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油烟机>

新飞油烟机h17和h99有什么区别(新飞h99抽油烟机好不好)

新飞油烟机h17和h99有什么区别(新飞h99抽油烟机好不好)

更新时间:2022-03-11 15:08:38

选自《文物》1989年03期,晋中考古队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东缘,其东南部为太行山地,西北部为平川,境内嶑峪河、乌马河均源于太行山地,西流入汾河。白燕村坐落在太行西麓的山前缓坡地带,西南距太谷县城约15公里,北距嶑峪河3.75公里,南临乌马河,西南与阳邑隔河相望,两村相距约4公里(图一)。遗址主要分布在白燕村西北的河滨阶地上,现存范围东西长约830、南北宽约430米,面积在35万平方米以上。

该遗址是1956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普查时发现的。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成的晋中考古队,在太谷县文管所协助下,于1980年春夏对此进行了复查、钻探和试掘,并于1980年夏秋季、1981年春季和夏秋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总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掘工作结合田野考古教学进行,在此实习的有国家文物局和吉林大学举办的田野考古进修班、提高班学员以及吉林大学考古专业77级、78级、79级本科生近百名,山西大学考古专业78级本科生6名,国家文物局出国文展办公室的同志2名。太谷县文管所的2名同志也参加了发掘。发掘工作分4个地点进行,这里简要报道第一地点发掘的主要收获,第二、三、四地点的发掘有另文报道①。

一、文化堆积和遗址分期

第一发掘地点在遗址西部一座当地群众称为“寨圪垯"的高大土台上。土台髙出周围地表8米多,周壁陡直,顶部较平坦,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北最长约90、东西最宽约70米。土台上布满丰富的文化堆积,是发掘的重点。1980年夏季试掘开2X5米探沟1条,其后的三次发掘共开5X5米探方84个,实际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大批灰坑和少量房址、陶窑、墓葬等;出土大量:陶、石、骨、角、牙、蚌器和少量青铜、金质器物等。

白燕遗址4个发掘地点中,第一地点的文化堆积最丰富,一般堆积厚度3米左右,局部厚达4一5米。此处堆积显著特点是灰坑甚多,文化层常被众多的灰坑打破、隔断。根据多层文化层与大量灰坑遗迹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典型陶器特征及陶器组合的差异,可将这里的文化遗存分为六大期。前三期属新石器时代,后三期为夏商周时代。

T15南壁剖面图可反映第一、三、四、五期遗存早晚堆积的层位关系(图二)。这个探方依土质土色分8层。

第1层:耕土,厚约15-30厘米。

第2层:黄土,质较硬,厚约10-25厘米。此层为近代层。

第3层:灰土,质松软,厚约30-50厘米。

第4层;灰黑土,质疏松,厚约15—60厘米。

3、4层为第五期文化层,两层陶片形制有一定差异。第2层下开口打破第3层的HJ6、H37、H41内涵同第3层;第4层下开口打破第5层的H93,H23内涵同第4层。

第5层:灰土,质较硬,厚约10-30厘米。

第6层:浅灰花土,质较硬,厚约10-25厘米。

5、6层为第四期文化层。第5层下开口打破第6层的H19内涵同第5、6层。

第7层:深灰土,质较软,厚约5—25厘米。此层为第三期文化层。

第8层:黄褐土,质细软,厚约10-45厘米。此层为第一期文化层。此层下开口打破生土的H99内涵同此层。

此外,T123中有第六期灰坑H 348打破第五期文化层T123®层的层位关系。T108中有第二期房址F14打破第一期灰坑H1149,本身又被第三期灰坑H1079打破的层位关系。

根据层位关系与内涵差异,上述六期遗存中的第一、四、五期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第二、三、六期因材料所限不能进行再分期。

二、第一期遗存

本期遗存分两个发展阶段。

1.遗迹

发现房址和灰坑。房址破坏严重。灰坑坑口平面有圆形、椭圆形、抹角方形和不规则形,坑体形态主要为袋状、筒状和锅底状。口径一般为1.5—2、深0.5—1米;少数大灰坑的口径在3米以上,有斜坡道。

