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市民反映,超市里熟悉的廉价药都涨价了,红霉素软膏、复合维生素B……有的价格涨了2-3倍,有的甚至涨了十多倍。
比如消费者刘女士就表示,自己跑到世纪大道附近的一家药房,一支红霉素软膏居然要15元,以前买的时候不是记得是1元的么?还有谷维素片居然也要11元,以前不是两块多一瓶的么?
搜索一下微博和论坛,和刘女士一样吃惊的网友还有不少:
“反正六毛钱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早就没有了,换成8块多一瓶的了。”
“复合维生素B从2.3元涨到7.8元,鱼石脂软膏从6元涨到12元,美宝湿润烧伤膏从22元涨到了70元,复方酮康唑软膏从3元涨到了6.5元……”
到底为啥这些熟悉的廉价药都涨价了??
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周到君想说,你也太不关心新闻了……而且,很久没去药店买药了吧?
廉价药提价,那是前两年就开始的争论呀!
早在2010年,一份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大医院廉价药短缺情况严重,短缺药品数量高达342种,并且廉价药品正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周到君还记得那几年的新闻里,经常出现某个病人因为某种很便宜的药短缺而急得四处寻药的案例。
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开始采取保障常用低价药品供应的一些措施。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2015年。2015年,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涉及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涵盖1100多个剂型,数量相当于2000多种医保报销药品的1/4。
这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要从廉价药短缺的原因来说了。
在涨价以前,廉价药很多都是几毛钱和一两块钱的,甚至那会儿很多药品的中标价格和成本价倒挂,企业越生产越亏本。虽然这些药有些是救命药,但是企业生产实在是无利可图,所以渐渐的就减少生产甚至不生产了。
那么2015年的这个政策呢,就是放开了这些低价药原本限定的“最高零售价”,也就是说这些低价药的价格,可以由医疗机构和药企自己来商量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了。
周到君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落实到上海,是2015年一份叫做《关于做好本市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工作的通知》。
这份通知规定,为引导和调动企业生产供应常用低价药品的积极性,满足常用低价药品的临床使用需求,本市将对日均费用标准符合国家规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和《本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内的药品(即“常用低价药”)实行挂网采购。
企业自主申报“挂网参考采购价”,在“挂网参考采购价”下允许各医疗机构在考虑药品合理成本和利润的前提下与企业自主议价(具体办法由市药品采购工作机构另行制定)。本市公立医疗机构销售国家及本市低价药品清单内的药品,应按沪价费﹝2014﹞22号文件有关规定,按实际采购价格顺加不超过规定的加价率销售。
所以那些几毛钱、一两块钱的药品涨价并不是最近几个月的事,而是从那会儿就开始了。
今年进药店的一些消费者,一看这些常用药的价格,相比几年前翻了好几倍,不免喊贵之声迭起。
但也有网友表示:一杯咖啡二三十元不嫌贵,这些能用很久的常用药却嫌贵?消费观念该改变一下了!
可不管怎么说,一些药的涨价如果说是合理的话,那也有一些药是垄断涨价,十分趁机。
像周到君就从业内人士处听说,有的药几毛钱变成几块钱,消费者差不多都能接受;但有的药3元钱变成40元,这就有点过分了伐……
所以最近,国家又要出手了!
周到君了解到,《短缺药品垄断性原料药价格行为指南》将于近期向社会征求意见。专家表示,文件出台将遏制违法涨价、恶意控销等行为,对稳定药价、配合医改具有重要意义。
短缺药品是在一定区域内不能正常供应的药品,原料药是下游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药物制剂所必需的化学或天然原料,这些药品价格的异常变动对医药相关产业的正常经营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将造成重大影响。
“这次的文件征求意见可以看做是解决药品供应问题的政策组合拳中的一环。”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行业人士表示,医疗领域的垄断行为是国内近年来的监管重点。一方面,当前我国价格法、反垄断法律法规,难以对短缺药品和原料药行业价格行为具体适用提供明确的指引。另一方面,短缺药品和原料药价格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垄断行为很难判定,本次文件出台,对规范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市场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建立药品购销的公平市场环境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