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几天与安太堡矿一位老领导网聊,老领导建议我继续写些反映平朔中外合作历史的文章。我翻了翻以前的研究文档,大多是一些专业技术很强的解决方案,但便于发布的文档却不多。虽然也有些IT项目介绍之类的文章,但是对于很多未曾经历的人来说,可能看起来比较吃力。其实,我的研究方向及课题是“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信息化”,平常大都是撰写一些些管理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或者管理技术性项目总结,偶尔写点带文学色彩的回忆录文章也是忙里偷闲乱写的。既然老领导发话了,那我就本着“只谈历史、不谈现实”的原则,干脆发篇专业性浓厚的纪念性文章吧。这样也可以让大家(尤其是财务人员)了解一下安太堡矿MIS系统相关历史情况,以及我的研究性质及内容,并欢迎有相关兴趣的朋友共同讨论、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安太堡管理信息系统
1988年集成改造项目回顾
1987年9月10日,安太堡矿正式投产并从选煤厂拉出第一列洗净煤,这标志这安太堡矿基建期结束、生产期的开始。在投产仪式上,李鹏总理及哈默博士为安太堡矿第一列煤炭发运列车剪彩。后来平朔还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矿庆日”及“矿工节”。当时,中外双方在安太堡项目自1982年筹备开始,创造了“三年准备、两年建成”的平朔速度(三高一快: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快节奏)。
然而,基建期结束了,但当时的安太堡管理信息系统却不能完全适应生产期经营管理的需要,按照安太堡矿中美合作合同界定的责任划分,美方需要针对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改造。因此,在外方的主导下,1988年安太堡矿委托香港安达信针对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了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改造项目。
下面,我就谈谈该项目规划实施及应用效果等相关情况吧。
安太堡矿基建期的管理信息系统状态
在安太堡矿基建期里,安太堡矿财务部,中外财务人员虽然都已经到位,但却各为其主,会计核算及相关业务则相互独立。由于中外双方的基建投资核算主要由双方的母公司(“平一”与“中岛”)主要负责,因而安太堡矿中外双方则是辅助性地做一些基建会计核算工作。当时中方财务人员主要是培训、学习及其做些工资核算、燃油消耗、差旅费报销等方面的简单核算工作,并为生产期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做些相关准备工作。
在基建期里,安太堡矿外方还从美国引进了两套IBM SYSTEM/36小型机上,分别运行了其引进的岛溪公司的“会计核算软件MAXI系统”和美国ELKE公司的“设备维修及跟踪管理MAIN/TRACKER系统”(相当于现在的EAM)。由于当时安太堡矿正处于建设期,因此这两套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美方单方面的会计业务核算及管理工作,而且这两套IBM SYSTEM/36系统相互独立、互不集成。同时,外方还陆续启动了设备作业调度UP系统、设备维修保养、设备备品备件采购及库存、中方雇员的考勤及工资核算等软件初始化开发及应用培训等工作。
1987年1月,安太堡矿开始在两套IBM S/36小型机上部署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其中一套正式应用财务管理系统(MAXI),主要用于安太堡矿外方单方面的投资会计核算业务,而另一套则用于着手部署“设备维修跟踪管理系统(CMMS:MAIN/TRACKER)”。另外,当时安太堡矿IBM SYSTEM/36中还有采矿生产调度报表UP系统、人事考勤PY等系统,本文中主要涉及“财务与CMMS系统”及其整合提升项目,其他系统的功能及改造内容就不展开叙述了。当时与两套IBM S/36小型机配套的外围设备还有:IBM 5224、5225宽行针式高速打印机;柜式8英寸磁带机;专用UPS电源、立柜式空调等。
一、MAXI系统
当时,由于中方与美方双方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职能尚未合并,MAXI系统主要为美方财务人员服务,其主要核算美方在安太堡矿的投资及相关业务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另外在“中国岛溪煤炭公司”北京总部还另设一套IBM S/36小型机运行MAXI系统。而安太堡矿中方则应用手工方式进行核算自己的业务(中方的投资核算基本上集中的“平一”公司)。
MAXI系统是单一公司、单一交易币种(美元)、单本位币(美元)核算的、全英文界面的会计核算系统,其主要是记账会计,功能比较单一,当时仅作为岛溪公司方面在安太堡矿的账务处理、相应的财务会计报表及管理报表统计。最初在安太堡矿的MAXI会计系统只为“中岛”公司会计核算服务,实际上MAXI系统只是个简单会计记帐软件,中方人员并不接触、更不应用MAXI系统。曾有一段时间,外方在月末让笔者负责执行月度会计结帐的备份及批处理工作,此工作实际上就是会计人做完相关的结帐前的各种会计凭证输入及相关处理工作后,就通知笔者执行相关数据备份及结帐批处理软件运行工作。
在安太堡矿建设期间及投产以前,1985年7月1日至1988年6月30日,“开发阶段”期间,由“中岛(美方)”和“平一(中方)”各自设置自己的会计帐套并独立自行核算。1988年7月转入“生产阶段”以后,安太堡矿作为一个中外合作独立的会计单位,对各方的出资、企业费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合作合同》规定的“会计程序”和国际会计准则,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而此前,中美双方联合其他投资方分别注册有“平朔第一煤炭有限公司(简称:平一)”、“中国岛溪煤炭有限公司(简称:岛溪)”,而安太堡矿的生产经营效果分析及会计核算分别由“平一”与“岛溪”两家公司履行相关职能并进行利润分成,而煤炭销售运输则由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平朔煤炭运销公司负责。
当时,由于安太堡矿中外双方财务机构、人员及业务尚没有完全统一在一起,中外双方分别核算自己的投资核算业务,中方的投资主要由“平一”公司进行核算,而安太堡矿中方财务人员主要为生产期的会计核算做一些准备工作,安太堡矿生产期的会计核算及其信息系统还没有规划实施。而外方引进的MAXI系统只是外方在“中岛”北京公司及安太堡矿作为其单方面会计核算,该系统是英文界面的“单一公司、单一交易币、单本位币(美元)”的会计核算系统,而这根本不符合中美双方合作合同中“关于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会计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中国RMB及美国USD等相关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而且必须直接出具中文报表”,因此,MAXI系统中的会计应用业务只能使用到1988年8月安太堡矿中外财务合并、财务部正式运作为止。
当时,MAXI系统使用者均为外籍人员(并辅助LOTUS报表软件处理相关业务), MAXI系统1989 年1月才正式停止使用。当时安太堡矿财务方面的高级管理人员有:Controller主计长(相当于现在的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但比CFO的职位应该低些,主计长主要是当时台湾的叫法)1人、会计经理1人、财务分析(成本经理)1人,后来还增加了会计经理助理1人。另外,外方还聘请了两个新加坡女士分别负责具体会计记账及出纳工作。
1987年3月,安太堡矿美方开始在IBM S/36小型机上,正式实施应用美国ELKE公司的“设备维修跟踪管理系统(MAIN/TRACKER)”,这套CMMS软件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EAM系统的前身。当时两套IBM S/36小型机,其中一套运行MAXI财务系统,另一套运行MAIN/TRACKER系统,后来在1988年底这两套IBM S/36系统之间还采用了PASS-THRU技术进行了互联,当时我们的每个终端可以通过硬切换(切换开关盒)、软切换来交叉应用两套系统。
二、CMMS(EAM)系统
当时,安太堡矿这套美国ELKE公司的MAIN/TRACKER管理软件类型属于“计算机化的维修管理系统”(CMMS),CMMS系统其实就是2000年后在国内比较流行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的前身。该CMMS本身具有一套系统管理多个公司设备维修保养跟踪报告管理业务的系统,其功能包括设备台账管理(MST)、总成部件及周转件维修跟踪管理(CRH)、维修工作单计划与控制管理(WSC)、预防性保养计划管理(PMC)、大型轮胎维修跟踪管理(TTS)、单台设备成本核算管理(CTS)、设备备品备件(含修复件)及材料采购及库存(PPS)等管理功能模块。以后又逐步增加了“润滑油脂类加注管理系统(包含在MRS系统中)”、“维修系统成本报告系统(MRS)”、“保修及索赔跟踪系统(WTS)”、“设备及总成件等周转件(修复件)仓库管理(CWS)”等系统模块。特别注意的是:设备备品备件(含修复件)及材料采购及库存(PPS)功能模块并不由设备维修部负责运维,而由备品备件及材料部负责采购供应及其仓库的收发存管理,而这些属于企业供应链及物料管理范畴。
CMMS(EAM)系统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理念,全面注重“广义的企业资产管理”与“狭义的设备维修管理”、“广义的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管用修)”与“狭义的设备档案管理(设备基本信息档案)”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设备的管、用、修”管理活动,从而实现了设备/设施“实物形态管理”与“价值形态核算”的全面深度结合。当年国内企业设备基础档案单台微机管理尚不普遍时,安太堡矿就在利用CMMS(EAM)理念及系统来全面管理设备基础档案、设备作业调度运行、设备维修保养等相关的详实管理业务了。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基于“修旧利废”理念而开发改造的“修复件修理工作单及返库、领用管理软件”,在安太堡矿维修跟踪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
