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 青 责任编辑:周 青 编 审:李素平
核医学检查为什么会有辐射?
核医学检查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引入到患者体内,利用核素释放出的射线在人体内的位置及数量,显示出病灶在人体的“分布图”,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医学影像检查。核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都伴有辐射的存在。核医学诊疗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99mTc、131I、125I、 18F、89Sr等,它们发出不同的射线。
单光子显像最常使用的99mTc是一种发生纯γ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纯γ射线。
PET/CT检查常使用的放射性核素18F在体内发生湮灭辐射,产生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
核医学治疗甲亢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所用的放射性核素131I是一种能同时发生β﹣衰变和γ衰变的放射性核素;而治疗肿瘤多发骨转移的89SrCl2是一种发生纯β﹣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纯β射线。
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射线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呢?
射线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于辐射的能量导致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受到损伤。由于电离辐射的类型不同,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情况也不一样。有的辐射产生外照射的危害性大一些,而有的辐射产生内照射的危害大些。
α粒子、β粒子、γ射线、X线的电离能力和穿透物质的能力不同,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γ或X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弱、穿透力最强。β射线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介于α射线和γ射线之间。
由于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和食入,其防护方法主要是: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防止皮肤和伤口被污染。
β射线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a)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b)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
核医学诊疗的相关辐射对患者安全吗?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后,会产生生物化学效应。那么是不是只要受到电离辐射,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大自然的电离辐射,也就是本底辐射。举几个例子:香蕉当中约有 0.0117% 的放射性钾(钾40),每吃一根香蕉,就受到约 0.1uSv的辐射;在飞行到30000英尺高空时,辐射的强度约2μSv/h,也就是飞行10小时,接受的辐射约20μSv;全球不同地区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值存在差别,我国天然本底辐射平均剂量约3.1mSv/年,芬兰和瑞典较高,约6~8mSv。
其次我们要强调的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不科学的。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损伤包括短期损伤和长期损伤。短期内如果接受大量电离辐射,生物体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而长期接受相对低剂量的辐射,则有可能增加患癌症的几率。但是要注意的是,低于100mSv/年的辐射对人群癌症发生率的影响和本底辐射并无差异。我国对健康人群设定的年平均电离辐射剂量限值为1mSv,医务工作者的剂量限值为20mSv,即使加上本地辐射,都远低于100mSv这个水平。
因此谈到医疗辐射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辐射的剂量。例如单部位的CT扫描辐射剂量约7mSv,全身CT平扫约13mSv。以一位体重约60kg的成年人为例,做一次18F-FDG PET/CT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一般低于20mSv,其中18F-FDG的辐射剂量约5mSv,主要辐射剂量来自于CT。骨扫描受检者辐射剂量约3.5~5.2mSv。可以看出,单次影像扫描的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小,不会对该患者造成有统计意义的损伤。
核医学检查项目,与X线、CT检查辐射剂量比较
检查项目 | 典型有效剂量(mSv) | ||
常规x线检查 | 头颈 | 0.06 | |
胸部 | 0.02 | ||
腹部 | 0.7 | ||
盆腔 | 0.7 | ||
静脉肾盂造影 | 3 | ||
上消化道造影 | 6 | ||
下消化道造影 | 8 | ||
CT检查 | 头颅 | 2 | |
胸部 | 8 | ||
腹盆腔 | 10 | ||
腹盆腔增强 | 20 | ||
核医学检查 | 肾动态显像 | 1 | |
全身骨显像 | 6 | ||
心肌显像 | 6 | ||
PET-CT | 20 |
因此,“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常规核医学检查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都在严格控制的范围之内,合理范围内应用核医学检查和治疗,患者的获益远远大于损害。正确认识辐射,特别是医务人员,不谈“核”色变,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服务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