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世越号”客轮从韩国西北部仁川港出发,前往西南部济州岛,在西南海域进水翻沉,导致304人遇难,多数是参加修学旅行的高中师生。
目前关于“世越号”沉没的推测有很多,包括突然转向、改装、超载、爆炸、触礁和阴谋论等多种说法。究竟这艘船沉没是何原因,至今没有一个官方的结论。
2015年4月,在“世越号”沉船事故1周年的时候,韩国政府迫于国内舆论压力决定打捞“世越号”,以查明事故原因并找到9名失踪者。
世越号重量约6824吨,泡在水里重量就超过了万吨,整体打捞出水谈何容易。韩国方面提出的要求非常苛刻,沉船必须维持原始状态左倾90度出水,而且务必保持船体结构的完好。
万吨船体泡在深海里,且呈倾斜姿态。用钢绳捆绑提升,万一绳索勒入船体,对遇难者造成二次伤害怎么办,船体断了怎么办?
无能为力的韩国最终只能选择国际招标,共有19个国家参与,结合技术评分和价格评分,最终上海打捞局成功接手,打捞关键有两点,一是如何确保船体完整出水,二是出水之后如何继续保持水下姿态。上海打捞局采取了钢梁托底、液压提升的方案。钢梁托底关键在托得住、托得稳,液压提升的关键是在风高浪大的海上提得步调一致、令行禁止。
所以“世越号”沉船整体起浮采用驳船抬浮方式完成,包括抬浮提升出水、拖航移位、移放半潜驳和整体起浮出水四个作业环节。需要依靠放置在“世越号”沉船底部的33根钢梁与两艘大型抬浮驳上布置的提升钢绞线连接,再通过液压提升装置,把沉没在水下45米的“世越号”提升至出水13米设计高度后,由拖轮整体拖移至预沉放的半潜驳上。最后由半潜驳将沉船整体抬浮出水。
然而韩国人给出的数据极度不靠谱,世越号的实际重量比韩方给出的数据要更大,其重心也不准确。这就让世越号移到半潜船,以及抬到理想的靠岸高度难上加难。
得!一句话就是韩国人给的数据不准确,韩国这点荒唐事,到头来还得我们收拾烂摊子。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我们亏损11亿的原因。
因为数据不准确,这就需要需要对沉船进行水下三维精密扫测,并对沉船海域开展海洋环境、水 文、气象、地貌、地质等调査。
中国共花费了590天来摸清沉船水域水文、海况,在590天作业中,上海打捞局投入作业船舶3000余艘次,施工作业人员2170人次。其中,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潜水作业已累计完成潜水作业逾6000人次,水下作业总时间近13000小时,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创造了世界之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沉船船底海底地质有大片礁石区,与韩方提供的资料有重大差异,导致船尾10根钢梁的安装延长了4个月钢梁不好穿,我们采取了气囊入船排水,配以辅助抬翘船体的办法,用了33根钢梁穿过海底岩石安装在船底,整体提升出水终于奠定了基础。
在打捞作业开始后,需要对各施工船舶进行水上导航定位和通讯协作管理, 对潜水器等进行水上水下导航定位,对水下穿钢梁作业、封堵作业、抽油作业提供水下定位服务,对沉船进 行水下定位和水下三维姿态监测,以及打捞出水后的移动至半潜船上,在浮运至码头过程的导航定位,尤其是整体起浮提升过程中的实时姿态监测是工程的关键。沉船海域坏境条件恶劣,参与施工的船舶众多,潜水作业多。
而中国创新性利用多波束和三维扫描声纳对沉船进行姿态探测,获取沉船三维点云数据和细部结构特征,完成了沉船水下状态的模型重构;实时监测海流并将数据集成到导航定位软件中,指导潜水施工作业;构建了施工现场的局域网,实现了多船多传感器多终端显示;通过对信标进行共享,实现了多船USBL协同定位的作业模式,确保了钢梁的高精度安装;在整体起浮过程中监测了沉船姿态,并基于 BIM技术实现了沉船的三维可视化展示。
除此之外,这次打捞工作还是振华30的首秀,为了此次打捞工作,上海打捞局和振华重工定制了振华30号,振华30以单臂架12000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在吊重试验中,该船成功起吊了高于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
“世越号”的联合打捞作业于2017年3月22日正式启动,到3月28日“世越号”出水,这一过程前后仅仅六天时间,这与上海打捞局前期长时间、细致的准备工作密不可分。,而从水深44米处将6825吨级的沉船打捞上岸的难度和风险史无前例。
可以说,虽然此次我们亏损了,但是我们在打捞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创新技术,积累了经验和技术储备,提升了我们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这个没法用金钱来衡量。而且广告效益,这个也没法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