部分钱,因为他们知道退休金就这些,而且自己积累的养老财富也慢慢减少。所以,老年人花起钱来就很谨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产业政策扶持下,通过金融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此外,董克用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领域仍然存在很大改善的空间:“比如,在养老金体系中,我国的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都不够发达,也就是我们积累型的养老金都不够发达。以OECD(经合组织)的国家为例,OECD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据统计,OECD的这些国家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积累的养老金资产虽然有多有少,但平均水平相当于GDP的40%,而按照相同口径,我国还不到4%,所以差距还是有的。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针对养老服务金融存在的问题,董克用指出,比如,据统计失独家庭全国已经有100万户,这些老人怎么办?他们的金融服务怎么办?老人糊涂了,他们有没有金融财产?这些财产谁帮着他们管?这些都是短板。养老产业也是这样,很多企业家、金融机构都是觉得应该进,但是不敢进,或者进去就赔钱。这个市场还没有真正发育好,政府怎么支持?特别是那些轻资产的养老机构怎么支持?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与此同时,陈秉正也认为,在养老服务金融方面,目前存在很多短板。整个金融体系怎么样能够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生活的金融产品?在这方面,金融企业过去更多是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年轻消费者服务。现在应该尽量多把一些兴趣点转到针对老年这个群体,了解他们需要什么金融服务。

“比如说,老年人年龄增大以后,他们有财富管理问题,谁帮他们做?如果能够进一步发展老年信托,通过信托产业,委托一家信托机构可以帮助打理老人的财产。老人糊涂了没关系,可以事先签好一个委托合同,但是我们现在对个人的信托业发展得不好。还有住房反向抵押,老年人工作了一辈子,当了一辈子房奴,还完房贷,老年以后有房子了,但是没现金了,成为‘房产的富人,现金的穷人’,怎么能够在老年以后做一个置换,拿房子换钱?这就需要做住房反抵押服务。我们可以做的还很多,要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陈秉正表示。

“从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角度来看,可能我们欠缺的更多。现在大部分从事养老产业的企业是不盈利的,这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有一些支持,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政策出台,相信养老金融应该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彭勃进一步表示。

此外,对于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周瑾还把它总结为“长”和“短”的矛盾问题。“‘长’是两个层面:长期的风险和长期的缺口。长期的风险本身跟养老的特性有关系,包括长寿风险,就是‘钱花没了但是人还在’这种风险怎么来覆盖的问题。长期的缺口方面,关于现在三支柱的养老体系,目前的预测是未来会有巨大的长期社会保障缺口,这和社会老龄化的长期趋势以及现在的养老金融体系结构有关。寄希望于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的长期发展,对于居民的养老保障能够提供更多的覆盖。这是从‘长’的角度。”

“矛盾另一端的‘短’,可以总结为两个‘短’:‘短’的意识和‘短’的模式。‘短’的意识,还是在于中国过去这20年~30年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现在经济要回归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财富积累的速度会放缓,大家对于未来长期低利率的趋势预计不足。典型的表现是老百姓还是看重短期的投资回报。在做投资、理财、储蓄选择的时候会更看重短期收益率,对于长期平稳的收益兴趣不大。‘短’的模式则更多可能源于养老金融产品的提供方,目前市场上的养老金融产品普遍以短期为主。这一方面是客户需求的导向,另一方面本身也是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短期化,关注短期业绩,缺乏长期主义的专业深耕。”周瑾表示。

保险业扮演的多种角色

陈秉正表示,保险行业属于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也是和养老非常相关的一个产业。在整个养老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中,保险行业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第一,保险行业可以发挥直接参与的作用,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当中,保险行业因为本身可以提供养老保险产品、养老服务等直接参与进来,它有自己的特点,是别的行业无法替代的 。

第二,它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可以把一些行业连接起来,通过价值,甚至是通过资金、资产的一些关系,把一些行业连接起来。比如,保险行业可以和一些地产行业、健康管理行业、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销售、合作,甚至是建立资产上的合作关系等,发挥纽带作用,甚至可以把不同行业里的资源连接到一起来。比如,把医院、医生和消费者联系起来,把医院、医生和健康管理机构联系起来。

第三,如果从更大的作用来看,保险甚至可以起到核心作用。因为它往往是在所有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养老服务或健康服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谁来付钱。保险往往可以是很多服务的付费方,如果由它出面来整合资源,来建立一个以它为核心的数字化生态圈,这也是一个方向。但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应该成为某一个生态圈的核心,它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

关于保险行业在养老产业生态圈里面能够承担的角色,彭勃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险公司可以充当连接者。就是保险公司能很好地串联起产业链里面的各方。养老产业涉及医疗康复、养老设备设施、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护理服务等多方,保险公司与每一个领域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第二,保险公司可以做数据的分析者。保险公司拥有海量的、精确的客户财务、健康、家庭数据。例如健康险就掌握客户的体检情况、健康状况、就诊情况等数据,在合法合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第三,保险公司是支付者。在整个产业链里面,这一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部分从事养老产业的企业是不盈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乎完全依靠老人个人的支持。对比西方的经验,我们发现养老护理费用最重要的支付者不是储蓄,而是保险,例如日本的介护保险体系承担了全社会大部分的护理费用支出。

