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听到扬声器里的歌声和音乐,是村口的大喇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在农村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偶尔见到同村从城里回乡的伯伯打开收音机,那是根本挪不开腿,接下来也会激动好几天的。
初识录音机,则是我父亲在福建买回来的“四喇叭”,放着邓丽君的磁带,那温柔甜蜜的声音,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音乐,也梦想有自己的音响器材。感恩我的母亲,在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1984年),如愿给我买了一台777双卡录音机,从此让音乐一直陪伴我的人生。而阴差阳错的,几年前我居然又成为一个音响系统的制造商,创立了“隐士音响”(ESD Acoustic)品牌。
随着对音响行业和音响器材的了解越来越深,以及与音乐爱好者接触越来越多,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就高保真音响系统的一些观点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也可算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误区:一套高保真音响系统只可能适合放某一类型的音乐
做音响几年来,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戴总,隐士音响适合放什么类型的音乐?”而提问者中,还往往以资深的老烧友居多。
一开始,我很困惑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有这样的问题,而随着交流的深入,我算是基本明白了原因。
回顾音响发展史,目前绝大多数高保真音响系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缺陷:
① 音响系统的两端延伸不够。从类型上看,书架箱的低频还原显然不足,很多小的落地箱低频下潜也是捉襟见肘的;从生产时间上,早期的音响系统在70-80Hz以下的低频、7000-8000Hz以上的高频两端也明显延伸不足。类似这些问题,注定了这类音响系统不适合重播交响乐之类的大型作品,而适合播放人声、弦乐独奏等类型音乐。
② 箱体音染严重。无论是早期的铁皮号角、木号角,还是后期的各类木制音箱,由于材料的特性,音染无处不在,以至于发烧友经常谈论耳熟能详的英国声、德国声,还是美国声等等。这些“声”,究其实质就是音染,绝大部分来自于箱体,而非扬声器或者是电子器材等。有些特定音染的音响系统在播放爵士音乐时,显得特别的温暖、轻松,为不少人所喜欢,但是在播放其他类型的音乐时,就泛善可陈。
③ 底噪严重。很多音响系统的电子器材在处理电源方面的技术落后,抗电磁干扰能力差,整个系统的“嗡嗡声”、“吱吱声”等底噪明显,往往会产生5-10db声压的底噪,严重影响了整套系统的高保真重播。这类器材放一些重金属、交响乐等往往是会被掩盖的,但是一旦播放古琴、人声清唱等,就灾难了。当然,有些老录音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本身也存在较高的底噪。但从挑选音响器材的角度而言,我们肯定要力求不再雪上加霜,更不是爱屋及乌,反过来去把底噪贴上情怀的滤镜和标签。当年的录音师对于消除底噪其实也是“非不欲也,实不能也”,他们也是一直追求更清晰的录音设备,所以今天的录音底噪才会明显降低。
④ 解析力较差。囿于解码器的时钟精度、芯片运算能力局限,或者功放的交越失真原因,或者振膜采用软质材料而导致的小动态内容的丢失等,很多高保真系统并不能精确还原一些录音中较细节的内容。举个例子,发烧友常用来测试低频动态的阎学敏老师的《鼓诗》第3:30-3:50,在一些设备中根本听不出或听不清较轻的几下鼓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家中设备试一试;而李娜的《苏武牧羊》中的高音,往往也会被听成效果器制作的,则是高音解析力的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我的回答是:隐士音响的产品适合播放任何类型、题材的音乐,因为上述的四个方面问题在隐士音响的系统里,那是都不存在的。隐士音响系统所担负的职责,就是最大程度地还原录音师记载的音频。
隐士音响听音房 • 卧龙轩
第二个误区:混淆了音响系统与乐器的概念
所谓Hi-Fi,是High Fidelity的缩写。百度百科的定义是:Hi-Fi是指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评价一个音响系统或设备是否符合高保真要求,一般应采用主观听音评价和客观指标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并以客观测试指标为主要依据。因为采用仪器测试设备的性能指标,能得到很直观的可供参考比较的定量结果,无疑是最科学而值得信赖的。
但是经常不少朋友直言不讳地跟我说:
- “我就喜欢某某某音箱,铜质的号角放铜管乐、钢琴曲特别好听,因为这个号角的谐振让原来的声音更加辉煌了。”
- “我喜欢英国某某某品牌的音箱,因为那个箱体的(谐振)味道特别好!”
