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北游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在古书中用来毒杀人的东西最常见的就是“鸩”,它一般是制作成酒,称为鸩酒,古人用来毒杀人的都是这东西。这类的记载,在先秦书里就有许多,比如:
《国语·鲁语上》:“温之会,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使医鸩之,不死,医亦不诛。”
《国语·晋语二》:“公田,骊姬受福,乃置鸩于酒,置堇于肉。”
不过,有的书里不是作“鸩”,而是写作“酖”,《左传》中都是作“酖”,如:
《庄公三十二年》:“使针季酖之。”
《闵公元年》:“宴安酖毒。”
《僖公三十年》:“晋侯使医衍酖卫侯,甯俞货医,使薄其酖,不死。”
总之,“鸩”是见于古书记载用来杀人的最早的毒药,可以算是百毒之首了。但是关于这种毒的来历很让人奇怪的,一般的说法是用鸩鸟的羽毛浸在酒里制成,《说文解字》里说:“鸩,毒鸟也。从鸟冘声。一名运日。”段玉裁注:
“《左传正义》:‘鸩鸟食蝮,以羽翮擽酒水中,饮之则杀人。’按《左传》鸩毒字皆作‘酖’,假借也。《酉部》曰:‘酖,乐酒也。’《广雅》云:‘雄曰运日,雌曰阴谐。’《淮南书》云:‘晖日知晏,阴谐知雨。’”
说得很明确,鸩是一种吃毒蛇的鸟,所以它的羽毛有毒,浸在酒水中就能制成毒药杀人。还特别说明鸩鸟有雌雄,雄的叫运(晖)日,雌的叫阴谐。《太平寰宇记》里说:
“鸩一名昙鸟,亦曰同力。鸟尾有綷文,背上连钱文,足三距,雄者其鸣先顾。”
是鸩又称“运日”、“阴谐”、“昙鸟”、“同力”等。
关于这种鸟比较早的记载,大概就是《山海经》了,都在《中山经》,女几之山、琴鼓之山、玉山、瑶碧之山上都有鸩,其中瑶碧之山上的记载是:
“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
郭璞注的解释是:
“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
关于“鸩”这种鸟的记载,大概《物类相感志》里的记载最为详细,是这么说的:
“鸩似鹰,而大如鸮,毛紫黒色,有毒,食之杀人。喙长七八寸,黄赤如铜,食蝮蛇及橡栗,蛇入口则烂。屎溺着石,石烂如泥;屎石则变为生金及雄黄。其鸟有法:知巨石大树间有蛇虺,即为禹歩以禁之,进退俯仰有度,或独为,或结羣逡廵,石树为之崩倒,取蛇虺时呼‘同力’数十声,石起蛇出,皆啄食之。有人入山,见其歩法,归向其妻学之,妇正织而机翻倒。凡鸩饮水处,百鸟吸之皆死,或得犀牛蘸角其中,则水无毒,此鸟与犀二物相伏。今有犀处必有鸩,鸩生处必有犀,不然有毒气伤物类,故天资之以含育万物。”
根据这个记载可以知道,鸩实际上就是一种鹰类,毛是紫绿色或紫黑色,喜欢吃毒蛇。这种鸟会法术,看到石头下或树间有蛇,会用“禹步”来施行禁术,石头、树木就会翻倒,然后抓住蛇吃掉。它们常结队作法,还会喊“同力”(这大概是它又名“同力”的原因)。有人学了它们的那种“禹步”的步伐,连织布机都翻倒了。
这种鸟毒性极大,不仅能毒死人,连它喝水的地方都有毒,百鸟到此饮水就会中毒死亡,只有犀牛角可以解毒,鸩和犀牛是相克的两种动物,一种有毒,一种可以解毒。
那么,这种鸟到底是什么呢?
据学者们研究,其实鸩就是蛇雕(Spilornis cheela),又称大冠鹫,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它是一种鹰类,主要以蛇类为食,也捕食蛙、蜥蜴、鼠、鸟、蟹及其他甲壳动物。古人经常见它经常捕食毒蛇,就认为它必定也有毒,自然羽毛中也该含有剧毒,所以说它的毛浸在酒水里能毒死人,这显然是一种“想当然”,吃毒蛇不一定就有毒,蛇雕本身并没有什么毒性。
但是另有一种解释说,鸩毒不是来自它的羽毛,而是用它的粪便,《疡医大全》卷三十九里说:
“夫鸩毒乃鸩鸟之粪,非鸩之羽毛,亦非鹤顶红也。鸩羽与鹤顶红,皆不杀人,不过生病。惟鸩粪则毒,此鸟出异国,异国人恐言鸟粪,则人必贱之,故但言鸩,以贵重之也。此鸟非蛇蝎不食,故毒甚于孔雀之粪,孔雀粪冲酒饮,有死有不死者,而饮鸩则无不死也。盖鸩毒性热功缓,善闭人气,所以不能言,必寒战者,心中热毒,心脉通目大,心热则目上视,目闭而死者心绝,目乃闭也,幸其缓可施救。”
这里面是说鸩羽和鹤顶红(这里指仙鹤头顶上的红羽毛)都毒不死人,只能让人生病,而鸩鸟的粪和孔雀粪都可以放在酒里毒人,孔雀粪的毒性稍逊,常毒不死人,而鸩粪就毒性强烈,喝了必死,这才是真的鸩毒。
大概古人认为鸟粪都有毒,《西游记》第73回里,那个蜈蚣精“百眼魔君(多目怪)”用来毒杀唐僧师徒的毒药,就是用“山中百鸟粪”提炼而成的。
不过这也没什么实际根据,比如孔雀粪,中医里用它来治疗治崩中带下和恶疮,并不说它有毒能杀人,《疡医大全》里的说法也不那么可靠。
古代毒杀人的毒药,主要成分是礜石(硫砒铁矿)、砒石(信石)提炼的砒霜,无臭无味的毒药,古人主要用它来毒杀虫、鼠,俗语的“耗子药”、“老鼠药”就是这个,如果放在酒里,毒性更加猛烈迅速,人喝了会很快毙命,农村常说某人服毒自杀是“喝了老鼠药”,其实就是喝了砒霜而死。
当然,古人最早只是用没经过提炼的礜石,毒性相对于提纯的砒霜要差很多,喝的量少不至于被毒死,比如上面引到的《左传·僖公三十年》里的故事,晋侯派医衍给卫侯下鸩毒,甯俞贿赂了医衍,下的药量少,卫侯没被毒死。传说中的“断肠散”、“仙鹤顶上红”(鹤顶红)主要成分也是这东西(鹤顶红就是红信石),并没有什么玄妙之处。
因为这种杀人毒药很犯忌讳(蒙汗药也是如此),所以人们才故意把它的配方说得神神秘秘、玄玄乎乎的,说用鸩的羽毛云云就是这么来的,实际上是鸩鸟背了黑锅。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参考文献】
古籍:《国语》《左传》《山海经》《说文解字》《物类相感志》《疡医大全》
论文:《“饮鸩止渴”的“鸩”是何物》,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