当时未改造以前MAIN/TRACKER的缺陷主要有:在采购项目上缺少在建工程项目、备件的自然分类号(与会计对应的费用类别号)、成本中心号及多种交易货币功能;在物料需求计划(库存自动补充)、采购及库存管理方面功能比较单一;更主要的是与会计核算及成本管控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地集成。另外,该系统不能很规范地打印出标准的询价单、审批定单和最终采购单, 也不能将采购单直接传输到电传计算机发往厂家。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没有在建工程项目号,就无法按工程项目跟踪材料的采购进度等信息,财务系统无法收集和控制工程的费用,本来是属于资本性费用却可能财务上就按当月成本进行了核算,给会计核算及项目管理造成了一定混乱,从而也不能对AFE的采购费用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2)没有备件及材料的自然分类号、成本中心号,采购人员购买回的材料备件,财务系统无法确定材料及备件的费用属于哪个部门或成本中心(无法进入费用科目)。如果不能够确定哪个成本中心消耗哪些材料备件,就无法进行正确的成本归集,如用人工去逐项核对,那是不可能的事情。(3)无法按ATB矿规定的标准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对定单的询价,询价后要经过领导审批,审批后的采购单存档并发往厂家等工作流程。原来的程序无法适应这种管理。(4)无法与电传计算机相联直接发电传,需要输入人员重新输入采购单到电传计算机里去,这样不但加大了工作量,而且重新输入的定单由于项数太多,导致出错率增高,工作量相当大,增加了劳动强度,但效率却很低。当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也需要顺便解决。为此,安太堡矿外方就委托香港安达信(A&A)公司,对以上原程序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改造并优化。
安太堡矿生产期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改造项目
1987年7月以前处于基建期的安太堡矿,其基建期核算由中美双方各自独立核算,当时按照双方合作合同的约定,美方以实物投资引进的两套IBM S/36系统实际上基本上只是美方单方面为其基建期投资核算应用。而此后在1988年进入生产期的中美合作经营安太堡矿财务部逐步走向正规,中美双方合作的安太堡矿财务部在生产期的各类核算及管理业务才正式运作。此这时才发觉先前美方单方面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本无法全面满足安太堡矿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因此,按照安太堡矿中美合作合同的责任界定及要求,1988年8月在美方主导下,中美双方合作的安太堡矿进入生产期以后,就委托香港安达信公司全面启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改造项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合作经营的安太堡矿财务部正式合署办公以后,数据处理部系统分析师Oscar Gonzalez即被调任财务部经理。Oscar Gonzalez是具备会计与计算机双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在当时财务系统整合项目实施中,他有效地发挥了其复合型知识结构及工作经历的作用。而这也让我们深深感触到计算机人员学习管理业务知识并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另外,安太堡矿财务部中方还根据生产期财务工作的需要,集中招聘了几个年轻有为的会计人员,以便适应财务系统整合工作的形势需求。
1988年8—12月,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以下是笔者全面总结编写了本次系统改造工作的主要内容,即:
一、硬件改造方案
1989年8月—1990年1月, 安太堡矿首先对1986年购置的两套IBM S/36小型机进行了升级改造:使每套机器的内存由1M升至4M, 硬盘扩展到1432M(即:1.4GB), 而且两套机器可用PASSTHRU方式相连接,其终端可以相互访问到另外一套机器中(即:用一个终端可以使用两套系统)。当时,两套IBM S/36小型机的硬件升级方案由北京联想公司小型机事业部(许庆元、陈志雄)具体负责实施,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软方案则由安达信负责。当时在安太堡矿主机房工作的笔者,全程参与跟踪了硬件升级等工作。
二、软件改造方案
(1)通过与安达信(香港A&A)咨询公司合作,坚决抛弃原来单本位货币(USD)核算的MAXI财务系统,重新引进并定制一套适合多公司(集团企业)、多交易币种、双本位币(RMB与USD)、中英文会计报表及责任报表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系统。保留原来的设备维修跟踪MAIN/TRACKER管理系统,并与财务系统进行有效协同及集成。委托香港安达信公司(A&A)重新规划设计财务管理系统(包括GL、APP、AFE等系统)。安太堡矿新的财务系统的特点是:弥补了原MAXI会计系统的诸多不足之处。例如:为适应中外双方合作需要,便于参与国际竞争,便于和国际接轨,在会计系统和其它系统中建立了多公司账套,并反映实际交易货币的功能,实现了针对一笔业务系统自动同时以双本位币RMB和USD作为基本记帐货币的核算体系(即:有RMB和USD两套总账);同时财务系统和CMMS等其它系统进行了业务协同、系统集成,而这正是安太堡矿会计核算的一大特色。另外,在一些个性化的开发方面与其他商品化软件相比也很有特点,例如:APP系统可以直接针对采购单预付款、用采购单直接查询预付款(而其他系统一般是只能针对供应商预付款);可以通过发票校验软件程序来直接以应付货款直接冲抵(直接“以应付冲预付”,而不用另外再做手工平整)已经向供应商的预付的货款。
(2)为了按照国际公认的主要的会计原则,来强化管理会计、责任成本会计核算及管控, 针对管理会计(尤其是针对成本会计、项目会计等预算管控)做了很多管理优化及系统改造工作。例如: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记账核算,该原则指各种财产物资都以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安太堡矿的固定资产和材料配件均按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分别以人民币和美元的实际价格记帐,材料存货采用移动加权平均价(国内通常采用计划价)的实际价格记帐反映,而不受以后外汇兑换率的影响而改变,力求符合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
(3)强化了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了责任成本中心核算,健全了企业预算管控体系,开发了全矿及四大部门(生产部、维修部、大修中心、选煤厂)成本报表、各责任成本中心报表、以及基于作业量的成本报表,还健全了单台设备及类型设备成本报表系统(MRS),丰富了各类成本核算方法(责任成本、生产环节成本、单台设备成本、AFE项目成本、品煤及原煤成本),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当时尚没有全面深入开展一些相关的定额管理工作。但后来笔者对此做了一部分工作。
(4)财务业务处理工作按系统要求分成:总帐系统(GL)、应付/预付账管理系统(APP)、在建工程(AFE)/固定资产管理系统(FA)、应收帐管理(AR)、人事考勤(PY)等管理系统,并利用INTERFACE过账批处理软件实现了各系统(尤其是CMMS与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及业务凭证向总帐系统过程处理。业务凭证实际上就是向业务处理系统中输入的定单或表单信息,其内容包含(或隐含)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记账信息、以及业务核算管理等信息,业务凭证只有在经过业务后台处理或审核过帐处理时,才能生成规范的汇总会计凭证并统一过帐到总帐系统中。安太堡矿的会计业务实践证明:只要强化各业务系统的自动产生凭证及其处理方式,才能真正简化会计记账人员的工作。当年安太堡矿会计系统比较简洁,因而一些高中毕业生虽然没有学过会计知识,但也能按照规定编写固定的业务凭证。例如:应付/应收业务凭证,这些凭证大多是一条腿隐含的、“单腿”会计记账凭证,而不需要去直接编写借贷关系很严谨的会计凭证。而会计凭证其实就是具有借贷方会计科目、借记/贷记标志、借贷方数额的财务系统凭证。至于总账系统处理那就更简单了,相比先前的手工做账,现在都是电子账套,自动结转损益、自动结账、自动平衡、自动外币报表折算、自动输出会计报表,其功能强大已经到后来的总帐人员除了操作软件功能,根本不用也不会自行完成期末结帐处理及会计报表编制。另外,当时在“财务与业务系统一体化”改造方面,安太堡矿还实施了很多特色的改造项目,例如:安太堡矿建矿之初,由于我国与国外的贸易结算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当时国外厂家基本都要求安太堡矿针对其采购单进行100%预付货款,因此当时的针对采购单的预付货款业务、货物接收后针对其采购预付货款的结算业务(俗称:冲预付款)非常繁杂。为了强化并简洁预付货款及其结算业务及软件操作,当时安太堡矿外方就要求安达信公司(A&A)咨询开发人员在APP系统中增加了“针对采购单预付货款功能”、在发票校验程序中增加了“针对采购单的以应付冲预付的自动功能”(而很多系统中都是“发票校验”一律首先产生应付帐,然后在实际支付货款时才由人工完成“以应付冲预付”工作),后来在1993年笔者在APP系统增加了针对采购单的预付货款及其结算的业务查询程序及相关的帐龄分析及各类统计跟踪报表(但针对采购单预付货款的明细登记软件没有应用起来),强化了针对预付货款及其结算的业务的全过程跟踪工作。经过一系列系统改造后,各系统间相互协调统一。安太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其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如:成本中心体系、数量会计凭证、预付货款及结算、项目会计、AFE计划预算及控制、合同付款及结算等均体现出了业务及系统集成管理的特点。