- “我就喜欢瑞士某某品牌的器材,因为他们让声音感觉加了味精,我就是喜欢加了味精的味道,听起来舒服。”
……
比照Hi-Fi的定义,我认为显然这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他们有这些迷思,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音响系统不是乐器,只是重播的工具”、“我们只是音乐聆听者,不是音乐创作者”的理念。
高保真系统之所以存在,其必要性是因为音乐爱好者没法随时去聆听现场的美妙声音,或者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备去现场听音乐的条件,故高保真系统应运而生。自音响系统发明以来,经过历代行业同仁的努力,音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往往会倾其所有购买高保真系统,“发烧友”一词可谓入木三分。
客观地说,由于每一个录音师在录音时使用的话筒、线材、调音台、录音机等设备的不同,话筒放置的位置不同,后期制作时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其记载下来的音频资料也就不同,故不可能是现场百分百的镜像,而是录音师基于自己的理解、基于设备的局限性所进行的现场音乐/录音棚音乐的再创作。我们作为音乐消费者认可某一张唱片、某一卷录音带,究其实质是对录音师再创作音乐的认可。因为很多音乐作品并非都是现场演奏版,而是在录音棚分轨录制,后期混音制作的。
作为HiFi音响系统,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以最低的失真去重播音师的录音,绝非再去加上什么味精、谐振。
道理很简单,任何失真、箱体的谐振都是音响系统所固有的。音箱也好,其产生的谐振也罢,本身并不具备智能,可以有选择地根据不同的乐器类型进行添加或者不添加。这就譬如一桌菜,桌上有“孜然”调料,如果加到“烤羊排”上或许会增香,但是加到海鲜、蔬菜、甜品等菜上面,这菜还能吃吗?进一步说,即便对于烤羊排而言,孜然确实是一味特别好的调料,但想必厨师在该添加的时候也已经添加了的,毋需我们再去操心的。在大厨已经完美出品的烤羊排上再去撒孜然,必然是画蛇添足之举。
在我们认为添加味精更好听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把自己认可的那套音响系统认定为无所不能的“智能录音师、调音师”了,而且是具有超自然的能力,瞬间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再创作。试问,世上有这样的智能音响系统的存在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理解,隐士音响在研发和制造音响系统产品时就秉持了这样的原则:确立更高标准的技术指标,在科学上实现高保真,也就是作为厂家要追求客观评价。而为了达到更低的失真,隐士音响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是振膜的选用。振幅较小的中频、高频、超高频振膜全部采用了压延式纯铍振膜,其优势已经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展开了;低频、超低频发明使用了三明治钛振膜,几乎杜绝了分割失真。铍振膜和三明治低音钛振膜是其他同类型振膜价格的十几倍、上百倍,尽管成本高昂,但正是这两种振膜的选用,奠定了隐士音响自己开发的扬声器是全球同类扬声器中失真最低的扬声器的基础。
压延式纯铍振膜和三明治低音钛振膜
其次是发明和使用了圆形碳纤维三明治号角,全球独一份。声音的扩散是球面波,而非是方形的,所以圆形号角是唯一的理想之选。声音的扩散又基于非常严谨的公式呈指数型扩散,声音“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又使其“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获得这个公式,隐士音响花巨资购买了美国NASA次声波实验室主任、曳物线号角理论奠基人、Edgarhorn号角音箱创始人Bruce Edgar博士的相关技术、专利、商标等,确保号角的展开曲线完全贴合压缩驱动头振膜、喉口的特性。
再者是重新采用古老的励磁技术。几十年前,音响行业普遍是扬声器舍弃励磁而采用永磁体,都是基于制造成本和便捷性的考量,而非技术的进步使然。使用励磁可以获得更高的磁通量、磁力不会衰退等优点,这是永磁体单元所不具备的。隐士音响更为突出的是,利用当代的AI技术,在励磁供电系统中发明了侦测和抵消反电动势的技术,使得扬声器重播时声音几乎没有任何压缩。
励磁驱动头
值得一书的还有,隐士音响在电子器材里使用开关电源以替代传统的环形变压器,不仅仅克服了环形变压器与电网不隔离而导致的电流底噪大的问题,更解决了环形变压器随着功放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动态掉电压、导致声音压缩的问题。
隐士音响的种种努力,就是想要说明一点:音响系统不是乐器,是用来重播的。更低的失真、更少的音染,是任何一个自称Hi-Fi品牌的产品所必须要追求的。
也正因此,如果某个品牌不断强调自己的产品是某国纯手工制造,努力营造一种洋人工匠具备独特艺术修养的概念时,实际上是在自曝其短,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保真度并不高,只能反向营销,制造并不存在的质量壁垒。这就像豪车一样,纯手工制造的内饰自然是好的,但纯手工制造的发动机显然属于无稽之谈,可能连安全标准都过不了。手工和机器各有其长,我们要的是综合利用它们的长处达到更好的性能、更精美的外形,但绝不应借艺术之名鱼目混珠,炒作概念。
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热爱音乐,就应该要去听最接近于录音师录制的原汁原味,而不是我们自己添油加醋的东西,更何况添的油加的醋还不是我们能根据每道“菜”随机应变的。
第三个误区:往往以自己音响系统的听感作为评判标准
在参加展会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烧友说:“这套系统不行,低频没有我们家的量感大”。
或者说:“这套系统的高频没有我家的延伸好”。
……
在问了他们家的系统后,直觉和多年的发烧经历、以及这几年的音响系统研发经验告诉我:这个结论应该不正确。一头迷雾的我,只能天真地问其所以然。
很多人会非常自信地以上帝的视角看着我说:“我玩了几十年了……”
或者诸如此类的……
我逐渐开始明白了:很多发烧友习惯了自己的系统后,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家的音响系统定义为业界的标准,而他们的耳朵也成了自夸的“金耳朵”。这样的谬误时时可见,刻刻可闻。我很想对他们振聋发聩地喊一声:“可否不要这么自说自话,能否科学客观看待技术的进步?”
