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买了一个日本产的先锋音响,用了两年就停摆了。已经用了两年,过了生产厂家的1年质保期,在日本维修的费用几乎和购买新品差不多。心里很郁闷,所以上网查了一下,相关的信息不少,原来先锋音响用了国产的芯片,这个芯片的使用寿命就是2年。因为音响价格不菲,心里很不舒服。
90年代你是不是也想方设法从日本买照相机,录像机等小家电。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这些小家电不再是神话了?
1 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转折1985成为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转折点。 在这一年9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元在三年内升值了100%。而在此之前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值增长了5倍,出口增长了15倍。
1986年,日本对美国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被征收了100%的惩罚关税。当年9月,日美双方签署了让日本倍感屈辱的《日美半导体协议》,其中有一个秘密条款:日本承诺开放本国市场,5年之内让美国芯片在日本国内占有20%的市场份额。
1985年至2000年,日本电子产业虽然还在增长,但速度明显变慢,产值只增长了1.5倍,出口增长放缓,进口稳步上升。同时,日本电子产业开始从出口变成以内需为主。
到2000年时,日本电子产业产值达到26万亿日元,之后一路下滑,整个产业开始萎缩。到2013年,日本电子产业产值只剩下11万亿日元。在这一年,日本电子产业从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赤字。
1985年和2000年是日本电子产业的两个重要年份,前者是外因让其受到了重创,后者是内因,可以说日本的技术神话害了它,日本人认为技术实力等同于高品质、高性能,但它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以低成本、短时间进行快速生产的能力没有被重视。
就拿存储芯片来说,80年代日本存储芯片可以说是个神话,它主要是用在大型计算机和电话交换机上,这就对存储芯片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像大型计算机要求芯片有25年的质量保障,电话总机也要求23年左右质保要求。当时美国芯片很难达标,合格率只有60%~70%,而日本的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NEC等电子企业,良品率超过90%。所以这让日本企业坚信,技术上的极限品质和性能,才是关键。
可是,进入90年代,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大型计算机转向了个人电脑和手机。个人电脑的使用寿命只要求5年左右,手机更短则是3年,市场不再需要保质25年的芯片了,需要的是廉价芯片。快速降低生产成本,大量生产成了关键。对这个市场要求日本没能及时做出改变。
2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原因日本把工艺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是工业时代的霸主思维。但是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从经久耐用变成快速消费,一两年内就会被淘汰。这个时候不再需要精益求精地打磨工艺,而是要快速试错快速更替,将新产品推向市场。
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日本电子产业跌落神坛的原因,他认为,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工艺,擅长对技术的持续改进,善于技术传承,积累隐性知识,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像清洗、干燥设备和匀胶显影机这样涉及液体材料处理的环节,日本企业仍然占据垄断优势。因为这些环节要对设备和液体进行极细致的整合,整个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须依靠长年积累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老匠人的技术传承,这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汤之上隆相信,只要找到类似有竞争优势的领域继续努力,同时不再纠结“技术第一”,发挥善于模仿的优良传统,日本电子企业还有重现昔日风采的机会。
3总结近年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困局,几个传统的大公司连年亏损,产业规模萎缩严重半导体行业的东芝巨头也被出售。但如JX控股,日本出光,新日铁等一些材料产业巨头竞争实力稳步增长。
日本失去电子产业以及半导体产业优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美国以发展电子产业及半导体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政策等外部原因,对日本产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也有日本电子产业追求高附加值电子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放弃了被称为白色家电的行业等内部原因。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最近比较有名的“光刻胶”这样的高附加值的材料。
半导体的生产和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日本以前少有能支持聚集巨额资金能力的基金以及财团,近年孙正义设立的远景基金,或可胜任半导体发展所需的资金。
另外,日本尚有一些中小企业凭自身的生产力优势闯过了电子产业多年激烈的竞争,但是他们在与国际商场的接轨方面渠道和途径不多,中国国内企业或许可针对此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