H 99为第一段椭圆形锅底状灰坑,口径5.9-4.55,深2.2米。西侧坑壁有一条五级台阶坡道,直至坑底中部。坑底较平,有0.1-0.3米厚的路土,坑壁平整光滑(图三)。

2.陶器

第一段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灰色和红褐色两种;泥质陶次之,其中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另有少量细泥陶和黑陶。夹砂陶多饰绳纹和窄条有斜向抹痕的附加堆纹,此外,还有少量线纹和篮纹。大型器物上多有大鸡冠形燹耳。泥质陶以素面和篮纹为主,个别的饰方格纹;宜纹多横向或斜向,条纹短,两端尖。粤二段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泥质黑陶数量开始增多,还有少量泥质和夹砂红陶。夹砂陶多饰绳纹和宽条有纵向抹痕的附加堆纹。鸡冠耳明显减少。泥质陶中以篮纹为主,素面次之。两段陶器共有的器类,夹砂陶有罐、缸、碗,泥质陶冇壶、盆、罐、甑、瓮、钵、碗等・。第二段夹砂陶中新出现釜灶和鼎,泥质陶中新出现豆、平口瓮和器盖等。

夹砂陶

罐 数量很多,为主要炊器。第一段特征为尖唇,宽折沿,腹外鼓,最大腹径靠上,在最大腹径处常有一对鸡冠形禁耳。大多数罐饰绳纹和数周附加堆纹。如标本H282:3(图四:9)。值得注意的是本段另有少量不饰绳纹和附加堆纹的,这种罐均为夹砂红褐陶,年代略偏早。如标本H1056:3口沿以下饰线纹(图版壹:1;图四:11)。第二段特征以方唇为主,尖唇较少,折沿,鼓腹,腹最大径居中,鸡冠耳极少。均饰绳纹,间或有一、二周附加堆纹。如标本H359:59(图五:6);标本H961:3尖唇,单耳(图五:2)。

缸 一段标本H99:5薄方唇,折沿,敛口,鼓腹,最大腹径靠上,饰一对鸡冠形鑒耳,夹砂灰褐陶(图版壹:2;图四:10)。

碗 一段标本HU48:2斜壁内收,假圈足,圈足底边呈花边状,饰细绳纹(图四:6)0

泥质陶

壶 为数很多。小口,圆肩,斜腹,平底,肩部有一对竖桥状耳,肩部以下多饰篮纹,极个别的饰方格纹。一段特征喇叭形口,外侈显著。标本H1165:3肩腹部饰方格纹(图四:7);标本H1152:7下部残缺,喇叭口,鼓肩,肩部饰数周细线纹,其上有泥饼装饰,下腹饰篮纹(图四:1)。这种壶年代略偏早。二段标本H288:l口残,泥质橙红陶,肩部饰一周由实心棱形和网状棱形相间构成的红色衫带,下腹饰篮纹(图五:1)0

浅腹盆 一段标本H96:4壁斜直外敞,斜方唇,饼状圈足,腹上部有一对鸡冠耳,器友饰横篮纹(图四:3)0

大口權 一段标本H99:9尖唇,宽折沿,鼓腹,腹中部一对鸡冠耳,下腹饰横篮纹(图四:2)。

敞口罐 二段标本H238①:1折沿,圆唇,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上腹近直,素面磨光,饰一周三角形锥刺纹,下腹内收,饰篮纹,腹中部一对竖桥形耳(图五:4)。

瓮 十段标本H99:10尖唇,宽折沿,敛口,上腹微鼓,形体较大。口沿下饰两周附加堆纹,上腹磨光,下腹饰篮纹(图四:4)o

甑 一段标本H260:4泥质红陶,含少量砂粒,尖圆唇,斜壁内收,花边饼状圈足,底有单圆孔(图四:5)。二段标本H908:l深腹盆形,平底有密集圆孔。浅灰陶,器表篮纹被抹平,但仍依稀可辨(图五:3)0