(5)按照中外双方合作合同,为适应中方会计中文报表输出的需要(当时IBM SYSTEM/36上没有中文环境),因而在微机上(配备有台湾汉卡)用DBASE-III另行外挂开发了一套总账RMB及USD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主要是责任成本)中英文报表系统。全面梳理了月底、年底财务结账业务标准流程及操作进度计划规程。由于在月末及年末的期末结账处理时,需要将SYSTEM/36上的总账信息“下载(DOWN-LOAD)”到微机上的总账报表中,因而增加了总账结账的工作步骤,同时也不便于集中管理及集成应用。
(6)MAIN/TRTACKER系统的改造工作:原系统是一套对设备跟踪管理、材料配件采购及库存进行综合管理的一套集成管理软件, 但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如:没有完整的物料需求计划功能,没有应用自动补充订货功能,库存补充采购单不能够自动完成,人工干预太多,出错概率大、效率低,并且MIS各系统数据不能全部共享等等,造成了管理方面的诸多困难。同时随着矿内经营管理不断地深入,更需要增加许多新的功能模块来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要求。通过对MAIN/TRACKER系统改造(主要为了和财务系统集成)后的实际运行,不但解决了诸多不足之处,而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使经营管理工作发生了大的变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初采用的仓库材料管理系统实际上是包括在以设备维修管理为主的MAIN/TRACKER软件系统(当时叫CMMS系统,现在叫EAM系统)之中,MAIN/TRACKER系统主要是以设备的维修管理、保养计划为主,而材料及备件采购及仓库材料管理系统只是MAIN/TRACKER中的一小部分, 所以在软件功能方面,对于材料采购及库存管理部分设置的不全,功能模块不强,使得在材料管理方面效率不高,由于这套系统在设计时是采用西方大型露天煤矿的管理模式设计而成,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对仓库方面的材料配件的存储、供应、采购等基础业务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只是存储一些消耗性常用的较小备品备件,所以对仓库的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并不很高,但作为安太堡矿来说,情况完全不一样,采购订货困难,国外定货周期长(矿内请购单平均2个月, 北美约6~7个月),导致需要的库存量相应要大,备件品种也相应齐全,现在存储有大约7~8万多种材料配件品种,正所谓“离山十里,柴在山里;离山一里,柴在家里”,安太堡矿材料备件有必要的储备量是可以理解的。为此,当时设备材料备件的供应定货、库存管理已成为安太堡矿管理的重点及难点,MAIN/TRACKER系统的某些功能已不能满足地处中国的安太堡矿管理的需要, 为了有效减少库存存量、遏制库存增量,安太堡矿结合矿内的实际需要, 对材料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改造。即:对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修改,对缺少的功能需要增加。
(7)通过对原系统程序进行分析,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造后的程序不但解决了以上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效率大大提高,使矿上的管理按标准工作程序得以顺利进行。具体实现的方法如下:在原有定单程序模块中加入一个在建工程主文件和自然分类号、成本中心主文件。首先建立这两个主文件,同时设计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程序,可对主文件能够修改、增加和删除。授权这两个主文件的修改权力由财务部来掌握,而采购人员只能使用其中的数据,不能对其修改。一但文件格式确定后,就需要对原采购程序进行分析,改变输入屏幕格式,改变原有程序流程,用这两个主件来检查采购人员对在建工程号和分类、成本中心号的正确性,避免错误信息的发生。在程序中增加了三个选择,满足标准工作程序的要求,即寻价单的产生,审批单的产生和正式采购单的产生,打印出正式定单,同时产生一个中间的定单文本文件,传送到电传计算机,通过电传软件的功能将定单发往厂家。经过如上几方面的改造,使原程序不但在功能上得到了加强,不但满足了采购部门的需要,而且在对发料程序、查询程序的改造过程当中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在系统实际改造时,工作要繁琐及复杂的多。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向供应商发出的采购询价单及正式采购单电传及传真软件,正是后来吕延斌在全面规划采购单、货运及预付货款跟踪软件时,1992年8月自己开发改造的。
(8)将MAIN/TRACKER中的采购/库存管理系统与会计系统集成在一起,并通过按口程序进而过帐业务处理,从而使信息进一步共享,财务、材料等部门业务交叉、统一,从而能够协调一致的分析与处理问题,使ATB矿业务和管理规范化。而在此之前,资金账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全部存货, 资金流不能及时跟踪与控制全部的物流;企业内部信息未有效地集成, 信息流形式不统一, 信任不能共享, 信息传递不畅, 信息反馈滞后于物流, 无法滚动指挥物流, 不能在整体上进行有效的统一。
(9)在各系统间基本实现了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集成, 这种令多数企业财会人员梦寐以求的集成就要将“实物账”与“财务账”进行了统一,为尽量做到“物流”和“信息流”基本同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这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为每个物料定义标准的成本和会计科目,说明了物料和资金的关系;②为各种库存事务,也就是物料的移动或数量的调整建立凭证,定义相关的会计科目和借贷关系,说明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关系。从而将材料管理系统和会计系统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尽量克服“信息不能有效地指导物流, 而物流的不规范又导致信息流错误”的弊病。
(10)建立了各种强有力的采矿选煤设备作业及维修保养跟踪管理手段。如:设备跟踪、部件及总成件(周转件)跟踪、维修工作单跟踪、各种档案的维护跟踪、维修成本跟踪报告等。设备维修跟踪是设备及重要部件管理、设备维修保养计划与控制的前提。
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改造过程
1988年11月,笔者参与了安太堡矿IBM S/36小型机升级改造工作(主存及硬盘等),配合香港安达信(A&A)系统开发人员调试了系统过帐及其他处理的INTERFACE软件。
一、两套系统接口方案
当时,安太堡矿有套相互独立运行的IBM S/36小型机,其中:一套S/36小型机主要运行财务系统及UP、PY等系统;而另一套S/36小型机则主要运行美国ELKE公司的“设备维修跟踪管理系统(CMMS)”(即:MAIN/TRACKER系统)。当时,为了将安太堡财务等系统与MAIN/TRACKER系统业务协同并集成起来,安太堡矿外方就将此项目委托香港安达信公司(A&A)总体负责实施。
安达信(A&A)的硬件集成方案是:首先将两套IBM S/3小型机进行硬件升级(内存由1M扩容到4M、硬盘则扩容到1.4G),然后在通过PassThru技术这两套IBM S/36小型机连接起来,以实现用户在一个终端上能通过切换器同时应用两个S/36小型机。而软件方案则是:为了将分别运行在不同S/36小型机财务系统与CMMS系统的系统相互衔接集成起来,特意开发了两套系统的集成接口软件INTERFACE,该集成接口INTERFACE软件的主要功能是:
(1)执行系统数据备份、INTERFACE运行前后的两次数据备份,以防意外发生。
(2)完成MAIN/TRACKER等系统生成会计凭证向会计总帐系统的过帐处理,并打印保留过帐所包含的明细凭证(原本应该将明细凭证也保留在计算机系统的硬盘中,但由于当时S/36小型机硬盘容量才1.4G容量,因而只得打印出来以纸质档案存档)。1994年笔者曾经改造了INTERFACE批处理软件,可以在运行INTERFACE批处理软件让汇总凭证里的明细凭证顺便保留在硬盘中,以便用户随时打印报表或查询。当时如果不做此改造的话,我们要查询INTERFACE产生的汇总凭证中的明细会计记账凭证的话,就必须首先去到相关的INTERFACE过帐报表中查找该汇总凭证的明细会计记账凭证,甚至还得根据明细会计凭证的凭证号去财务部的会计凭证档案室的档案柜里去查找最原始的会计凭证及相关发票等证据。
(3)两套系统主数据、业务数据按照业务规则、主数据对应表相互交换。
(4)随便打印一些重要的向USD与RMB总账的过账日报表(例如:各系统会计凭证过帐报表、存货总帐余额与明细帐总计额比较报表等、采购接收暂估UN-VOUCHER报表、存货总账科目与明细账统计额的自动稽核报表等)。这些报表主要供财务人员查询各系统过账明细及未过账会计凭证的错误,以便及时做好相关对账及纠错处理。
INTERFACE批处理软件由每天晚上值班的系统操作员来运行,其运行方式是:在运行INTERFACE批处理软件时,利用磁带机向磁带上备份数据文件、利用各系统(APP、AFE、GL、ELKE等)的过帐程序来向总帐系统(过帐)、利用8英寸磁盘根据INTERFACE批处理软件运行时的提示在两个系统之间相互倒换相应的数据文件。
1988年11月,安太堡矿财务与业务系统统一整合集成正式运作。当时安达信(香港A&A)公司负责全面开发调试财务系统(英文界面、分段式会计科目、多公司、双本位币、多币种业务核算及会计报表)、财务报表系统(中英文报告界面),改造设备维修、采购及库存系统(英文界面、多公司、多币种业务系统、双本位币),并设计调试财务与EAM系统的集成接口批处理程序(INTERFACE批处理程序),其接口原理及设计方法参见笔者编写的《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应用篇)》的相关章节。
二、会计系统特点
当时,安太堡矿是国内首家采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及CMMS(EAM)系统集成的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原因就是完全由美国人全面引进了美国露天矿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而当时国内企业连最基本的会计记账软件都没有或者应用不起来。
