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办公设备>传真机>

传真机带来的危害(传真机还有其它用途吗)

传真机带来的危害(传真机还有其它用途吗)

更新时间:2021-12-11 15:11:06

6月

新冠疫苗第二针接种工作全面开展

高考平稳顺利结束

涉疫谣言纷纷扰扰

涉高考骗局花样百出

跟小信一起来识别!

疫情类

谣言

疫苗所含的铝佐剂会危害人体健康?

真相

近期有传言称,新冠疫苗中的铝佐剂纳米颗粒会穿过血脑屏障造成大脑损害。

事实上,疫苗中氢氧化铝(或磷酸铝)颗粒直径远远达不到“纳米颗粒”水平,不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即使极少量铝佐剂会进入到血液循环,其浓度还不如从蔬菜水果中摄入的量,因此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谣言

蚊虫叮咬传播新冠比人传人更可怕?

真相

近日,一篇名为“第二个冠状病毒吹哨人石正丽教授向全人类发出警告”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大概意思是,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石正丽教授发出警告:蚊虫将是新冠病毒的第三传播者,蚊虫叮咬传播比人传人更可怕。

首先,石正丽是武汉病毒所研究员,不是所长;此外,石正丽也从来没有发出过此类警告。

关于蚊子能否传播新冠病毒,WHO明确表示不能,称“没有信息或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

——上海网络辟谣

谣言

接种新冠疫苗后打麻药会导致死亡?

真相

近日,一个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大意是“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被禁止使用任何类型的麻醉剂,即使是局部麻醉剂或牙医处的麻醉剂,因为会有死亡的可能”。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学部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薄禄龙给出了详细的解读:若发生麻醉意外与接种疫苗基本无关。

各类新冠疫苗的说明书上,未就接种疫苗后多久才能接受手术麻醉进行明确说明。因此,麻醉手术是否影响新冠疫苗接种后的效果,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是否需要立即打麻药,取决于病人的病情、手术紧急程度,而与是否接种新冠疫苗没有直接关系。

当然,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肌肉酸痛、发热等现象,可能与手术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有一定混淆,可能使临床处理判断变得复杂。不过,目前尚未见到因接种新冠疫苗后接受手术麻醉而出现意外的报道。如果发生意外,与接种疫苗基本无关,而更可能是患者合并疾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药物过敏等有关。

——上海网络辟谣

谣言

新冠疫苗第二针比第一针疼?

真相

6月21日,疫苗话题#第二针比第一针疼#上了微博热搜。对此,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东表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也不成立。

他指出,首先,接种的两针新冠疫苗成分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差异;其次,接种新冠疫苗后具体不良反应和不良程度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会觉得打第一针更疼,也有人接种完两针都没有明显副反应。但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新华网

谣言

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

真相

接种完疫苗后反应强,并不意味着免疫效果好,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已广泛应用的其他疫苗基本类似,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根据中国疾控中心5月28日发布的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9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报告水平。

——广东疾控

生活类

谣言

广州要限绿牌了?

真相

日前,广州市发改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征求《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试行)》意见的通知》:广州将建立新能源汽车信息管理凭证发放制度,对符合要求的厂商发放凭证,凭证施行一车一证,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有权要求销售商出具此凭证。

该《通知》发布后,网上有消息称广州要限制绿牌了,这一解读并不准确。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建立新能源汽车信息管理凭证发放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强化新能源汽车厂商主体责任。在此基础上,《通知》要求消费者出具凭证上牌,并不是对上绿牌数量进行限制。

——南方 客户端、21世纪经济报道

谣言

7月1日起车辆推迟年审将被锁定档案?

真相

近日,朋友圈热传这样一条通知:从2021年7月1日起汽车年审只能提前90天以内,不能推迟,哪怕你迟一天,车管所系统会自动锁定档案。

对此,交警部门明确表示:是谣言!假的!

机动车未按规定期限进行安全技术检验,车辆管理所系统不会自动锁定档案。交管部门近期没有发布有关车辆年检改革的新规!车辆年检规定没有变化!

——澎湃新闻

谣言

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由某机构负责?

真相

6月上旬,有媒体报道,由美育研学管理技术中心负责运营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管理平台》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作为目前唯一通过教育部验收的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管理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相关管理服务。

对此教育部在官网发布声明:教育部没有认定任何机构运营“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服务平台”,没有认定任何机构开展“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服务”相关活动。

教育部指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是实施学校美育,推动各地各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了解中小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课程相关情况的一项举措,此项工作由学校组织实施,与社会机构无关。同时,教育部也提醒广大师生和家长,切勿轻信虚假宣传。对于假冒者的不法行为,教育部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教育部官网

看完小信的辟谣盘点,

你应该“心水更清”了吧~

不信谣、不传谣,

别忘了,

还要警惕这些网络骗局哦~

关键词:涉高考骗局

6月是高考季,广大考生都进入紧张的冲刺状态,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发出提醒: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01

警惕网络诈骗

莫购“高考答案”

临近高考,网上会出现有人以“出售高考试卷答案”为名,骗取考生和家长钱财。

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考生及家长不要心存侥幸,购买所谓“高考绝密答案”。

02

考前编发“占坑帖”

