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考勤机>

得力3763考勤机万能密码(得力考勤机3749的密码解锁)

得力3763考勤机万能密码(得力考勤机3749的密码解锁)

更新时间:2021-12-10 12:39:39

1955年,在美国留学20年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中国。

回国前一晚,他特意去拜访了自己的恩师冯·卡门。

冯·卡门对他说:“在学术上你已经超越我了。不久后,我就会去找你的。”

然而,这一别,师生两人再未谋面。

回国后的钱学森,马上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中。

而冯·卡门也因诸多因素,未能实现前往中国的愿望。

1979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并邀请他前往美国出席宴会。

68岁的钱学森,拒绝了邀请。

24年前回国后,他就没有再踏上美国领土一步,原因让人肃然起敬。

回想往事,最让钱学森激动的时刻,是得到了航空力学权威冯・卡门的认可。

他在回忆录里,特意写下在留学美国那段岁月中,冯·卡门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而冯·卡门也在个人传记中,独开一章讲述得意门生钱学森。

这对亦师亦友,如同父子的师生,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作出许多贡献,还留下一段段启发后人的佳话。

创新——科学的灵魂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了。

也在这一年,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从旧金山飞回祖国。

冥冥中,钱学森的一生,似乎与飞机分不开。

6岁那年,钱学森跟随在北京任教的父亲,来到师范附属小学上学。

课余时间,小伙伴们都喜欢折纸飞机比赛,看谁飞得远。

每一次,总是钱学森的纸飞机飞得最远。

小伙伴们不服,但事实胜于雄辩,他们便追问钱学森缘故。

钱学森说出了其中的窍门:“飞机要折得有棱有角,非常正规,这样飞起来遇到的空气阻力就会减少,飞得就远。”

小小年纪的他,脑袋已经转得比常人快。

钱学森比较内向,平时不大好动,只爱读书,但他好读书,并不读死书,而是真正思考书里的知识。

因为思考,他极具创新精神,而创新,正是科学的灵魂。

“导弹”这个中文译名,是钱学森首创的。

起初,人们把外来词“导弹”译为“火箭武器”、“可控火箭”和“飞弹”。

但钱学森细细琢磨起来:这些名词都没有把火箭的方向性和原子弹的威力性结合起来

于是,他反复推敲,创新出“导弹”一词,“导弹、导弹,既能导向,又有威力”。

此外,“航天”一词也是钱学森提出的,在此之前,国内普遍用“宇航”一词。

他解释说,人类在地球大气之内的飞行,称为“航空”;在地球大气之外的飞行,应该称为“航天”。

这种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让他最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火箭专家、导弹专家。

但这些成就,离不开他在留美时学习的专业——空气动力学,也离不开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恩师——冯·卡门。

奇才——天之骄子

冯·卡门不仅是钱学森的老师,还是钱伟长和郭永怀在美留学时的老师。

冯·卡门是犹太人,1881年出生在匈牙利。

钱学森6岁时想到了飞行阻力,而6岁的冯·卡门已经能心算五位数的乘法。

1908年,冯·卡门在法国巴黎游学时,恰巧看见一架飞机在试飞。

从此,他对这个奇特飞行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飞行空气动力学。

在钱学森出生的那一年,他发现气流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股尾流,从而产生型面阻力。

这个发现,后来被命名为“卡门涡街”,成为飞机、船和赛车设计的原理。

冯·卡门年轻时,曾师从著名力学家普朗特。

普朗特曾在德国二战时制造出V1、V2导弹,而冯·卡门也不差,毕业后,他发表了重要的“湍流理论”论文。

然而,当冯·卡门处于学术巅峰时,纳粹分子开始对犹太人赶尽杀绝。

1934年,冯·卡门离开了德国,加入美国国籍,并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

他不会想到,不久后,一位来自中国的才子将成为自己的门生。

也是这一年,对飞行十分感兴趣的钱学森,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公费留美的“航空机甲”名额。

实习几个月后,钱学森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研。

就在这所世界久负盛名的理工学校,钱学森受到了美国人的歧视和排斥。

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女人裹小脚、男人抽大烟,没出过科学家。

为此,钱学森常常一个人独处,苦苦钻研看似枯燥的航空理论知识。

很快,他的成绩超越了众人,但他依然得不到尊重。

课上,教授总是让学生动手,很少讲解理论学。

钱学森就跑去找系主任,对老师过分注重实验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系主任不屑地说:“听着,我们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如果你不喜欢这里,就回你的中国去。”

钱学森当然不能回去,学未所成,有辱厚望。

他一气之下,愤愤不平地说:“我们国家现在是比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我一点也不比你们差!”