安太堡矿开发改造后的财务系统有以下特点:财务系统有以下功能模块——主文件控制功能、成本控制系统、财务分析系统、明细分类账、成本预算系统、授权费用支出(AFE)及项目会计、合作方分配等功能。综上所述,当时安太堡矿会计核算系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安太堡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是根据财政部《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标准》制定, 它仅适用于中外合作经营安太堡露天煤矿。
(2)安太堡矿(以下简称“企业”)是一个会计单位, 按照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 实行独立的、完整的会计核算。
(3)企业会计年度的起迄日期采用公历年制。
(4)企业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5)企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6)企业内部并设以人民币和美元为货币本位的两套会计账薄,采用多种货币核算,折合成人民币和美元分别记账。但对外来查账或报送报表一律以人民币为货币本位的账薄和会计报表为准。
(7)企业采用每月一日的国家外汇牌价作为折合记账本位币的汇率。
(8)为适应会计电计算化的需要, 会计科目编号采用十位数字的方法,第一位数字系会计科目类别号,第二至四位数字系按经济性质(内容)设置的一级会计科目编号,第五至八位数字系按单位、个人或以各职能部门的成本中心号设置的明细科目编号, 第九至十位为设备类型或其它分类号。
(9)本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之间, 留有适当的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用。未经财务经理批准,不能随便增设、改变或打乱重编。
(10)为使会计核算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本规定对各个会计科目的内容和有关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都作了规定和说明,作为财务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
(11)本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作为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薄、查询账目用。在填写会计凭证时, 只填写科目编号, 不填写科目名称。
(12)会计报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时间经济活动的报告文件。企业财务部门必须依照本规定按月、年编制会计报表。
(13)月份会计报表应分别报送: 当地税务机关和投资合伙人;年度会计报表还应分别报送:市财政局、省财政厅外经处二份(含财政部一份)、省工商管理局、省外汇管理分局、当地外汇管理分局、省税务局、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其报告的报送期限为:A、月份会计报表于月份终了后15天报出;B、年度会计报告于年度终了后4 个月内连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一并报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非法人单位的安太堡矿不负责煤炭销售及其核算工作(按照中美合作合同约定:当时煤炭销售全部由中煤进出口公司包销;而中外方煤炭销售及利润核算则分别由“平一”与“中岛”核算),因此安太堡矿当时实施的应收帐系统就很简洁,其实主要核算的是安太堡矿会计中的“其他应收款”的明细帐目(雇员借款及报销等)。
由于当时安太堡矿基建期很短,中外双方各自投资核算均是由其各自方式及系统进行,因而后来的固定资产的帐物一时核对不清楚等原因,安太堡矿当时就没有实施固定资产系统。因而安太堡矿的应收帐系统的有些功能是安太堡矿后来自己开发改进的,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PY)则是笔者1995年自行开发,但可惜没有完全应用起来。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应用EXCEL来管理,但这与AFE系统(授权费用支出管理:资本类、成本/费用类)及总账系统不能实现有些的协同及集成。
当时安太堡矿固定资产系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A、安太堡项目筹建初期,其投入是由中美双方按照合作合同各自投资核算的,因而在安太堡矿中外财务合并之前,并没有统一的投资核算模式及相应的投资及固定资产核算计算机系统,而后来的外部专业机构的外部审计工作、以及投入费用的资本化及结转固定资产工作就很滞后。B、中外双方投入相互难以确认,后来清产核资工作双方有分歧且困难很大,固定资产结转明细在审计中存在不少双方难以认可的事项,固定资产总帐与明细帐核对困难,固定资产结转及固定资产台账信息不完整,造成不少固定资产难以及时入账,例如:选煤厂有些设备明细不清,甚至流动资产中的一些备品备件也缺少相应的明细资料。C、安太堡矿的管理信息系统滞后于安太堡项目的投资核算,后来虽然实施了AFE投资管理系统(又称在建工程管理系统),但固定资产系统却由于固定资产难以及时核算清算而一直未实施。
为此,后来笔者为安家岭项目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就强烈要求安家岭矿全面实施投资计划及项目管理系统(即:实施SAP R/3中的PS项目管理模块)。当时安太堡还需进一步强化开发的系统有:应付账管理系统、应收账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责任报告(或个人报告)等,后来我们针对相关系统都做了相应的改进工作。
三、财务系统基本会计原则和方法
当时改造后的安太堡财务系统采用的基本会计原则和方法如下:
(1)遵循标准:当时的《中国对外合资经营法》、中国相应的税法、《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ALS(US-CHINA) 》、《 US FEDERAL ACCOUNTING STANDAARDS (FASB-52)》;
(2)分段式会计科目(n nnn nnnn 0):会计科目编号采用十位数字的方法,第一位数字系会计科目类别号(0—资产;1—负债;4—成本/费用;9—统计数据等),第二至四位数字系按经济性质(内容)设置的一级会计科目编号,第五至八位数字系按单位、个人或以各职能部门的成本中心号设置的明细科目编号, 第九至十位为设备类型或其它分类号。具体参见《安太堡会计科目表》。当时安太堡矿这种“分段式会计科目”编号方式的特点是:虽有分段,但这些字段在会计科目数据库文件中都集中在一个会计科目数据库域段中。
(3)核算方法:记账采用复式权责发生制、直线折旧/摊销、存货采用加权平均法、财产期间采用公历年月。
(4)双货币/语言:所有的会计记录均采用两种语言和货币记录、功能货币(或本位币)是美元、按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标准(FASB-52),用单位美元记账。
(5)财务报表及记录:分别提供给ATB、PSF、ICCC、具有合并多方账务及报表的能力。
(6)计算机系统主要包括:IBM SYSTEM/36和若干微机、MAXI会计软件系统和ELKE系统。
(7)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集成系统:由于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因而很多业务可以直接产生会计凭证,这些会计凭证除了财务会计内容以外,更多地则包含了管理会计内容,这些会计凭证通过过帐批处理从而计入总帐系统中,这样的话,现场各类管理业务及技术人员就通过其业务间接参与了企业会计核算(尤其是管理会计核算)。
(8)全面探讨更新设备维修系统及备品备件需求计划、采购库存系统的问题:当时,安太堡矿维修部外方人员豪瑟等还特意邀请澳大利亚Mincom公司来安太堡矿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就设备维修等矿山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应用的技术交流,当时维修部的部分外方人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强烈要求:借安太堡矿更换财务系统之机(将原来的MAXI系统更换成新财务系统),将Main/Tracker更换成Mincom公司的设备维修管理管理CMMS软件(现在称之为EAM),但由于数据处理部及材料部外方人员的强烈反对而没有实施。当时,安太堡矿的IBM S/36系统采用的是“主机 哑终端”的集中模式,而Mincom公司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当时是基于微机局域网而运作的。
当时,安太堡矿财务系统的开发改造主要针对双本位币(USD、RAM)核算及中英文会计报表、多业务范围核算及管控、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并强化了企业管理会计及财务分析的职能,例如:在软件具体改造方面增加了成本中心、自然分类号(成本要求)主数据文件、以及CMMS系统与财务系统的主数据对应表(CMMS系统中COST类别与财务COST要素的对应表等);增加了MAIN/TRACKER系统与GL、APP、AFE等系统之间的INTERFACE集成接口批处理程序(数据交互、会计凭证过帐等处理);在ELKE系统中增加了双本位币(USD、RMB)汇率及其核算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财务与EAM系统的集成接口批处理程序(INTERFACE批处理程序)实际上就是处理的CMMS(EAM)与财务等系统(如:ERP)的集成接口、业务协同业务及相关数据传输转换。
后来笔者还陆续向INTERFACE批处理软件中增加了一些自动查错纠错(例如:修复采购库存事务文件ES.PPDET记录链软件)、材料及备件存货明细对账报表、数据整备、数据抽取、数据挖掘等程序,这些数据整备程序实际上就是将各业务系统(UP系统、ELKE系统、UF系统、APP、AFE、GL、PY)中的一些业务数据,定期(一般是每天)抽取整理以后,形成一些摘要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放入到特定的数据文件(类似于“数据仓库”),以便利用这些数据形成综合统计报表,这些数据正是综合报表软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而这些处理方法正是后来我们需要做的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信息门户、智能分析及综合统计报表等工作。