钵 敛口,斜腹,平底。二段标本H458:3灰色(图五:5)o

细泥陶

钵 均敛口,斜腹,平底,饰红、褐色彩,少量饰黑彩。一段标本H262:l上腹部的红彩带由对角实心三角形间以竖向平行线构成(图四:8)o

三、第二期遗存

1.遗迹

发现房屋和灰坑,其中房屋保存较好。F2为一座袋状地穴式双间房屋(图六)。平面呈“吕"字形.由南间、北间和过道组成。南间为椭圆形袋状,东西口径3.06、底径3.72米;南北口径1.9、底径2.8米;穴壁残高1.48米。过道呈长方形。北间是在过道北端向西掏进的一个穹庐顶窑洞。居住而呈抹角方形,边长2米左右。从居住面到顶部为1.86-2.04米。

在过道东北角发现一片烧土面,南北长1.6、东西宽0.7米。烧土厚0.18米,其上覆盖着0.05-0.1米厚的草灰,可能是一个地面灶。

在南间和过道的穴壁上,发现几个半圆形沟槽,内有成形的木炭,应是壁柱洞。

居住面平坦:坚硬。经解剖共发现四层居住面。第1层为硬黑土,厚0.03-0.05米;第2层为草泥土,厚0.04-0.15米;第3层为红烧土,厚0.03-0.06米;第4层即最底层为浅黄土,厚0.02-0.05米。

接近居住面的填土有大量木炭、焼土块、草泥土和少昼白灰血。填土伴有大虽碎陶片,共复原20多件彩陶,10多件素而及绳纹陶器。

2.陶器

除了F 2和F14出土的彩陶及部分陶器外,其他陶器的质地和纹饰与第一期第[阶段基本相同。但夹砂陶中鼎、釜灶和大口紅的数量有所增加,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空足三足器釜形斝。

夹砂陶

罐 方唇,小翻沿,沿面极窄,腹部圆弧。标本F2:44口沿外一道附加堆纹,通体饰绳纹(图七:M)O

缸 厚方唇,窄沿外翻,腹部微鼓。通体饰绳纹和几道附加堆纹。标本F2:70唇缘压印绳纹(图七:1)O

鼎 标本F14:40口沿外折,方唇,唇缘压花边。腹部为平底盆形,饰绳纹和四道附加堆纹,有四个鋬手,扁方足,上有刻划纹(图版壹:3;图七:5)o

斝 标本F2:30圆唇,卷沿,高领,折腹,三足竖直。上部作釜形,泥质,素面磨光,下部三空足夹砂。器表粗糙,灰色(图版壹:4;图七:6)o

泥质陶

壶 标本F2:29小口,颈部较直,旳肩,斜腹,平底。肩部磨光,残留篮纹痕迹,饰两个饼状泥片,腹部饰篮纹(图七:2)。

豆 标本H259:8上部残缺,约呈圆盘形,细柄,喇叭口状圈足。黑色磨光陶(图七:8)。

器盖 倒置圈足碗我。标本H259:7素面磨光,残留篮纹痕迹(图七∶3)。

细泥陶

在F2和F14两座房屋中,集中出土几十件细泥陶,其中多数为彩陶。多为橙黄色陶,饰紫红色条带镶以黑边。还有少量饰红色彩绘的黑陶残片。

壶 标本F2:49髙颈,宽折肩,斜腹,平底,竖桥形耳。肩都有紫红色花纹(图七:10)o标本F2:27高颈,鼓腹,平底,颈部一对泥突装饰。上腹彩色纹饰为紫红色条带上勾三道黑彩(图七:12)o