第四,保险业可以作为养老产业的投资者。养老产业的门槛比较高,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整个回报周期非常长,回报率相对较低。在这个背景下,保险业天然和养老产业有很好的契合。保险资金就是长期资金,保险资金不追求高收益,但是追求长期的、稳定的收益,尽量波动小的收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保险对于养老产业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它同时发挥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运用了保险公司精算、产品涉及、客户服务和管理、风险管控等能力,可以从多方面提升项目水平。

第五,在这个背景下,保险业有条件作为整个养老产业的整合者。设计、链接、整合、搭建完整的养老产业生态链。

此外,周瑾表示,保险金融行业属于金融服务行业,从金融和服务两个角度来谈,金融属性核心可能体现在养老金融产品这一方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可能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都是利用“复利原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银行和基金的金融属性可能会更强一点。如果放到这几类金融机构当中来比较,保险公司有它自己的特点,它足够长期,保险在所有业态当中是最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陪伴,因为养老金的缴纳、投资和领取是贯穿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旅程。所以它的长期优势,相比于银行、证券,或者信托能够更好地发挥,这是保险行业要重点发力的。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的保险机构养老金融的资金运用,在中国市场的资金端和资产端其实是错配的,资金端是足够长期,但是投资端无法找到足够的长期资产来匹配。在保险行业,一方面整个市场上的长期债券投资相对少,而股权投资在整个保险资金的平均配置比例在12%左右。这个配置结构是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呢?当前金融体系从非标转标,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时候,股权投资是大方向,股权投资波动性高,但是长期来看,收益率一定比债券投资要高。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针对养老保险资金的运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股权投资比例,才能满足有长期投资的目标,不过分关注短期波动,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最好的例子是社保基金,有大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配置,长期收益率能够达到8%以上,相比而言,保险资金在过去这些年一直在5%左右的位置,去年是5.3%。所以,未来这个方向可能是我们要发挥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里边优势的一个关键点。”周瑾进一步表示。

在服务属性方面,周瑾说道,保险机构如果跟银行、基金、证券这几类机构相比,在服务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特点。具体来说,银行是以个人银行账户为核心的一个体系,除了对于资金的掌控以外,未来在养老这一块,如果个人养老账户体系能够设立,可以做很多的养老账户的托管业务。

周瑾认为,对于信托而言,其实本身也有很强的服务特性,虽然在中国过去这些年有点走偏了,但是现在信托行业在转型,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创新,如养老信托、财富传承、税务筹划,这些都是从服务的角度在做。

“再看保险,其实保险在某种程度上的服务属性是最强的。因为它能够作为支付端来影响养老金的使用,养老金的领取最终都是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尤其在服务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医药、健康、护理这些方面服务的采购比重是越来越高的,而保险作为支付端是可以顺畅地链接这些服务的。当然,这些服务不一定是保险机构自己来提供,它可以通过对其他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最后提供给客户的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周瑾进一步表示。

服务普惠人群

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常态化,再加之延迟退休政策的推出,以及生育政策的改变,养老需求和养老金融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董克用表示,对于老龄化,就是我们现在还不在高位上,虽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来了,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到全体人口比重的13.5%,但是如果看未来,情况更严重,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看到老年人比重的曲线是以45度角度上升,该比重会上升到30%左右,也就是全社会三分之一的人都是65岁以上老人。更重要的是,按照联合国的预测,这样一个高位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不是一个高峰的概念,我们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维持这样一个高位,形成“高原”态势。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深度老龄化的情况,老龄化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态。

周瑾认为,虽然疫情还没过去,但是现在进入防控常态化以后,养老金融“短”的这一端必然会去改善,长短的矛盾会缓解。养老金融的这种长期趋势、长期缺口和长期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短的理念和短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在发生变化。大家对于养老和健康的关注,会更关注长期稳定的保障与回报和储蓄。另一方面,以保险为典型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长期经营和服务理念也会转变。

周瑾表示,具体体现在保险行业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变化趋势里,一方面,大家会发力服务端,通过支付端链接,把保险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一个大方向。另一方面,保险还要发挥互助共济的作用,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讲,保险可以更多地服务一些普惠人群。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大的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都是定位中产阶层、高净值人群、富裕客群,这是大家认为最有商业价值的人群。而恰恰保险则一直更好在践行服务于普惠人群。最近这两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普惠保险,主要是在健康险领域,尤其是在报销型医疗险,在全国遍地开花,投保条件宽松,性价比很高,这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普惠人群的,这本身是保险发挥它更大价值的一个重要领域。”周瑾说道。

“在养老金融里面,未来保险在普惠养老金融和养老保险领域,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有赖于产品的创新设计,还需要和当地政府机构及民政医保等的配合,还需要国家政策在税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配套。但是我相信,沿着这个方向,保险公司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普惠百姓,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周瑾说道。

(编辑:曹驰 校对:颜京宁)

,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