四、两套系统接口软件特点
由此看来,安太堡矿的INTERFACE过帐批处理软件实际上就是一个集CMMS(EAM)系统与财务系统接口、采矿生产作业调度统计UP系统、动力能源燃油UF系统与CMMS系统接口、各相关系统数据交换、数据抽取、数据挖掘、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等处理的综合性接口程序。安太堡矿INTERFACE接口批处理原理思路及处理机制,对于我们目前探讨的“EAM ERP”系统混合模式、EAM与ERP的集成接口解决方案、数据整备挖掘利用及数据仓库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系统之间的接口并不完全是实时的集成接口,而不少应用接口只是“一个系统菜单上链接着另一个系统的相关功能”、或者干脆是“允许一个系统用户登录另一个系统去应用或获取相关数据”而已。因此,我们应该严格界定“菜单或功能链接”与“实时集成接口”的区别,尽力为用户研发实时的集成接口,最好能为用户提供相关业务功能实时集成的一体化集成系统。
当然,再好的接口程序也抵不上原本就是集成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尽量采用集成系统,而不要认为制造系统相互独立的“两张皮”问题,也不要试图啥问题都应用接口方案及技术进行解决。我们要基于一套集成管理系统来进行持续开发及深化应用,而不要轻信软件商及实施商“接口”的作用。当然,如果EAM、ERP两套异构平台系统必须同时应用的话,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统与底层生产控制系统衔接时,必要的接口软件集成开发还是非常必要的。只而言之,通过全面接触安太堡矿“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集成系统,笔者根据财务系统维护的需要,在以前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开始全面接触并学习西方会计原理及实操,为理解集成会计系统做好知识储备。
五、总帐报表系统
1988年12月,安太堡矿在微机上开发调试了中英文对照的“总帐报表系统(GLR)”(含中英文对照的“责任成本中心成本报表”)。此系统是由DBASE-III开发,当时微机中采用的是台湾倚天汉卡来支持中文汉字输入。当时全面负责安太堡矿总帐系统的是一位名叫Judy的美国女士,Judy工作很认真,说话很和蔼,因此笔者就向其索取了一些关于GLR软件的相关资料。由于当时GLR软件只是单机版、只是运行于单台微机中,因而笔者无法通过网络来研究GLR。后来GLR软件只是负责会计三大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各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报告(一些生产成本中心还与其当期作业量结合起来,形成了作业成本数据),而安太堡当月最终吨煤成本、矿整体成本及四大部成本报表还是在IBM/S/36中进行核算。
由于IBM SYSTEM/36上的总账系统与微机上的总账报表系统(含责任报表)相互不集成,因而人为地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另外,当年笔者曾经每月频繁调整这些成本报表软件,因而就想将这些成本报表设计成可供用户自行调整的“模板式软件”,但一直没有机会变成现实。当时,笔者从财务部总帐人员的微机中拷贝了此软件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经过研究终于明白了其原理。
当时的背景是:安太堡矿的“总账报表系统(GLR)”是在1989年香港安达信会计咨询公司(A&A)对安太堡矿MIS系统进行重新开发或改造时, 当时在两套微机中用DBASE开发的专用于作ATB矿中英文会计报表的系统。为什么当时要在微机上开发此中文界面的总账表表系统(GLR)呢? 这是因为ATB矿IBM S/36小型机上的MIS全是英文界面, 而且当时所用的IBM SYSTEM小型机没有中文系统环境。因此按照安太堡中美合作合同的责任界定及要求,根据中国会计制度和中方管理者的要求,美方主导规划的系统应该具有中文显示功能。但美方对整个MIS系统不做汉化处理,而只是让香港安达信公司(A&A)将会计报表系统具有汉字显示及打印功能。因此,当时,总账报表系统就开发在具有中文环境(当时用的是台湾倚天汉卡所支持的汉字环境, 后来用的是联想汉字环境)的微机上, 但这样就使得ATB矿会计系统的月(年)结账过程复杂化了。
在每次在结账前后, 用户均需把AS/400上总账系统的文件, 通过DOWN-LOAD功能(先后做两次)转到微机上的总账报表系统里, 然后再进行有关处理和会计报表打印。通过几年的使用, 笔者感到该系统由于和AS/400上的总账系统分离开来, 使得本来简单的会计期末结账处理变得复杂起来(最初在S/36上用MAXI系统时,笔者曾代替外方会计人员做过一阶段结账相关的批处理工作)。为此, 在1993年时就试图将该财务总账报表系统(GLR)由微机移植(实际上是重新开发)到AS/400 系统上,并将其DBASE程序重新用RPG-II或RPG-400进行编写。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引起财务人员的误解),而不能如愿。
1993年广东四通信息研究所开发了一套名叫FTR的软件, 它可以把FOXBASE或DBASE应用程序转换成RPG/400应用程序,但当时安太堡矿财务人员怕出麻烦,没有同意将“总帐报表系统(GLR)”由微机移植到AS/400系统上重新开发。
六、系统改造经过
1988年11月,笔者连续多个日夜在安太堡矿办公楼协同安达信(香港A&A)公司咨询顾问人员一起调试安太堡矿财务系统与CMMS(EAM)系统(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接口批处理程序过程中,比较全面地接受了相关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理念及技术培训。
1987年7月以前处于基建期的安太堡矿,其基建期核算由中美双方各自独立核算。而此后在1988年进入生产期的中美合作经营安太堡矿财务部逐步走向正规,中美双方合作的安太堡矿财务部在生产期的各类核算及管理业务才正式运作。当时,安太堡矿IBM S/36小型机中原有的单公司、单本位币的MAXI财务系统已经不适合安太堡矿中外管理模式的需要,因而安太堡矿外方决策人员就在1988年8月—1989年2月期间启动了由香港安达信公司(当时A&A与A&C尚为一体)负责实施的安太堡矿会计及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咨询及系统改造项目。
安达信是一个国际化的美国咨询公司,当时的主要业务有会计咨询、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及相关信息系统咨询实施。当时,香港安达信承揽的安太堡矿的财务系统整合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太堡矿财务系统改造(集团化多公司、多币种核算、双本位币、会计及财务中英文报表改造)、财务与MAIN/TRACKER系统业务一体化开发设计(INTERFACE接口设计)、IBM S/36小型机系统及硬件升级(内存由1M升为4M,硬盘升为1.4G,两套机器用PASSTHRU相连,由联想小型机事业部实施)等改造项目。
当时,香港安达信公司针对安太堡财务整合项目分为两部分人员:一部分在香港“后方”搞整合方案及软件设计工作;一部分则在安太堡矿“前线”(现场)进行软件调试及实施应用培训工作。在安太堡矿现场的几个香港年轻的安达欣咨询顾问主要承担了安太堡矿现场软件开发改造及具体调试工作,而领头者则是一个叫Noman(中文名:施能自)的香港高个儿年轻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是你的某种第一次,而笔者经历的这个第一次非常有意义,它使我的会计思维、管理视野及IT技能得到了拓展。
1988年安太堡矿中外财务体系整合及财务部中外人员正式合署办公以后,安太堡矿财务系统整合项目也随之启动了,而当时承担此项目咨询实施的是香港安达信公司(A&A)的一些香港年轻的咨询实施顾问人员。当时这些大多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等名校、具有双学位(如:计算机与会计)及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的香港年轻人在工作之余,给安太堡矿带来了一些会计审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咨询、MRP-II、企业集成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在晚上加班相互交流中,这些香港年轻人告诉笔者: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员应该再多学财务等一两门管理业务专业,在企业搞计算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只有多为用户服务,才能做好以其他专业知识来促进发挥自身计算机专业的作用。
在那段软件调试的日子里,笔者总是帮助这样工作勤奋、矜持有度的香港年轻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整理打印统计报表,协助测试软件,做好测试前后的数据备份及事后恢复工作,而在上夜班时总是带领一帮香港人下班去蹭采矿工人的通勤车。当时应用软件系统调试工作很复杂,为了不影响白天安太堡矿管理业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各种调试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加班进行。当时软件调试总是屡屡失败,而最难的就是财务系统与CMMS(EAM)之间的INTERFACE接口批处理软件的调试工作,笔者都不记得自己协同香港人做了多少次调试前后的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工作。最终,当经过多日努力INTERFACE接口批处理软件调试成功时,这些香港人竟兴奋地在晚上静谧的办公楼中大喊大叫,相互拥抱着在地毯上打滚儿。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个人没几个有照相机等原因,当年并没有留下与这几个香港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狂欢的照片。