长颈壶 标本F2:47侈口,折肩,斜腹,平底。长于下部冇--对泥突装饰(图L:9)。

深腹盆 标本F14:31平折沿,尖圆唇,口微敛,深弧腹,平底。腹部彩色纹饰为紫红色条带上勾三道黑彩(图七:4)o

盘口盆 标本F2:31素面磨光(图七:7)。

四、第三期遗存

1.遗迹

发现房址和灰坑。灰坑坑口平面以圆形为主,坑体大多数为筒状,袋状次之。大型灰坑仍多有阶梯伏坡道。

2.陶器

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夹砂陶中含有-•些较大的砂杖.陶质坚硬、在整个陶器中约占1/2强。泥质陶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不见细泥陶。这时期最有特点的是胎为红褐色的黑皮陶,见于尊、豆、器座等器类。夹砂陶多饰绳纹,泥质陶纹饰以斜、竖篮纹为主,排列整齐,宽窄相同。陶器种类和形制与前期相比有很大不同,夹砂陶器有肆式鬲、聲、釜灶、罐、瓮等,泥质陶器有壶、盆、尊、瓮、甑、豆、器座、器盖等。本期器物的口沿和底座外侧多加厚或呈一凸棱,泥质陶器流行折腹,棱角明显。

夹砂陶

罐 标本T22⑨:3矮领,折沿,圆唇。领外磨光,腹饰绳纹(图八:10)。标本H1059:10卷沿,尖圆唇,残口沿内侧有一道凹槽,口下饰绳纹(图八:11)。

釜灶 标本H219:l为釜灶束腰处残片,束腰之上有一对鸡冠形耳。釜和灶在束腰处分叉,釜内壁有一承算的环形腰隔,灶上有圆形火眼。器表饰绳纹,有火烧痕(图八:9)。

斝 标本H108:38单把罐形腹,三个垂直分立的空足接在罐底的最外侧,足与罐腹间无分界。.下腹饰纵绳纹,足部饰横绳纹(图八:2)。

斝式鬲 标本H147:4为裆部残片,上方有鸡冠形翳手,三袋足分立,夹砂粗灰陶,绳纹粗而深(图八:6)。

泥质陶

壶 数量比以前大为减少。标本H219:14敞口,厚圆唇,矮领,下部残缺。肩腹部饰篮纹(图八:3)o

尊 标本H219:15领、肩、腹三部分交界处折棱明显,领、肩交界处及腹上部各饰一周楔形锥剌纹,其下饰篮纹(图八:1)o标本H219:3长颈部有两道楔形锥刺纹,下腹部饰篮纹(图版壹:5;图八:13)。

敛口瓮 标本H1112:28,为残口沿,口部外侧敷一条堆泥,饰竖篮纹(图八:4)。

豆 标本«227:12大浅盘,盘沿底部加厚,盘内壁有一道折棱,豆柄较细,下部残缺。盘内黑色磨光,盘外饰竖篮纹和两道附加堆纹(也八:7)。

器座 数最较多。均为黑皮磨光陶。标本«79:4束腰,上口外侈,下口外撇,底座下部折为垂直,器身有镂孔(图版贰:5;图八:5)。

甑 数量少。标本H1006:4敞口,口沿外加厚,斜腹,上腹堆饰一对齿状泥耳。器表饰竖篮纹(图八:8)。

器盖 倒置圈足碗式。标本HH53:1通体饰竖篮纹(图八:12)。

五、第四期遗存

本期遗存分两个发展阶段。

1.遗迹

发现房址、陶窑和灰坑。

房址保存较好。F4系第一段穹庐顶窑洞式房屋(图九)。平面略呈椭圆形,西北至东南3.1米,西南至东北2.3米。洞顶西南部塌陷,窑洞残存最高处距居住面1.64米。居住面较平整,为5—10厘米厚的草拌泥红烧土硬面。自居住而以上20厘米左右处的窑洞周壁也被焙烧成红色,长约1厘米。室内西转角处有一穹庐1贝'世龛,其底部与居而平,口宽50、高50、进深20厘米。龛底及龛内大部分壁面因长期被火烧烤,呈黑褐色烧土面,十分坚硬。此处应为地面灶址。室内东北部设一宜庐顶大壁龛,龛底与居住而平,口宽1、高0.76、最大进深1米。黄土面龛底上有大小两个圆形直壁平底坑。龛顶局部被烧烤为淡红色。居住面上有3个BAI形壁平底坑和2个长条形圜底坑,其中3号坑坑底和坑壁均为红烧土而,直径20、深12厘米。门道朝西南.斜坡状,被H98打破,残长0.6、宽0.66-0.8米。门道处路土尸/约10-20M米。近门洞处有一圆形園底坑,坑壁向西南倾斜,口径20、斜深24厘米。此坑旁有-•块圆形石块,其下垫有10厘米丿7:的草拌泥,象是特意放置于此的。