这句并非大话,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戴上了飞机机械工程硕士的方尖帽,成为众人刮目相看的优秀毕业生。

但傲人的成绩,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的优越感。

实习时,他被美国的飞机制造实习工厂拒之门外,因为那里只允许美国学生进入。

钱学森陷入了迷茫,也思索自己的未来:学有所成,却毫无用处,该回国?还是继续攻读博士?

最后,他决定改变研究方向,攻读航空理论专业。

因为钱学森发现:国内的航天航空一片空白,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梦想,也是一个民族的梦想。

传承——亦师亦友

想要研究航空理论,就要去加州理工学院,因为那里有美国公认的权威——冯·卡门。

1936年10月,钱学森从波士顿来到洛杉矶,专门拜访自己的偶像。

没有推荐信、没有中间人,钱学森一个人带着行李,出现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门前。

到了那里,他才写了一封求见信给冯·卡门。

冯·卡门望着这位个子不高、表情严肃的黄皮肤年轻人,问了他一些航空方面的问题。

钱学森非常准确地回答了所有问题,这让冯·卡门十分惊叹,随后伸出手来:

“密斯特钱,欢迎你到这里来。在这里,你将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55岁的冯·卡门没有居高临下,他一眼就看中这个25岁年轻人身上的不凡,并将以后的研究称之为“合作”。

而实践较差的钱学森,在冯·卡门的教导下,终于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所以,他十分敬重这位导师,但在科学问题上,他据理力争,永远追求真理。

有一次,钱学森把写好的论文交给导师看,冯·卡门看完,表示不同意他的观点。

但钱学森毫不松口,并据理力争,最后,冯·卡门一气之下,把文章扔在地上,气呼呼走了。

第二天,冯·卡门见到钱学森时,对他说:“我昨晚想了一夜,你是对的。”然后,鞠躬致歉。

钱学森却笑了,“先生,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灯越拔越亮,真理越辩越明。”

正是冯·卡门这种开放的态度,让钱学森在学业上受益匪浅,也让他在异乡找到一丝温暖。

科学——战争的利剑

科研上,冯·卡门把自己的主要研究都交给了钱学森。

而钱学森也不负厚望,在博士论文上,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

1939年,博士毕业后,钱学森留在了加州理工学院当助教。

此时,美国国防部得到消息:德国正在研制导弹和原子弹。

美国五角大楼赶紧找到冯·卡门,请他主持导弹研究的重大任务。

导弹的基础是火箭,有了火箭的发射,想打哪就打哪。

恰巧,读博时,钱学森和几名学生偷偷捣腾火箭,还成立了个“火箭俱乐部”。

于是,冯·卡门带领这个俱乐部,成立“航空喷气通用公司”,并让钱学森担任公司顾问。

想想当初,钱学森连实习的飞机基地都进不去,如今却成为了美国最高机密研究室的重要人员。

几经探讨后,钱学森提出,想搞导弹就要研制射程够远的火箭;想要研制火箭就要建一个大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简称“JPL”。

1958年,美国宇航局NASA成立后,“JPL”正式隶属于宇航局,所以钱学森算是NASA的创始人之一。

“JPL”建成后,钱学森被任命为火箭研究组组长,负责理论科研等重要工作。

但美国国防部不放心钱学森,按规定,外国国籍的人,是不能参加机密军事研究的。

冯·卡门为了留住钱学森,找美国海军副部长金贝尔求情,才让他获得了从事火箭研究的安全许可证。

至此,冯·卡门以为钱学森会和自己一样,一直留在美国,共创航空科学的辉煌。

1945年,德国战败,冯·卡门和钱学森前往德国,考察V2火箭,并审讯德国火箭科学家。

冯·卡门的导师普朗特立刻改变立场,表示今后为美国服务。

原来,在普朗特眼里,“有奶便是娘”,谁给钱,他手上的科学就为谁服务。

三代空气动力学家,曾一同追求科学的纯粹,研制出火箭和导弹,最后却各为其主。

钱学森回国前,美国方面提出让他担任“JPL”的主任,被他拒绝了。

这些荣耀,并没有动摇钱学森学术报国的信念,他从没有打算要留在美国,为此,他一分钱社保都没交。

归国——科学家有国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屠杀犹太人,中国成了受害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边是受日本疯狂侵略的中国人,一边是被纳粹赶尽杀绝的犹太人,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民族,却饱受战乱的摧残。