另外,这些香港人还建议笔者首先从企业集成管理软件系统研究开发做起,然后全面掌握财务、物资等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文档编制技术,最终担当企业“系统分析师”并逐步向管理咨询业务跨界转型发展。通过香港咨询顾问的指点,笔者真正理解了复合型知识结构及工作经历的含义,并且第一次知道了“制造业资源计划(MRP-II)”等集成管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软件功能,并对企业管理咨询、会计审计及咨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系统工程原理、咨询及实施方法论、集成管理软件基础理论(MRP-II)、企业系统分析师职业的工作性质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加坚定了学习企业集成管理软件基础理论、开发技术、财务及物资等管理业务知识的决心,并从试图看懂“会计报表”开始来全面学习财务会计知识,并逐步深入到管理会计等其他管理业务领域。
当时在国内计算机应用很落后、没有现今互联网的情况下资讯及资料的获取很不容易的,因而学习资料非常奇缺。当时看到这些水平很高的香港年轻人很敬业、很勤奋,与外方的英语交流如火纯青,笔者就感到无地自容。缺乏国际视野及与外方交流的本领及经验正是我们这些国内年轻人的短板,看到比自己很强的人尚在努力,自己哪还有懈怠的理由,这就是笔者全面涉足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信息化研发领域的最原始动力。
当时与香港人接触笔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MRP-II管理思想及原理、见证了集成管理软件实施项目的一些管理方法及手段,并获取了一些相关的英文资料。当时,这些香港年轻咨询顾问为安太堡矿做软件项目时,直接在安太堡矿的IBM S/36小型机上调试软件,当时既没有现在普遍流行的笔记本电脑(当时他们带了几台称为Portable的“小屏幕 键盘 机身”一体机),更没有电子邮件可以与其香港总部联系(当时只能靠电传或传真),因而当时的项目实施管理的各类文档一律用铅笔填写(便于随时调整修改)在安达信(A&A)专门定制的项目标准格式纸质的文档中。而正是这种很原始的软件开发及项目实施管理方法,让笔者见识了安达信公司(A&A)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式、系统实施方法论及项目实施中各类文档的重要性。
刚开始与这些香港年轻人接触时,我们感到他们的学历高、英文好、国际化视野并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基本都是双学位、双专业),而我们大陆大学毕业生知识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外语能力差(基本上是“哑巴英语”)、经历世面少。看着这些年轻的香港人与外方流利地探讨工作,笔者当时感到他们真是跨界的复合型“神人”、“完人”,而现在才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搞管理咨询及集成系统开发,主要是他们学习了很多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垮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技能,当现在笔者也在从事这些管理咨询及集成软件开发工作时,才真正体会到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相关集成业务学习及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也强化了自己计算机技能与管理业务知识结合的“计算机 管理业务”复合意识,并逐步从一个单纯的IT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企业集成管理咨询师。
记得当时香港安达信年轻的咨询顾问中有个领头很能干、个子较高、名字叫Noman的年轻人,后来在国内咨询业干的很出名。Noman的中文名字叫施能自,1963年出生于香港。香港大学社会学学士,英国Heriot-Watt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施能自的专长在于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后来担任安达信企业管理咨询部中国区负责人和和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的副总裁。
后来,施能自在管理咨询职场里对于我的一些咨询界朋友都有知遇之恩,当年我有个叫常云海的业界朋友,凭着对安太堡矿及笔者的了解,与施能自拉上关系,并应聘到当时在毕博当高管的施能自手下工作。据我业界朋友常运海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时,咨询业对中国企业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如果你不信,你去问问山西平朔安太堡煤矿的老吕同学(指笔者)。安太堡煤矿号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大、最早的中美合资企业,在一大堆老外陪伴下、在 Noman(施能自)同志带领的安达信团队的帮助下,安太堡矿培养出了一大批懂现代化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干部,当然了,包括老吕在内,那年头,他们的系统是架在IBM S/36上的,财务软件是 Noman团队给安太堡定制开发改造的,老吕那时候是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Supervisor,对财务软件和财务管理以及SSA那个我已经忘了名字的EAM(注:当时叫CMMS,还不叫EAM),非常的熟悉和精通。到了2001年,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安然公司破产,这可不得了了,在美国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最终导致给安然做会计和咨询的安达信公司破产”。
1988年Noman在做完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咨询项目以后,先后在安达信、毕博、德勤咨询公司为内地外资、合资及国企民企做管理咨询工作,现在Noman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国企的咨询专家及顾问。他还主持参与出版了德勤国企改革系列丛书,并担任《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思考与操作实务》(2017年8月经济出版社)一书的主编。施能自现在是德勤“国企改革”和“一带一路”服务领导合伙人,同时兼任德勤中国政府事务领导合伙人、德勤优选公共政策理事会成员;拥有近30年的管理咨询及会计专业经验,是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先行者;多次被政府机构特聘为咨询专家和顾问,并多次应国务院国资委、各省市市属国资委等政府部门之邀,担任特聘讲师,主讲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解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特聘教授。
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改造的应用效果
1989年1月,安太堡矿原美方会计系统MAXI(单一公司、单一货币核算系统)正式停用(先前MAXI仅处理美方的一些帐务),而由香港安达信公司(A&A)负责开发改造的安太堡矿新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全面运作,其应用面拓展到了财务部、材料部、维修部、采矿部、行政人事部等部门,其系统应用覆盖了会计总帐系统(GL)、预付及应付帐系统(APP)、在建工程管理(AFE)、应收帐(AR)、成本核算及控制(CC)、备件及材料采购及库存管理(PPS)、设备台账及设备维修(CMMS)、采矿生产调度管理(UP)、人事考勤(PY)管理等方面。自此,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88年这次大规模系统改造的最大特点是:安太堡矿会计系统实行了“多公司(集团公司)、多币种、(RMB、USD)会计核算”、引进了“管理会计”体系、软件系统及其相关概念(业务范围、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建立了财务系统与CMMS(EAM)系统建立了集成接口,全面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当时,具有西方管理特点的安太堡矿集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能建立并运行起来,主要是外方全面引进了西方的“大型露天煤矿(美国西部)”企业管理模式,如果没有外方人员主导系统建设的话,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是运行不起来的。
安太堡矿早在1987年引来的“西方会计核算”、“责任成本中心会计”、“预算会计”等“管理会计”及“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集成管控理念、管理方式及其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了我国在“企业内控”、“管理会计”、“多业务范围”、“财务与业务集成”方面的重要突破。安太堡矿具有西方企业管理模式、方式方法及其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国内企业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们说:安太堡矿是我国煤炭行业集成管理及其集成信息化的鼻祖,开创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及其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先河,开启了我国企业与西方会计率先接轨的新纪元,开辟了我国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集成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新天地。而平朔正是我国煤炭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的发源地。当年,笔者有幸与国外一些专家共事,并很早就接触到了先进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而这比国内煤炭企业同行至少提前了近20年的时间,因此,笔者成为了我国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最早的践行者及倡导者。