2.陶器

以灰陶为主,有部分灰褐、棕褐及红褐陶,少量褐胎黑皮陶仅见于第一段。夹砂陶多掺细如针尖的均匀的砂粒,泥质陶几乎都是粗泥陶,故夹砂陶与泥质陶十分接近,不易区分。粗砂陶和质地纯净的泥质陶都很少见。纹饰中绳纹为大宗,第•段以细绳纹为主,第二段以中粗绳纹为主,并有少量特粗绳纹。此外,还有一种若花生皮纹理状的绳纹与一般绳纹风格迥然不同,这种绳纹在第一段中有极细如线纹的,更为瞩目。其他常见纹饰还有弦纹和附加堆纹,另有少员楔形点纹,圆形坑点纹,圆圈纹和三角划纹等(图一O)-素面陶为数很少。就器类言,炊器以鬲为主,獻、鋒次之,另冇极少最的甑、緩足深腹罐和鼎;盛贮器有盆、爲、罐、豆、敛口三足瓮、小盆形钵、敛口钵、四足方杯等;酒器有筒流爵。

鬲形态较多。一般特征(包括下述第五期遗存的大部分鬲)为分裆,有尖锥状实足跟。弧裆鬲为数较少,柱状实足跟平足鬲和无实足跟袋足鬲罕见。本期上要流行大型高领鬲和侈沿或矮领小鬲。

髙领鬲并存两种类型:一种是敞口、尖底袋足高领鬲(图版贰:1、2;图一-一:1、4);另一种是卷沿、個底袋足高领鬲(图——-:2、5)。第一段特征以高领袋足鬲(图一一:1、2)为代表。这种鬲领下对接三个肥硕发达的袋足,鬲的容积主要在三袋足内。因袋足肥硕,故领与袋足、袋足与实足跟之间分界显著,领足间夹角较小,颈化②较短。部分鬲的实足跟上饰绳纹或有三道上宽下窄的纵向沟槽和数周横向拥扎痕?器表绳纹有一定规则,裆沟两侧多为不对称形绳纹,通常是右侧(依观察拝方前)绳纹朝裆沟圆弧,左侧绳纹朝斜下方直展。领外曾拍印绳纹、但多被抹平,残留隐约的绳纹痕迹,少数鬲为素口绳纹领或唇部压印绳纹的绳切纹n。第二段特征以高领深腹鬲为代表,这种鬲中敞口、尖底袋足型多为弧腹(图-,-:4),卷沿、圏底袋足型多为斜腹(图-•-・:5)。鬲的高领与三袋足之间套接一段圆腹腔,领与腹、袋足与实足跟之间的曲线分界已不象前段那样显著,领腹间夹角变大,颈径増长。这种鬲由前段袋足发达的高领鬲演进而来,开始具有腹腔发达的特点,但仍保留故冇的高领特征。在实足跟上饰绳纹或有沟槽的已很少见,裆沟两侧饰不对称绳纹的明显减少,而以向斜下方直展的对称形绳纹为饰的开始增多。。领外绳纹的抹平程度较前段-差,常残留断断续续的绳纹。素口绳纹领(图一一:5)和绳切纹口鬲增多,出现少量全绳纹领口的高领鬲(图一一:4)。

侈沿小鬲,第一段标本H948:l(图一一:3)侈沿圆唇,颈部收敛,裆较高,袋足与实足跟间分界明显。灰色,饰细绳纹。第二段标本H157:3(图版贰:3;图一•~:6),口部呈斜平缘,缘面上有数周清晰的轮修纹。颈微敛,袋足与实足跟间的分界不显著。黑灰色,饰松散粗绳纹。

