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代欣和孙女朱世伊前两天在阿来书房给市民免费写福字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1月31日,适逢大年除夕,著名书法家杨代欣家里到了一年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前些日子,他忙着为亲朋好友和成都市民写春联送福字,这下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和家人共享团圆之乐。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杨代欣聊起现在的春节和儿时的回忆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春节老民俗的消失其实并不是一种遗憾,而恰恰表明时代在进步。”
杨代欣说:“我小时候的春节记忆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毕竟现在我已是到了古来稀的年纪。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成都春节过年历来有独特的老民俗,就是逛武侯祠的庙会和杜甫草堂的人日游。”
对73岁的杨代欣而言,他童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春节来了要“打牙祭”。“必须要吃得好!还有就是穿新衣,无论洋布也好,粗布也罢,一般过得去的家庭都要给娃娃置办一套新衣服。现在过年娃娃们对新衣服不‘感冒’了,因为一年四季都在穿新衣服,随时看上去都亮堂堂的,这说明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那时的小朋友最期待的是过年放爆竹和烟花。我记得很清楚,每年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跑出去放鞭炮,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一看满大街都是红色碎纸,那是鞭炮的‘残骸’。春节还给我另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得压岁钱,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般父母是不会收的,就统统进了我们的口袋。”杨代欣说。
杨代欣认为,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有很深的精神内涵,这代表着一年的开始。“按我们传统的说法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国家,因此对农历节气是非常重视的,紧挨着春节的立春是一个大节气,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春节到来前我们很向往,来了后我们要过得欢天喜地,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杨代欣还认为,民风民俗的产生、继承和延续有一定历史规律。人类的社会是在往前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有些民俗逐渐消失也是情有可原。“比如我们吃团年饭和守岁就是基本和古人一样,而像祭灶这样的老春节民俗现在很多地方都看不到了。”
杨代欣向封面新闻记者举例道,“还有一个消失的春节民俗就是,人们举行祭拜仪式,以前春节在祠堂祭祖的规模是很大的,而现在只留下了类似张家祠、李家祠这样的地名。”
【口述者简介】
杨代欣,1949年生于成都。从刘东父先生学习书法,从孙授昌先生习刻字,从吕洪年、徐无闻、黄稚筌先生诸入攻书法理论。学书从篆、隶入手,碑帖结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