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后,两人的关系日渐亲密。

他们不仅在研究上时时心有灵犀,生活中还常常谈笑风生。

科学的纯粹,让两代科学家紧密联系,但国家的需要,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1949年的胜利,让海外学子兴奋不已,国,终于可以归了。

1950年3月,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新中国,并呼吁海外学子归国建设。

钱学森为之动容,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

于是,他告诉冯·卡门,自己将准备回国探望父亲。

然而,这件事却惊动了昔日的朋友金贝尔。

金贝尔曾担任“航空喷气通用公司”总经理,他深知钱学森的学术成就。

当听说钱学森要回国时,他立刻向美国侨民局打电话:“这个男人,抵得上美国五个海军陆战师,不能放他走!”

此时,麦卡锡主义排外浪潮席卷了美国。

钱学森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成为应该被驱逐的人。

他的安全许可证被吊销,不能再从事火箭等研究工作。

这件事让钱学森加快了归国的行程,他千方百计买到美国到加拿大的船票,准备从加拿大飞往香港。

然而,在他临行前,一纸公文摆在他面前:“钱学森因从事机密工作,禁止离开美国。”

他非但不能离开,还受到了牢狱之灾。

因为行李中带有大量草图和对数表,侨民局以为是密码或暗号,将钱学森逮捕。

沉重的打击,让他一下失声,妻子蒋英四处求助,最终在冯·卡门和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的努力下,才把他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一直活在监视下,长达五年之久。

这5年里,他写下了《工程控制论》,在回国前一晚,把它送到了冯·卡门手上。

冯·卡门看完点了点头,“你的学术,已在我之上了。”

对于钱学森要回国,他没有挽留:

“美国为了留住你,先是威逼,现在是利诱。他们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让你当喷气推进室的主任,但我知道你的中国心。”

从此,这对师生天各一方,未再相遇。

1963年,82岁的航天科学奇才冯·卡门,在美国病逝。

冯卡门和钱学森两代航天奇才,他们的一生,向我们生动的诠释了那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

回国前,杜布里奇曾奉命挽留钱学森:“中国一穷二白,你回去难道种苹果?他们现在开出10万美金的年薪,你可以搞更大的事业。”

钱学森笑了笑:“如果国家需要,我就去种苹果。”随后,他补充道:“我无法想象,原子弹落到中国人身上的情况。”

回国后的钱学森,日夜兼程,奋战在导弹的研究上。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的罗布泊上空那朵蘑菇云,让钱学森实现了自己毕生的志向:让祖国强大,让人民不受欺凌。

中美恢复建交后,国际科学协会,曾多次邀请钱学森前往美国。

钱学森都拒绝了:“我不能去,我不能让外人坐实一些错误的东西,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当年不是美国逼我回来的,早在1935年出国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回国。”

钱学森学术报国的崇高情怀,激励着一个个海外学子归国:郭永怀紧随其后,加入到“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中。

怀念——永远的星

钱学森等科学家回国时,因为抗美援朝,国家的底子都掏空了。

雪上加霜的是,苏联单方面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并停止供应关于原子弹的一切设备和材料。

弱国无外交,手中无剑,意味着我们随时会被外敌欺辱,我们的领土随时会被外人觊觎。

所以,陈毅将军一拍桌子:“哪怕当掉裤子,也要搞这个原子弹。”

有人说,战争都结束了,原子弹又不用,造那个干什么。

而且这种杀伤威力巨大的武器,最终还不是用在人类自己身上。

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完全是两回事。

金贝尔说,钱学森抵得上美国五个师,而在中国,钱学森代表了能不能开战。

为了我们的弹有枪,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把钱学森接回来,而钱学森也终于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用在了国防上。

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正因如此,一位又一位海外科学家,舍弃国外丰厚的待遇,优渥的条件,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

正是他们,为我们争取了有尊严的和平美好生活。

小时候,柴叔的志向是科学家,虽然如今未能如愿,但也十分敬佩这些人才。

可如今的小孩子,动不动就要当网红,小小年纪就想着赚大钱。

如果人人都想着当这样那样的星,那么国家的建设谁来搬砖,人类的进步谁来推动?

虽然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时间证明,人类记住了他们、历史记住了他们。

为了纪念钱学森,2001年,一枚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钱学森星”。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永远铭记这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它始终照耀着我们前行。

备注:2020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9年,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为祖国建设的人们。

. END .

【文| 野百合】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天才辩手孟子:把齐王怼到自认好色,众人无不折服其口才

汪涵:从抬桌子到台柱子,从众人捧到众人骂,汪涵变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