除上述鬲以外,本期第二段另有一种大型直腹鬲,其特点是腹腔十分发达,弧裆(图一二:5)o

甗 复原器多为上部敞口甑盆,盆底内壁均有环状算架。本期多细腰型,窄侈沿,斜深腹,有的腹上部微鼓,略显肩部。第-段标本H98:8(图一二:10)门部按压成波浪式花边状,腹饰细绳纹及数周弦纹。

斝 有附加堆纹敛口罪和单把鬲式聲两类。前者有深腹与浅腹,后者有敞口与敛口之分。本期堆纹敛口穽较多,腰内壁均无算架。第一段标本Fl:23(图版贰:4;图一二:4)深腹,下半部与同期圜底袋足高领鬲特征相同,灰色,饰浅细绳纹,腹壁贴附网状堆纹。

甑 数量很少,飽底皆为圆形孔,孔大而疏。

鼎 为数极少,仅见扁三角形残鼎足,灰色,饰细绳纹。

矮足深腹罐 这种炊器始见于本期第二段,延续到第五期,但为数不多。縦为侈沿深腹圜底,体形瘦长,通体饰绳纹,罐底贴附三个极矮小的锥状实足。底部常有浓黑的烟灰,有的粘附红烧土,或被烧成暗褐色。

盆 以平底绳纹盆为主,圜底盆.素而盆极少。主要有圆肩斜腹盆、斜直腹盆和弧腹盆三种。第-段圆肩斜腹盆标本H392:39(图版贰:6;图一二:8)侈沿圆唇,略显肩部,灰色,饰中绳纹。第二段斜直腹盆标本H1119:1(图一二:1)是斜腹盆中很少见的一种,制作规整,底残缺,宽侈沿,方'唇,唇面下凹,沿与腹之间外凸,灰色,饰花生皮状细绳纹。

簋 仅见少量圈足残片。小口绳发罐是罐类器物中的主要关型,第一段尚少,第二段开始增多。小口,广肩,斜腹,平底,肩腹部均饰绳纹。第二段标本H1062:28(图一二:13)残器,鼓肩,灰色,饰中绳纹。

小罐 第一段标本H392:15(图一二:9)大口,平沿,矮领,鼓腹,底残缺。领下部器壁甚厚,外凸。棕褐色,素面,器表粗糙。

豆 本期主要流行细把碗形豆。第二段标本H1062:55(图一二:7)豆把残断,碗形豆盘为卷沿圆唇,束颈,斜腹较深,圜底。灰褐色,口沿内外磨光,器表粗糙,有未被抹平的残绳纹。此外,第一段集中发现一些细把浅盘形豆,标本Fl:6(图一二,6)豆盘与豆把间残缺,豆盘敞口,斜腹,内壁有尖凸棱一周,豆把细长,中部饰两周弦纹,下部圈足呈喇叭口状。浅灰色,器表磨光,制作规整。

敛口三足瓮 数量很多,为主要的大型盛贮器,多锥状实足,也有少量锥状半实足、翘尖靴形实足及扁实足等。第一段标本H98:181(图一二:2)平口微敛,弧腹,锥状实足十分組矮,灰色,通体饰松散浅细绳纹。

小盆形钵 数量较多,有大敞口斜腹、侈沿斜腹和翻沿圆肩斜腹三种类型,皆平底,腹饰绳纹。第一段标本H392:4(图一二:11)侈沿斜腹型,灰色,饰细绳纹。

敛口钵 数量少于盆形钵。有大口与小门、深腹与浅腹之分,有的口外有一对横标状耳,皆平底,腹饰绳纹。第一段标本H392:8(图一二:12)大口深腹型,深灰色,饰细绳纹。