1988年8月,中美双方财务人员及业务合并,中美合作的安太堡矿财务部正式运作。由于当时美方带来的财务系统(MAXI)无法满足业务需要,美方开始全面规划开发改造管理信息系统(MIS),进一步深化西方会计核算体系及其会计与业务管理体系,引进了成本中心等管理会计核算概念及管理理念体系,强化安太堡矿各业务系统的集成关系,并全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而这种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国内企业绝无仅有的。
由于当时在中美合作过程中,将安太堡矿定位于一个“成本中心”性质的生产单位,因此外方基于安太堡矿的管理业务需要,在引入及改造企业集成管理软件时就注重于煤炭生产、设备维修、成本会计等方面的考虑,就采纳了CMMS软件、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软件,并自行开发了生产管理报表UP系统,最终就形成了“CMMS(EAM) 财务 生产作业调度”的组合系统模式。在当时国内企业单项管理软件、会计电算化软件尚还是新概念的年代,这种“平朔集成管理信息化模式(Style)”在当时国内是非常前卫的事情。当时由于国内市场根本没有商品化的集成管理软件,一般企业或单位都是购置计算机系统而采用“生命周期法”或“原型法”自行开发软件,而安太堡采用从国外引进先进成熟的、商品化套装“集成管理软件”及其集成软件开发技术平台,一下子就大大加快了企业计算机管理的进程、提高了企业集成管理水平,也让笔者及同事大大开了眼界。
关于此次改造的特点及主要内容详见《安太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应用篇)》相关章节。香港安达信会计审计公司(A&A)负责承担安太堡矿财务系统的定制开发及实施项目,当时他们以香港瑞安公司的会计系统为基础模板,为安太堡矿开发了全新的会计核算系统。当时笔者发现其会计系统很多纸质文档中都有“瑞安”字样,经过向香港咨询顾问咨询,才知道瑞安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发展、建筑及建筑材料业务的公司,其业务遍及香港,1985年其业务进入中国内地。
安太堡矿新的会计系统实行“多公司(集团公司)、多币种交易、双本位币核算(美元及人民币)、美元及人民币两套会计报表”,除总账系统(GL)及中英文总账报表(GLR)及责任成本报表系统以外,还实施了预付及应付账系统(APP)、授权费用支出系统及项目会计(在建工程)(AFE)、应收账系统(AR)、责任成本中心报告体系等模块;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管理会计体系及其系统,强化了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会计、项目会计、以及各种定额核算及管控,总之,安太堡矿开创了我国企业应用集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先河,开启了我国企业与西方会计体系率先接轨的新纪元,开辟了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新天地。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由于中美双方在投资期内的核算及结转固定资产有些滞后等原因,当时安太堡的财务系统改造项目并不包括固定资产系统,为此,笔者后来在1993年专门开发了具有双本位币(RMB、USD)核算功能的固定资产系统(FA),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登记、调整、报废处置、折旧、以及相关会计凭证自动向总账系统过账(单独POST;通过INTERFACE批处理POST)、固定资产台账及各类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并与在建工程系统(AFE)中的“资本类项目”建立了对应结转关系。另外,笔者还推出了“固定资产租赁及占用责任制”核算办法的建议方案。关于FA系统的开发设计的详细说明,请参见笔者1988年撰写完成的《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应用篇)》相关章节。
另外,安太堡矿还实行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设备维修跟踪管理CMMS(EAM)系统(Main/Tracker)、采矿选煤生产作业调度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集成改造,实现了财务系统与CMMS系统的集成接口批处理业务(INTERFACE)。该INTERFACE批处理系统中还包括了类似现今“数据抽取”、“数据挖掘”、“数据集市”的数据整备处理工作,为实时信息查询及统计分析报表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当时,安太堡矿还引进了境外管理咨询、会计审计、信息系统实施专业公司(例如:香港安达信公司),为全面梳理安太堡矿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及业务一体化”的实现及应用使得各相关业务人员也通过应用系统全面参与了安太堡矿的会计核算工作(尤其是管理会计核算及控制)。1988年8—12月改造后的财务系统运行后,我们除了会计制度及准则规定的标准会计科目外,为实现多货币业务核算还设置了双本位币与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表(即时汇率、期间汇率、期末汇率);另外还根据集成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特点增设了一些集成系统所必备的特殊的“过渡科目”,对成本/费用/统计类科目进行了详细的设置,此类成本/费用科目个数竟达到2200多个,而这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令人惊喜的是:安太堡是矿国内首家采用“财务与CMMS(EAM)”集成应用的企业(据考证当时国内还没有应用CMMS系统的企业),开创了我国企业应用集成信息化系统的先河,开启了我国企业与西方会计体系率先接轨的新纪元,开辟了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新天地。但可惜的是:这些安太堡矿集成管理信息化首创成果并没有被列入2013年编撰的《平朔第一》中。当年,在1988年安太堡矿在外方的引领下全面应用计算机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辅助企业管理后,立即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企业人员少、节奏快、效率高的管理目标。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之后,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存贮、和信息的传递反馈均实现了自动化,这与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成倍提高,而人员却大幅度减少。如财务部应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后,全部定员仅有28人(而真正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只有16人);全矿材料配件达8万多种,日常收、发料活动频繁、业务量大,但应用计算机后,现仅配备仓库验收、发料和保管员82人(三班倒),既要收、发料,还能将有关数据和信息输入计算机,做到货位和库存收、发和余额核算及时、准确。由于大量的重复性的业务工作,都可由计算机去执行,管理人员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些调研、分析、判断、决策等工作,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发生质的变化。真正实现了“人员、节奏快、效率高”的管理目标。据笔者从财务等部门收集来的信息统计而知:安太堡矿一般企业管理人员占全体职工的15~20%, 安太堡矿各类管理业务人员281人(其中有41人在工人岗位),实际为230人, 全矿定员为3211人(含最初外方核定的定员1533及后来增加的矿山服务人员),可见ATB管理人员仅占全矿定员的7.2%;MIS的系统维护人员7人(还要三班倒),仅占全矿管理人员的3%(而CAT新加坡备件中心计算机维护人员8人, 则占全部管理人员40人的20%);计算机产生的效益主体现在集成系统二次开发和应用产生的管理效率,进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2)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化、最优化和高效化。有效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赖于计划、定额、原始记录和凭证、会计、统计等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及时迅速和统一完整。在过去,由于没有计算机这一先进管理手段,要靠手工方式收集、加工、存贮达到基础数据准确可靠、迅速及时,统一完整确实在是一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往往出现了计划落后于实际,表报成了“晚报”,基础数据陷于混乱和残缺不全的局面。现在,有了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提供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学化、最优化和高效化的可能性。现在管理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中的数据和信息,编制计划、预算和统计报表等为领导者提供了科学的比较、选择和决策资料。