而在我问他们这辈子有多少次走进音乐厅听现场,有多少次与录音师交流,定音鼓的鼓声到底是否像绝大部分音响系统重播时那么拖沓和肥大时,他们要么一脸尴尬地不回答,当然也有不少人告诉我他们很少去音乐厅,或者是闪烁其词的。于是其自夸也就不攻自破。
试想:
失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套系统的胎里病,不是任何个人后天能够解决的。
电网污染、环形变压器转换效率低等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何消费者能够解决的。
空间是影响音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遵循了科学的设计,依然有运气成分在内,因为变量太多。
所以,作为消费者,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一套音响系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但是绝不可能超越音响系统自身的物理缺陷,去任意超越其他更优秀的高保真系统。一套音响设备的评判标准,指标上应该始终是由专业的测试设备、测试软件定义的,听感上应该始终是由真实的音乐现场、音乐家、录音师定义的。当我们不具备经常听音乐会的条件时,也应该多听听专业的评论家和音乐家是怎么评价的,而不是通过本就失真的系统训练出的听音观去判断。
熊猫书架音箱展示空间
第四个误区:高保真音响系统是发烧友才喜欢的事
随着隐士音响名声的传播,来隐士音响音乐分享空间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动来到这个空间的非发烧友。
他们在听了一圈后,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好震撼啊,可惜我不是发烧友。”
于是,接下来我们就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您住的房子大概是多少平方?”
答:“我的房子是XXX平方。”
问:“您觉得您家里少一两个平方,对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答:“没有啊!”
问:“您如果用这一两个平方的钱拿来买高保真音响,您觉得生活质量会怎样?”
答:“哦,那倒是没想过,这应该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了。现在只能看看电视,或者不停刷手机。要是有这样一套音响,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听音乐了。”
或者是另外一番这样的对话:
问:“您小孩多大了,上学了吗?”
答:“我小孩……”
问:“如果让您小孩上更好的小学、初中,您愿意买学区房,或者支付巨额的择校费吗?”
几乎无一例外地答:“那是一定要竭尽所能的,毕竟孩子是一辈子的事情。”
问:“你知道怀孕期间孕妇情绪的稳定、胎儿的感知,对于孩子后天的发育非常重要,而音乐是非常好的媒介吗?”
答:“听说过,但是没有深入了解。”
问:“那么你为了胎儿更好的发育,太太更好的情绪,愿意把将来择校费用的一部分用来买音响吗?”
答:“哈哈哈,有道理哦。”
可见,在绝大多数非发烧友心目中,音乐很重要,但高保真音响系统不重要。这两个认知之间的桥梁,还没有被完善地建立起来,而这又是有历史渊源的:
由于我们国家是改革开放后,普罗大众才逐渐接触到高保真音响系统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套最简单的SONY等品牌的台式组合音响,也要七八千元。那时候人们的工资不过百元,要省吃俭用多年才买得起一套简单的组合音响,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而经过这几十年的经济迅猛发展,国人们已经习惯于买房买汽车了,但是发现音响也水涨船高,不少看得上眼的高保真音响系统都是百万元之巨,甚至动不动几百万元,所以依然畏之如虎。原因很简单:独独在Hi-Fi领域,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一直缺席,直到隐士音响品牌的创立。这个缺席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关税、运费、经销商等层层加码,洋品牌的价格居高不下。当然,也因为大部分人还在追求物质财富而轻忽了精神上的需求,以至于认为只有发烧友才追求高还原的音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几乎都是一致的,只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囿于自己目前的处境而没有发现内心的需求。隐士音响之所以取名“隐士”,并非创始人自诩大隐之士,而是认为“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音乐是每一个人灵魂的净土”。
所以,HiFi音响系统应该是每一个具备消费能力的个人或者家庭的刚性需求,而不仅仅是发烧友的专属福利。
天马行空地谈这几个误区,并非想说我自己就更高明,也许是自己管中窥豹了,也许还无意间得罪诸多朋友,我这里先行告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