四足方杯 第一段标本M14:l(图一二:3)内圆外方,斜腹,四个方形矮足。灰褐色,素面。

爵 多有筒状流,腹部常饰斜线刻划纹。

六、第五期遗存

本期遗存分四个发展阶段。

1.遗迹

与前期房址极少、灰坑甚多的情况一样。

灰坑形制与第四期基本相同。坑口平面以椭圆形和圆形为主,另有少量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坑体形态主要为斜壁平底、斜壁锅底和直壁平底状,也有-定数置的坡底状和袋状灰坑。形制较为特殊的两线成状灰坑不见于第四期。灰坑的最初挖造多有特定用途,废弃后填充了垃圾之类的灰土。对大批灰坑实际用途的认定还需深入研究。

H23为第一段椭圆形坡底状灰坑(图一三)。口径4.6—2.55米,坑壁竖直,坑底呈斜坡状,残深0—1.4米。此类灰坑中有的在坑底最深处挨近坑壁的地方发现烧土、灰烬、炭渣等,故推测可能与炊事活动有关。若在坑底最深处挨近坑壁的地方设地面灶,顺斜坡状坑底至竖直坑壁可形成自然向上的风流,有利于炊器下柴火的充分燃烧并增强火头向上的力度,这同在房屋内设“箕形灶坑"的道理相似。

H223为第一段上下两级袋状灰坑(图一四) 。上面的第一级坑,坑口为抹角长方形,南北长2.4、东西宽1.85、残深1.14米,底径长3.14、宽2.26米。东、西、南三壁外斜度较小,只有北壁外斜度较大。在第~级坑坑底北端,沿北壁下挖第二级坑。第二级坑为椭圆形,其长径与第一级坑的长径方向相反,为东西向。口径1.8—1.2、底径2.36-1.56,深1.5米。在第一级坑底、第二级坑口的南缘,等距离排列4个长方形凹槽,与凹槽水平相对的北壁上有4个壁洞。从凹槽与壁洞南北水平对应的关系推测,它们可能是为承架横木而挖设的,在这里铺架4根横木,可作为第二级坑口木构顶部的骨架。两级坑的坑壁和坑底皆平整光滑,第二级坑底部没有发现其他同类型灰坑底部所有的红烧土硬面、灰烬及炭渣等,故此坑不象是穴居房屋性质,有可能为储藏物品的窖穴。

H47为第二段近圆形袋状灰坑。口径2—2.3、底径2.3—2.8、残深3.55米。坑壁及坑底均平整光滑。坑内填灰黄土,质较硬。在距坑口以下2米深处发现完整的陶甑1件。在坑底西南部紧挨坑壁处发现上下错置叠压的3具完整的中青年男性骨架,经鉴定3具骨架上均有被砍杀的痕迹,推测此坑为专门埋葬人牲的祭祀坑。

2.陶器

以灰陶为主,灰褐、棕褐及红褐陶数量不少于前期。陶质特点与前期相同,只是发现于本期第一段的极少量掺陶渣和大砂粒的残鬲片,陶质特殊,不见于前期。纹饰以中粗绳纹为主,另有少量特粗绳纹,第一、二段粗绳纹偏多,第三、四段中绳纹有所增加。那种若花生皮纹理状的绳纹数量明显增多。弦纹仍很常见,附加堆纹有减少趋势。三角划纹增多,且富于变化。圆圏纹、I®形坑点纹仍有发现,但楔形点纹锐减,几近绝'迹。新出现饕餮兽面纹、云雷纹等(图一。)。陶器种类与前期基本相同,只是某些器类如鬲、豆等形态变异较大,也有一些器物如单把瞰口罐、中口折肩鑼、夹砂粗红陶缸等为前期所不见。

鬲 本期主要流行大型侈沿深腹鬲和商式翻缘小鬲①。

侈沿深腹鬲并存弧腹(图一五:1、4、7、10)和斜腹(图一五:2、5、8,11)两种类型。这种鬲由第四期第二段的高领深腹鬲转化而来。发生这种转化的内因主要是前段高领深腹鬲有继续扩大自身腹腔部位容积的需要。实现这种需要,高领深腹鬲的颈径就需继续加长,其堵果便是高领转化为圆腹腔,高领消失,侈沿深腹鬲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四期二段那种腹腔发达的大型直腹鬲(图一二:5〉可能起有重要的模式作用。随着鬲的容积部位由袋足发达向腹腔发达的转化,鬲的制法也相应发生重大变革,即由“三足对接法"向“筒改鬲制法"转变,本期正是上述两种制法同时并存、“筒改鬲制法"不断增多的时期。

