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旅行网站评出“武汉十大网红打卡地”,其中之一是“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创意产业园”。这个地方,算得上是武汉一处重要的工业遗产,其前身是武汉无线电厂,曾以“长江音响”红遍大江南北,在湖北家喻户晓。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武汉无线电厂经历了非常戏剧化的兴盛与衰落,最终在改革开放中落伍的大潮中还是落伍了,主业停产。2017年6月,江岸区获批国家级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这里的7栋老旧厂房得以进行改造升级,建起了今日的的“大智无界”。
回顾当年,武汉无线电厂一度辉煌,其领军者程贻幼也是武汉早期改革开放史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今,却只留下了一个“8000万元”的故事,供后人评说。
时来天地皆同力
回溯到1982年,武汉无线电厂处境窘迫。
本来,这家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颇为辉煌,职工近2000人。下班时段,经过厂门口的7路公交车不开,因为厂门口的大智路挤满了无线电厂下班的职工,开不过去。
1981年,武汉无线电厂年产50万部收音机,工厂几乎把所有的人力、财力都用在收音机的生产上,哪知风云突变——大批国外和港澳地区的收录机潮水般涌入国内市场,轻松地冲击了内地的收音机市场。收音机卖不掉,市场需要的收录机又上不去,一度出现了交不起电费、贷不到款发工资的情况,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982年4月,武汉市政府不愿眼看着这家高科技企业死掉,给了两条政策:一是搞承包制,在完成基数后企业所有利润留存滚动发展;二是赋予厂长经营自主权,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发展项目。
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厂长程贻幼和厂领导班子率领职工艰苦创业,经过4年调整,从1986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1986年至1996年这10年间,武汉无线电厂面向中小城镇的工薪阶层开发生产中低档音响产品。“长江音响”红遍大江南北,跻身中国名牌音响行列。
1987年,“长江音响”获国家最高质量奖。
1992年至1996年,武汉无线电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连续五年荣获“金桥奖”,工厂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利润达到2200万元,在全国300多家电子音响生产企业中名列前五。
当时的长江音响,除了在产品上下功夫之外,还创造了一种资金管理模式,后来被企业界称为“长江资金管理”,其核心是“年度总额控制,月度计划用款,先算后用,量入为出,自求平衡。”这种在今日看来无比常规的企业资金风控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里,属于非常独特的想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无线电厂拥有上亿元固定资产,自有资金不仅保证企业不依赖银行贷款,而且还能倒借钱给银行作流动资金,在当时的武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绝无仅有,在全国也不多见。
1991年,朱镕基在武汉听了程贻幼的汇报后赞扬,“不简单呀,不简单!”
运去英雄不自由
程贻幼是汉阳人,出身军旅,在部队里从无线电技术员一直做到参谋,复原到了武汉无线电厂。
上世纪90年代,有些国有企业,无论经营情况多糟,负责人都想方设法为自己配一辆高级汽车。武汉无线电厂虽然经营情况相当不错,但程贻幼却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人建议他买一辆豪华车,他说,“随便一辆三菱就得五六十万,这利息加上油钱、维护费、司机工资,一年就得二三十万,够给每个职工一个月涨100元工资的了。要是真的把这钱发下去,大家还不铆着劲给你干?”
1996年,武汉无线电厂的存款达到8000万元,按当时利率,每月利息就是100多万。
当时有人说,程贻幼是个土财主,只知道存钱。有职工问,能否将这笔钱分掉?程贻幼回答:“不行,这笔钱就像工厂的一只母鸡,将鸡杀了,谁来下蛋(利息)。”
1995年,武汉无线电厂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了VCD技术,比著名的江苏“新科电子”还要早。有人认为,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上VCD项目。但是程贻幼觉得,这就是个过渡产品,“与其不明不白地往凼子里丢钱,还不如反弹琵琶,开拓新的生财之道。”
如今我们回头去看,从全球电子产品市场的角度,说VCD是个“过渡产品”确实没错,因为它很快就被DVD取代。问题是,这个“过渡”的时间颇长,足以让电子企业在中国大陆这样的下沉市场吃到一波巨大的红利。而程贻幼的判断,恰好让武汉无线电厂错过了这波收割低端用户的机会。
不过,当时程贻幼的投资方向,不得不说,目光长远——他在汉口蔡家田购地6.9亩,在黄陂购地10亩。
马后炮一下,如果武汉无线电厂能够撑到后来房地产起飞的时代,这笔投资绝对是一本万利。如果那8000万元全部都投入到武汉市郊土地上,即使企业只保留一个空壳,到了21世纪照样能资源满满地杀一个回马枪。
历史没有假设。
1996年,临近退休年龄的程贻幼承包期届满,在干部职工面前,程厂长信心十足地说:“就是工厂不生产,8000万元的利息也能保证大家每月的工资照样发。”
不久,程贻幼退休,原电子局副局长胡冲走马上任。此时,国内各种品牌的VCD大做广告,沿海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纷纷在电子音响行业崛起,武汉无线电厂的主导产品“组合音响”销路越来越小,企业开始亏损,大批员工面临下岗危险。
胡厂长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推出“长江家庭影庭”,组建新的销售网络,与浙江某企业合资生产BP机,为“新科”定牌生产VCD,等等,但均未能扭转亏损。
上述举措,均需大量投资,但新厂长却不敢轻易动用8000万元存款。
到了1998年,武汉无线电厂一直无法摆脱困境,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而每年的人员工资、各种福利等项固定费用共2000多万元仍在源源不断地开支。
1998年12月,胡冲离任。此时,8000万元存款只剩下不到一半。在眼见企业无力回天的情况下,800多名职工在拿到一笔钱后自愿与厂方解除劳动关系。
1999年,8000万存款全部用光。
“老厂长以前的话兑现了一半。老厂长走后,我们真的没生产,但8000万只保了我们三年!”
来源:黄鹄矶
【来源:黄鹄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