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悦
用看报表的表情追甜宠剧,领导路过时自然无痕切换到工作页面。如果打工人们知道后台可以精准监测非工作流量,再厉害的表情管理和切换手速也难逃AI监工,“摸鱼”攻略恐怕会瞬间瓦解。
近日,国美集团通过非工作流量信息统计排查,通报处罚11名上班“摸鱼”员工。相关负责人回应,经内部测算,被通报员工可能累计看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视频,存在“过度摸鱼划水”行为,但仍有解释机会。
“看不见的眼睛”走上前台,引发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忧虑。明面上,通报出来的非工作流量信息止步于用了什么APP,并未涉及进一步的浏览记录、聊天记录等具体信息,算不上个人隐私。但后台对员工的上网行为监控细致到哪一步,有没有涉及隐私信息,我们不得而知。虽说员工进入企业伊始就学习过相关考勤和休息制度,但是否被明确告知过通过公共网络资源的上网行为会受到统计排查,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隐私保护水平。
无论是防止“摸鱼”,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还是防止信息和机密外泄,排除安全隐患,企业都有必要进行上网行为管理。只是在安全、效率之外,要兼顾隐私保护。监控坐垫、监视手环、计时厕所刺激下,人们对AI监工的技术界限越来越敏感,更加敦促企业实行明亮、适度的上网行为管理。
单靠技术手段无法防止“摸鱼”,尤其是以监控和惩罚为主的AI监工,不仅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自我认同感,时时被拿着鞭子的监工抽打,反而会使“工具人”“螺丝钉”更加消极被动。
管理为经营服务,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反摸鱼”应该避免“你用内网监视,员工开流量避免监视”的无意义内耗,继续陷入企业和员工的升级版的角力。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