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9月14日讯(赵赟侯宇玮)董玉珍今年55岁,自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回忆起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最让董玉珍感慨的就是办公设备的更新换代。
从入职开始,董玉珍就是一名文员,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文件与公文。“这算算,得是好久之前的事了。那时候单位定期会分发一些稿纸、圆珠笔、铅笔、橡皮等比较常见的办公用品到各个部室,再由部室领导发放到每个工作人员手中。如果用完了、不够用了,再去领取。所有的文件都是需要手写、手抄的。写一篇报告,要先列出来大纲,然后根据大纲和要点,一项一项的扩展,把草稿写出来。等草稿写好,再自行改正。涂涂抹抹的,几页稿纸被改得‘惨不忍睹’,等到最终定稿,还要工工整整地再抄一遍,才能拿去给领导看。要不然乱七八糟的,领导都看不明白!”董玉珍笑着说。
“最让人打怵的活儿,就是去其他单位送材料。”董玉珍告诉记者,文件不仅仅所有的都得是手写,就连送文件,也是要人工去送。所以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文件要发放,就得我这个文员去送。不仅要顶着风雪,还得保护好文件不受损,要不然就算到了对方单位,文件破损了也是白忙。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现了手动打字机,不算大的一台机器,上面有一个一个的小按键,屏幕也很小。把文件一个字一个字的“敲”进机器,输入好的文字会先打到蜡纸上,再将满是文字的蜡纸放到油印机上,用胶滚一张一张推,这文件也就算是印成了。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款针式打印机,带色带的,电脑也逐渐进入了市场。但是在咱们北方是没有的,如果需要,还得去南方采买。
“我第一次见到电脑的时候,觉得特别稀罕。每次写文件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困难了,敲击键盘,一个个的文字便清晰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修改的时候也用不着涂涂抹抹,点击鼠标后,直接在页面上就能修改,避免了不同笔体看起来辨认时会有些困难的问题,别提多方便了!用打印机打印的时候,看着色带来回的动,然后自己打的字就一行一行的出现在纸上,即便是‘滋啦滋啦’的声音,也感觉非常悦耳。虽说文件还是要人工去送,但是相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了。”董玉珍如是说。
2000年后,电脑逐渐普及,互联网也逐渐走入人们生活,不仅不再需要手写文件,而且文件的复制、传送也因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的面世而变得越发便利。再大的文件,也不再需要人们顶着风雨去送去取,一封邮件就可以全盘搞定。为了环保以及因为电脑的普及,人人手中一台笔记本电脑,开会、收发文件,除非必要或需要留存,大家都是随手携带“本本”观看电子版,逐渐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董玉珍表示,工作35年,这期间办公设备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像复印机、扫描仪这些设备,头一回见到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看戏法,觉得特别神奇。“手写、誊抄的时候,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办公会是如此便捷,这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到的。这也彰显了我国的国力之强是体现在多方面的。”董玉珍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