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晚上还在尿床,尿布到底可以用到几岁?》,留言里好多人都提到了,孩子已经完全可以在马桶里小便了,但是就是无法在马桶里大便,怎么都不肯坐马桶拉,不穿纸尿裤宁可憋着。
1、不肯在马桶拉屎的真相的确,小便和拉屎,这两件事是一样的啊,明明都可以在马桶上小便了,为啥拉屎却拉在裤子上?
这是我们大人很难理解的。很多父母就会不停鼓励,有的也会着急甚至会呵斥。
就像我一直说的,吃喝拉撒睡,这几件事是我们永远无法通过“教育”可以完成的,这些是孩子自己控制的。
越着急越呵斥,孩子就越控制,越不肯。
想要解决问题,永远不可以只看行为本身,要看背后的原因。
我们应该都记得,孩子在小婴儿时期特别喜欢玩手玩脚,但其实那时候他们是不知道这个手和脚是属于他们的。
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才开始意识到,手、脚、整个身体都是属于他们的,他们会爱自己的身体。
可是2岁以后一直到6岁前的孩子,经常会把“局部”和“整体”混淆。
常见的有,某个部位受伤了,开始变得“娇气”了,因为他们以为整个自己都受伤了。
突然开始害怕剪头发、剪指甲了,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头发掉了、指甲掉了,就好比自己整个身体都“掉了”。
看到这里,你就能够开始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敢拉屎了吧。很多孩子会把自己的屎也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拉屎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掉了。
那肯定有人会问说,不对啊,那为什么在纸尿布和裤子里就能拉呢,难道就不害怕了吗?
是的,因为纸尿布和裤子有承托感,这给他们感官上一个错觉,我的“某个部分”并没有离开我。
那肯定还有人会问,那尿尿为啥就不觉得是“自己”离开了?这个嘛,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体验就能理解了啊。
屎是更有“分量”的,拉出来的过程中那种“离开”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对孩子来说冲击很大。
这可以说是大部分学龄前孩子不爱在马桶上拉屎的主要原因了,而且这个原因很微妙,孩子其实也无法表达清楚。
因此你去逼问,他们也说不清,就会经常让父母抓狂。
2、迈小步来克服小D当时就是这个情况,当我第一次了解了这个原因后,真的一下子就特别内疚。
感同身受地想想,孩子得有多害怕啊,我们却还一味鼓励,不断尝试,要求孩子坐在马桶上。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呢?
虽然我们谈的是孩子在马桶上拉屎的问题,但本质却是我们孩子经常会遇到的,那就是:
孩子面对一个他自己很怕,但其实并不那么可怕的事情时,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帮助他们克服?
上周写过篇文章,提到了让孩子自发变好的三感(《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那一味地强推,就是不利于三感的培养,会破坏亲密感,而且孩子不成功,就会损伤力量感。
可是,不帮助孩子克服,跨过这个坎,似乎也不是好的解决之道。
那这里还有第三种选择的,那就是轻推,也就是提供支持的情况下,帮助孩子迈小步,慢慢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
3、三步法这里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当时做的三步法,帮助大家来理解我所说的“轻推”概念。
1)穿着尿布坐马桶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般来说我们是可以知道孩子想拉屎的信号的,有的孩子还会非常规律排便。
因此就不要再强求孩子非要在马桶上拉屎了,替孩子放宽心,
宝宝喜欢在尿布里拉屎没问题的,我们以后就在尿布里拉。但我们来个约定好吗,以后我们穿着尿布坐在马桶上拉屎,就像爸爸妈妈坐马桶一样。
如果你之前因为这个事件呵斥过孩子的,还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和孩子道歉,帮助孩子减少心理压力。
孩子心里越没压力和焦虑,越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这第一步就是先把拉屎和坐马桶的联系建立起来,不少孩子因为害怕在马桶里拉屎,从而就把“马桶”和“拉屎”建立了负面联系,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2)尿布上剪个洞
等孩子慢慢适应了穿着尿布在马桶上拉屎的感受后,这个过程不用特别着急的,需要等到孩子真的适应了。
什么叫“真的适应”?就是坐在马桶上,没有大哭大闹的抗拒和紧张的肢体语言了,随后还会像要小便那样主动汇报了。
那么就可以推进到第二步,在尿布上提前剪个洞,还是一如既往地让孩子穿着尿布坐马桶上,唯一不同的就是,尿布上有个洞了。
那孩子还是像平常一样拉屎,这时她就会发现有“噗咚”的声音,就意识到自己的大便进入马桶了。
小D当时是惊讶的,立马跳起来,转身看,这时父母的引导就很关键了。
我会带着她观察她的大便,告诉她,
大便是身体把食物消化完的垃圾,垃圾需要倒掉,这就是我们会拉屎。你看,坐在马桶上拉屎,是不是和在尿布里拉屎一模一样呢?
带着她自己去体验“这真的没什么,这是安全的”,要比我们父母说教一百遍有用的多。
而且这又回到了我关于“三感”那篇文章里的核心,让孩子自己感觉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做到的,这才是赋能。
3)真正脱离尿布坐马桶
很多父母当孩子到了第二阶段后,会觉得已经看到胜利曙光了,立马就想脱离尿布。但我却建议要进一步强化,不要操之过急。
我一直觉得如厕训练不仅仅是脱离尿布,而是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体会到,自己长大了。
很多孩子迈向独立的行为,却经常因为我们家长的“训练”和“干预”,反而削弱了孩子的独立感、力量感和掌控感。
(类似的还有戒奶瓶、戒奶嘴、断夜奶,都会出现虽然不喝了,但很多其他行为倒退问题随之而来了)。
我当时就是继续给小D穿带洞的纸尿布,但是会告诉她说,
妈妈继续给你穿尿布,等小D准备好了,真正想像大人那样拉屎了,可以和我说,我们就不穿了。
我把这个决定权给了小D,而且很明确地告诉她,她现在即使继续,我也觉得是OK的。
这就是给孩子掌控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按照自己节奏来,并且父母会全然支持,这也是在赋能。
今天虽然是一篇“有味道”的推送,但其实内核还是育儿的本质。
育儿是培养“人”,千万不要只追求成为“人”的行为表现,却不去关注真正的心理发展。
表现是枝叶,心理是根基。的确,大家都爱枝叶,这是最显性的,尤其生命初期,多一片少一片枝叶很明显,自然就引人关注,而根基很少有人问津。
但没有根基支持的树,总是靠外力在修剪施肥的,最终仍然无法变成苍天大树的。
归根到底,育儿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是在唤醒孩子内在的生命力。而这就是从父母有智慧、有策略的轻推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