考后宣传“押中题”

考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通过网站论坛、QQ空间或自媒体建立标题栏,发布空白内容的“占坑帖”并隐藏,考后再将从网上获得的试题内容等重新编辑到“占坑帖”中,并公布。以此制造考前获得试题或“押中真题”的假象,并作为噱头进行培训辅导宣传,博取网民关注,混淆社会视听。

提醒:近年来,这类“占坑帖”时常发生。高考试题试卷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提醒广大考生,切勿轻信这类虚假宣传,以免上当受骗。

03

考前作弊断前程

侥幸心理不可有

近几年,作弊器材五花八门。随着6月高考季的来临,一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兜售作弊器材,宣称只花千元就能轻松考过,诱导考生作弊。

提醒:高考作弊轻则取消成绩,重则违法犯罪,切勿以身试法贩卖、购买考试作弊器材,以免自毁前程,追悔莫及。

04

替考代考入刑定罪

恪守诚信警钟长鸣

随着高考临近,网上开始出现所谓的“替考”“枪手”等广告信息。这类信息声称“有门路”,可以找到大学生或者往届生来替考,需要提前支付“保证金”,成绩出来后再按照“协议”支付款项等等。

提醒:《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抱憾终生。

05

高考招生有章法

“渠道”上学不可能

高考成绩公布前,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长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实施诈骗。

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06

招生部门网站和公众号遭抢注

“山寨版”以假乱真

近年来,出现个别地区和学校的招生部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被一些个人和机构提前抢注,假冒、仿冒高校或官方招生机构和学校网站、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提醒:每年都有本专科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进行查询核实。提醒广大考生,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请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络骗局。

|志愿填报|

6月中旬,教育部再度发布预警: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并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一些虚假诈骗案例,将其形式特点公布于众:

——谎称有内部信息,夸大虚假宣传。

某网站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一分不浪费”等等。事实上,每年高考工作中,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机构或个人并不掌握任何特殊的内部信息,夸大宣传是这类网站和人员一贯招揽客户的手段。

——谎称有内部人士,假冒专家身份。

某咨询机构打出广告,称“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事实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该机构一些所谓“志愿规划师”都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只经过几天培训就匆匆上岗,还有一部分“志愿填报专家”并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过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是对孩子前途的不负责任。

——谎称能精准指导,实则实施诈骗。

有的“志愿填报辅导”APP和网站假借为考生“一对一”服务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后,溜之大吉;有的伪造录取通知书,要求考生提前交学费;有的要求考生填写许多不必要的个人信息,或者发送带有木马的链接,造成个人隐私信息外泄。

关键词:涉疫新型骗局

6月初,深圳出现一种涉疫情的新型诈骗手段。不法之徒将诈骗短信包装成防疫提示来行骗,要求3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后面还附有一条链接,要求按提示输入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

警方提醒

无论是骗子冒用哪个机关的名义,骗局的最后一步一定是诱导填写银行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或转账,所以只要对方要求填写这些个人信息和转账的,一定是诈骗。切勿上当。

关键词:养老金融骗局

6月7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关于警惕“投资养老”“以房养老”金融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远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自身权益。其中,披露了两类诈骗手法:

1

以投资养老为名诈骗养老钱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投资养老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且提供预留养老床位、预定养老房间等服务,向老年消费者非法筹集资金。

特点有三:

  • 抓住老年人特点设计骗局;
  • 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
  • 抛出高回报承诺吸引老年人。

2

用以房养老名义诈骗老年人资金

不法分子以国家政策名义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种“抵押-借贷-理财”方式操作流程多、参与主体乱、投资风险高,本就不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且所谓“理财产品”很可能是虚假的,借来的钱最终还是到了非法机构口袋。

用“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不法分子所宣称“以房养老”与国家试行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完全无关,只是其假借国家政策,为非法集资活动造势宣传的手段而已,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能力,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有的参与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产被抵押,最终失去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银保监会提醒

银保监会强调,上述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恶劣,消费者应做到“两谨记”“两注意”,避免被骗。

01

谨记投资有风险,不宜有赌博心理而冒险入局。

02

谨记选择正规机构。建议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前,多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必要的判断和了解。

03

注意提防集资诈骗套路,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

04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上签字。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

关键词:刷单新型骗局

近日,一种刷单的新型骗局开始兴起。和以往模式不同,这种骗局的特点是“完全不用个人垫付资金”,提交订单后由商家代付,只要再提交支付宝芝麻信用分、花呗状态审核即可。

审核通过后,不法分子会给买家发来“刷单任务”,并在买家付款时要求下载另一款“代付软件”,并强调“0元代付”需要选择“花呗12期”支付,买家支付后却收到支付宝花呗扣款5000元的信息。

广州市反诈中心提醒

01

付款时,事主下载了所谓的“代付”APP,其实是骗子可随意篡改支付页面的非法软件。

02

骗子以刷单兼职为名义,先以小额返利为诱饵,诱骗你投入大量资金后,再把你拉黑。

03

发现被骗要及时拨打110或者到就近派出所报案。

来源:网信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