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管道疏通>

管道疏通机不往前走什么原因(管道疏通机不打压怎么回事)

管道疏通机不往前走什么原因(管道疏通机不打压怎么回事)

更新时间:2022-01-31 21:08:39

这是2021年4月21日无人机拍摄的东莞松山湖风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2021年4月22日在广东省东莞市全面启动。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新华社香港5月20日电 题:为“通”携手 以“联”共赢——粤港澳谱写大湾区共赢曲

新华社记者王茜、郭鑫

“我在内地新认识的朋友,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他们都是问‘我们一起可以做什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的实干精神,香港数码港主席林家礼深有感触。

这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从蓝图到行动的真实写照。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界的高频词。打破藩篱、疏通堵点,在共同努力下,粤港澳三地在规则衔接、创新合作等多维度取得实质性进展,大湾区正以坚实的脚步向前行进。

创新“通”

“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湾区各城市的政府一起努力的目标。”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说,香港拥有良好的基础研究土壤,又是国家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可以吸引海外人才来大湾区服务,这将是香港未来几年创科方面发展的重点。

创新合作是大湾区的“充电器”。为了整合优化区内科技资源配置,粤港澳三地纷纷围绕创新布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近两年来,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国际量子研究院等机构纷纷落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项目达138个。

在深圳市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拍摄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2020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香港科技创业生态日趋蓬勃:初创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1070家,增至2020年的3360家;本地研发总投入由2014年的167亿港元增至2019年的263亿港元;至今已涌现出8家“独角兽”企业。

最近召开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二十二次会议也透露,粤港两地通过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至今已共同资助140个科研项目。双方均表示,将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澳门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机遇。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横琴设立分部,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已完成一期建设,算力达116亿亿次/秒,实现跨境光纤互联、资源共享,为逾百家科技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提供计算服务。

“让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畅快地进行流通,真正形成协同创新,可更好地携手共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对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们纷纷表示,粤港澳在科技合作上各具优势,大有可为。

人才“通”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庞大,将为香港带来无限机遇。特区政府将不遗余力推动大湾区发展,积极鼓励香港社会各界,特别是香港青年参与。

2017年8月,在内地创业的香港青年陈升(左)在深圳南山智园接待香港大学生暑假交流计划的学员时,介绍基地发展情况。新华社发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动力却没有衰退: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

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大量高端企业及科技公司纷纷在大湾区内设立总部。广州、深圳、惠州等地纷纷出台措施,开展项目,积极推进与港澳各方面的交流,为港澳青年搭建创业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

2020年底林郑月娥在她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特区政府将批出1亿港元,为近200家青年初创企业提供资助: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

如今,“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及“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均已启动。其中,香港“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截至4月30日,共有321家企业提供2394个职位,其中有1267个创科职位,较原先预计的高出近一倍。

目前,香港、澳门的主要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办学计划,香港特区政府也在加快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建设和香港大学医学院落户深圳,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为吸引人才创业,广东适时出台了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列政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便利等热点问题,促成了一大批人才和高科技项目落户广东。

信息“通”

互联时代,信息为王。“中国第一湾”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各类信息的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主席梁振英表示,做好跨境数据应用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首要工作。企业的沟通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人才培养交流都离不开信息科技通讯产业的互联互通。

为此,粤港澳三地日前正式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这将促进三地信息融合、消除隔阂,推动信息科技在民生和经济产业上的应用。

信息的有效融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当前,5G技术也日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方方面面。

2021年4月28日,“大湾区5G产业联盟”展出一款智能塑料瓶回收机。它通过5G技术,可辨认出塑料瓶的形状,进行自动分类,方便回收处理。新华社记者 张雅诗 摄

在香港,大面积覆盖的5G信号已基本与内地无缝衔接。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总监梁仲贤介绍说,香港户外的5G覆盖已达八到九成,地铁车站已可使用5G信号;更重要的是,香港使用的5G信号频谱基本与内地接轨。“目前已有部分运营商的移动套餐包含通用于大湾区的数据包。”

在澳门,5G技术成为经济复苏的期待。澳门邮电局局长刘惠明说,智慧城市是澳门特区政府的发展蓝图,期待5G技术能在电子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方面为澳门注入新动能。

有关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应用为一体的完整5G产业链,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万亿元级的5G产业聚集区。

一直以来,机制规则的差异成为三地融合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今这些壁垒正被逐渐打破。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至2021年4月,各级政府已出台逾230部促进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文件,“制度之异”正在逐渐变为“制度之利”。

从探索到脉络逐渐清晰,到获得众多点赞,机制规则的“通”让三地之间深度融合彰显着无限活力。盟聚四海,共赢未来。只有联合携手,才能不做时代的局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