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撒欢
说明:丁元英是电视剧《天道》中的主人公,电视剧改编自作家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芮小丹在德国办完音响测评的事情后,想到:
谁是聪明人呢?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他们都是聪明人,他们可以不必知道柏林、巴黎、北京能做什么,不必知道韩楚风、詹妮、郑建时是何许人,不必知道资金从哪里来,不必知道人情这东西将来要回应什么……总之,只要有丁元英就行了。他们知道用了一个丁元英也就用了他的知识、智慧和社会关系,用了他的一切可用之处,他们是聪明人。
然后提出了一个扎心的问题:
聪明与智慧在多大程度上能兼容呢?她想。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话题,各种答案也很多。
只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都绕不开的一点,就是对于利益的权衡问题。
聪明与智慧的分界线往往是以时间尺度的长短来定的。聪明往往聚焦于短期的利益之上,而智慧在是在更大的时间尺度。
如何才能规避聪明的风险,变得有智慧呢?
01 小聪明往往是占当下便宜当聪明与智慧放在一起的时候,其定义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做题好不好,解决问题快不快这种问题。
这时候的聪明与智慧,指的是时间尺度下,对于利益的选择,是选择当下,还是选择未来。
曾是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吴军博士分享过一个故事:
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Google北京有一位产品总监,是个美国人。
当时奥运会非常热门,门票一般都很难买,美国奥委会每天凌晨放出一些票,当时的限制是买票需要美国护照号,然后他就写个程序刷票,经常能刷到,再加价卖给中国员工。
一个暑假挣的钱,正好够他当时看了大约十场比赛。
就这样在整个奥运会期间,一个产品总监无所事事,每天刷票,倒票,然后看比赛。
导致工作绩效做的很差。后来被调回到总部,最终的结果就是被离职了。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小聪明案例。
相比于他在谷歌拿到的工资和期权,花心思在倒卖门票上所赚得的蝇头小利,明显是不值当的。
但是人有时候就这么奇怪,当发现有便宜可占的时候,不占便宜,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在短时间的尺度下,确实好像也拿到了工资,同时赚到了倒票的钱。
一旦拉开时间尺度,就会发现这种行为,简直就是猪油蒙心,占小便宜吃大亏。
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聪明人,想的就是请高人进来,自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他们三个人都尽可能规避自己的风险。
在王庙村开完会以后,叶晓明就在思忖:
折腾了半天,人是咱古城的人,钱是咱古城的钱,丁哥还是没出一分哪。咱们要是按他说的去做,真做砸了谁担责任?说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现在反倒成了他光脚咱穿鞋了,玩得真高。
这些人只算计表面上的利益得失。非得把丁元英的利益套进来,感觉才放心。
实际上,这个商业背后核心的资金运作,都是丁元英的资源在兜底。
所以,芮小丹才感慨,这三个人看不见背后丁元英的投入到底有多大。还以为丁元英只是出出主意,给个建议而已。
这就是小聪明,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计算,看不见更长时间尺度下的利害得失。
02 智慧是什么?智慧,根据心理学家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实际上是「明智的推理」。
更通俗的说,包括两个方面:
- 一个是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谦逊)
- 一个是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权衡别人与自己的利益。
当时在王庙村会议上,刘冰问丁元英的利益在哪里?(注意刘冰这里的动机,并不是站在丁元英的角度考虑,而是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提的这个问题,因为不放心)
丁元英的回答非常巧妙,并没有证明自己,而是逆向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说到图什么,先假定我是骗子,然后你们摸摸口袋里有没有值得骗子惦记的东西,如果没有,咱们就放心了。扶贫是个好名字,但是扶贫的不是我,是你们,是你们的人和你们的资本。我图什么呢?你们请我说话,说明我的话对你们有用,我就臭显能能了。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掌上明珠创始人王建斌的故事:
小时候,他爸爸妈妈没法照顾家庭,他一个人带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村里人欺负他,有个邻居还把大粪泼在他床上。
冬天很冷,他们没有多余的被子,只能兄弟姐妹抱在一块儿取暖,拿衣服盖着。
若干年后,那个泼粪的邻居得了癌症,建斌想都没有想,给他捐了几万块钱。
这种慈悲心是对谁的?
其实能够放下这种内心的愤恨,原谅对方就是放过自己的内心。
在更高层面去权衡事情的利弊。相比于赌咒对方早死,反而认识到对方已经受到了该有的惩罚,表达善意,会让对方更加后悔自己当初的恶行。
智慧最重要的是,眼睛里要能够看到别人,从自己的利益局限中跳出来。
03 如何才能做到有智慧?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没有人是绝对有智慧的,人的智慧跟情境有很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没有人在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是有智慧的。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把某个领域有智慧的表现,推广到了所有领域。
比如,丁元英确实很有智慧,但是起码书中描写的在与他前妻关系的处理上,并没有那么有智慧。
如何才能自我提升智慧能力呢?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提出了一个心理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针对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同样一件事情,更换不同的框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决策。
针对此,伊格尔·格罗斯曼提出了两个变种方法,来提升一个人的智慧:
①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的身上。
有句俗语是关心则乱。说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们往往无法客观的看待自己,看待亲人。
格罗斯曼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让实验者想象如果自己的恋人出轨了,你会怎么办?
结果很多人表示立马分手。
但是当换成另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你的好朋友恋人出轨了,你会给什么建议?
然后,答案就完全不一样了。就会更加客观,询问补充更多的信息,以及有了更多的权衡。
这个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能让人的决策更加明智和慎重。
② 创造时间尺度。
把这个原理运用到极致的,莫过于股神巴菲特。
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你人生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后抵达了哪里。当大浪退去时,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巴菲特非常善于在时间尺度上进行思考。从而提出了非常多有洞察力的观点。
在时间大周期上的思考,往往可以避免短期内的利益陷阱,而坚定追求更长期的利益回报。
总结:芮小丹问了一个问题:聪明与智慧在多大程度上能兼容呢?
只是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具体的答案。不过,小说中用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者最终的结局来阐述了这个问题。
聪明和智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在时间尺度上对于利益的权衡。聪明往往更倾向于即时的利益,而智慧往往会更倾向于大周期下的利益决策。
所以,才有那句俗语,占小便宜,吃大亏。
如何才能做到有智慧呢?可以利用心理学上的「框架效应」。一个是基于身份的变化,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自己会如何判断决策。另一个是基于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如果是三年五年甚至几十年以后,自己会如何看待当下的这种决策。
从而让自己的视角从短期的利益判断中挣脱出来,避免犯小聪明的错误。
聪明就是赢一时,智慧就是赢一世。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请点赞、收藏、转发,支持我写作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找到更多的同好者。
想看到更多的后续文章,请点击关注。有任何感想,也欢迎评论,每条评论看到后必回复。多讨论才能见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