(3)工作越做越细,提高工作质量。由于计算机具有数据存贮和运算快速的功能,这就为企业管理工作越做越细,向纵深发展,为管理工作开辟了广阔天地,从而使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起到显著的变化。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生产日报表、计划、财务预算的执行、统计、会计报表往往不能及时编制,因而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在现代计算机管理的条件下,就能够随时反映和了解到企业管理中各主要因素--人、财、物和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一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事前分析和决策,变被动为主动。例如,现行国家会计制度规定为52个会计科目,传统的做法只能进行相对粗线条地汇集和核算,但应用计算机后就不同了,现在,安太堡矿的会计科目是按类别、属性(或用途)、成本中心(即部门及过程)为内容设置的,按属性设置的一级科目有202个,按属性和成本中心设置的科目(姑且称为二级或明细科目)则多达2248个(随着管理的精细化科目将更多)。此外,会计科目设置还具有按设备类型核算的功能。除上所述,目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还具有较强大的管理会计功能及“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功能,例如:安太堡矿设备成本跟踪系统,就是可以按单台设备为对象,核算其直接工料成本的功能;会计系统还开发了预付货款跟踪功能,能够及时掌握国外交货、运输、到港的信息。总之,由于会计记账核算功能延伸到了基层各业务系统(如:仓库发料系统),很多总帐凭证都来自业务系统的自动核算及过帐处理,由于一些现场业务人员(如:车间领料员;材料采购填写者等)通过系统也间接地参与了企业会计核算(尤其是管理会计业务)工作,需要人工编制的规范会计凭证基本缩小到总帐系统的范围,因而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的记账核算工作量大大减少。计算机会计系统所收集、处理和核算的内容不仅比传统的核算面广,而且向纵深发展,把经济工作越做越细,核算质量越做越好,更便于管理人员分析、预测和决策,以指导生产经营管理。
(4)企业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协调统一。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将管理信息同时传递到企业各有关部门,不仅可以在企业范围内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相通,有利于各部门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协调统一安排工作和管理,从而为大规模数据分析及管理决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目前,最常见的维修计划人员安排工作,首先必须查询库存配件数量、单价;引进设备国产化工作人员经常查询进口配件的价格,以便比价、询价;材料采购人员最关心的进口物资货款是否已经付款,也可以通过系统找到答案。数据共享,还能减少层次、部门间的文件传递,提高时效。
(5)集中统一,相互控制,使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预先按照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设计的,包括许多子系统的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也是企业生产、技术、经济、组织的综合统一体,其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使生产经营管理朝着现代的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如: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是以采购订单为核心对企业的采购验收、付款,进行控制,如果没有批准的定单,从计算机系统来说,来了货,仓库不能验收,财务也不能得付款,这样,严格控制了采购程序,防止了乱采乱购,盲目采购。又如,仓库发料是根据维修部计划人员下达并输入系统的工作单和认可的批准权限进行的,发什么料,发多少,系统都进行了控制。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如果某成本中心所领料的品种及自然分类号(费用类别)在会计总帐系统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成本/费用科目的话,计算机应付款账子系统是专门为控制财务付款设置的话,则系统自动拒绝发料。企业经济往来的应付款项,都必须事前经核准同意支付后输入这个系统,并经资金管理人员统筹安排给予付款的命令,出纳人员才给以付款。
当然,安太堡矿MIS系统还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我们正在进一步加强其企业计划与控制功能,以进一步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令人特别欣喜的是:笔者很早就接触了安达信(香港)公司的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及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改造,较早地开阔了思维及视野,在以后多年的系统开发及运维中,继承发展了该系统的很多管理思想及业务处理技巧,并全面“抢救式”发掘、编写、整理了与此系统相关的管理及技术资料,例如:从企业集成管理创新及管理提升角度入手,编写了《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及应用篇)》(共10册、19章、126节、约260万字)等文档资料。这些文档资料已经成为目前平朔研究安太堡矿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的唯一正宗的历史性文档资料。
但可惜的是:很多年来,平朔公司一直不大重视中美合作在企业集成管理信息化方面经验及成果(准成果)的宣传,以至于我们自己的职工都不知道我们平朔安太堡矿是最早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系统”、“CMMS(EAM)系统”的国内企业。多年来,外面来平朔参观的人一般都被平朔公司安排去看大电铲、大卡车、选煤厂等现代化大型采掘洗选设备,从来没有人来参观安太堡矿外方引进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平朔也很少有人来了解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所蕴涵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及方法。当然,企业信息化不应该成为我们标榜自己管理理念先进、展示自己业绩的“利器”,我们在企业改革创新及强化基础管理方面还需要持续发力并取得实效。
另外,平朔安太堡矿还是企业信息化方面“优生优育”的典范,虽然各种系统不多,但却很简洁实用,投入费用并不多(当时看多,现在来看则很少)。其实,我们就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孩子的需求数量及质量”、“自身的养孩子能力(如:经济实力等)”来确立自己的生育计划。“养儿防老”,但要更要强调“优生优育”,孩子多并不一定多福。有时,孩子数量及质量上的问题就可能把你拖垮,反过也无法做到“优生优育”。从笔者个人来说,以后在职场上将很难再有“超越ATB经典”的机会了,但我却真诚希望平朔成为我国煤炭信息化的“北斗星”。令人可喜的是:我们的未来不是梦,一切梦想皆能成真。,
虽然安太堡矿在1991年外方撤出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资不大,也没有搞一些形象及面子工程,但却在基于AS/400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做了很多自行开发,形成了稳定、易用、有效的主流管理业务信息化模式,并在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作为中外合作成果(准成果)之一的管理信息系统直到2008年2月底其主流系统(财务、物资等)停止运行后,很多人才真正体会其珍贵,并时不时念叨其严谨易用等优点。令人可惜的是:2018年3月随着平朔物资系统整合项目的完成,安太堡矿的主体系统功能就停止运行了,作为当时的项目负责人本来想搞个“告别安太堡矿MIS系统”的总结会议,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进行,直到2018年9月23日笔者才在网络上搞了一个“关注平朔,致敬经典”的纪念沙龙,以此来缅怀安太堡矿MIS系统的历史贡献。
1988年这次管理信息系统大改造以后,安太堡矿集成管理信息化踏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这场大改造,虽然其改造过程是阵痛的,但却奠定了MIS系统的坚实基础。在亲历此次大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职位过低,吕延斌并没有感到压力及项目风险,更没有相关的担忧和焦虑,反而是带着一种年轻人想经历世事的念头,热情地参与到了其中。该过程似乎并不激烈,也并没有很大的刺激,更像是实现一个紧急且重要的需求。但后来回忆起来,这件事对于吕延斌更像是一场历史历练,当时总直觉这是个重大的项目,但其中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影响,吕延斌却是懵懵懂懂。直到现在我才意识自己经历了平朔信息化史上的重大一役!
如果说平朔安太堡矿当年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改革开放一枝花”、“改革开放的窗口”的话,那么安太堡矿也是我国企业集成信息化的试验田、一枝花,也是我们领悟国外煤炭企业先进管理及集成信息化的“窗口”,更是笔者内心里的“永久坐标”及“不朽丰碑”。我们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看当年技术条件下的安太堡矿管理信息系统,而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安太堡矿的管理信息系统。无论如何,安太堡矿都是我国煤炭企业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经典之作,也是平朔集成管理信息化的“基石”。最后,我们总是衷心地期望平朔能够成为煤炭信息化持续领军企业及其IT创新的新高地。
(吕延斌 2018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