本期侈沿深腹鬲的演变规律主要是弧腹型鬲由弧腹向圆鼓腹发展,同时颈径由大渐小(图一五:1、4、7、10);斜腹鬲的腹壁斜度不断增大,颈径亦由大到小(图-五:?、5/7!)。此外,袋足与实足跟之间的曲线分界逐渐消失,第一、二段仍有少数鬲裆沟两侧为不对称形绳纹,第三、四段开始均为对称斜绳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二段侈沿深腹鬲与斜腹鬲以全绳纹口居多(图版壹:6;图一五:1、2、4),但也有部分鬲的口部绳纹被抹掉,并参照商式翻缘小鬲(如图一五:6)修整加工口部,形成一种介于绳纹口侈沿深腹鬲与商式翻缘小鬲之间的“中间型”鬲(图一五:5,一七)o这种杂交产生的“中间型"鬲的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为第三、四段大型鬲的主体(图一五:7、8、10、11)。

商式翻缘小鬲的主要特征是口部抡制成翻缘。斜腹多,圆弧腹少。裆沟两侧皆为对称制绳纹,有的腹上部饰一周弦纹。四期二段的斜平缘小鬲(图一〜:6)可能是这种鬲的较早形态。第一段标本H92:33(图一五:3)为残器,平缘方唇,缘面平翻向上,与口部处同一横向平面,侧视为方唇。侈沿,缘面与沿内壁之间有尖折棱,缘面上饰弦纹两周,灰色,饰花生皮状粗绳纹。第二段标本H4I0:5(图一五:6)缘面翻向外侧,下折为竖直宽方唇,唇折处棱角尖锐,折沿,足跟矮小。深灰色,饰花生皮状粗绳纹,腹上部.饰弦纹一周。第三段标本«140:21(图一五:9、一九)口部特征大致同前段标本,唯唇折处圆钝成齐方唇,唇面较窄,折沿,实足跟矮小。深灰色,饰深而紧密的细绳纹,口沿内壁和腹上部各饰弦纹一周。第四段标本H17:12(图一五:12)同前三段标本的主要差别是其整体直线形状由长方形发展为近方形,折沿,齐方唇,圆弧腹,足跟矮小。灰色,饰中绳纹。

本期第四段还有一种整体直线形状为扁方形的侈沿分裆小鬲(图一六∶15)。

甗 复原器上部多为散口甑盆。本期粗腰型较多,宽折沿多于窄侈沿,皆圆肩,斜腹,通体饰绳纹的不断增多。第 二 段 标 本 H134∶5(图一六;4)黑灰色,通体 饰 中 绳纹。

斝 同前期相比,堆纹敛口臀减少,单把鬲式肆较多,第二段标本H498:l(图一六:14)口折敛,方唇内斜,把手残断,灰色,饰浅粗绳纹。

瓿 底皆为圆形孔,孔小而密。

鼎 仅有少量深腹盆形双耳小鼎,足为三棱求四棱形雉状。

盆 种类与前期相同。第二段标本H 184:22(图一六:11)为圆肩盆,宽沿外翻,缘面宽而斜平,圆肩显著,底残。深灰色,饰中绳纹,缘面、沿腹间内壁及颈、肩部饰弦纹。

簋 有深腹盆形篡和浅腹盘形簋两种。前者又有平折沿直腹和宽侈沿鼓腹簋之分。第一段标本H413:4(图一六:12)为盘形器,口残,宽沿,弧腹.平底,髙圈足,深灰色、器表可见未被抹平的残绳纹。

小口绳纹罐 同前期一样,是罐类器物中的主要类型,为数很多。第三段标本H 930:10(图一六:1)为残器,溜肩,棕褐色.饰粗绳纹,肩部饰5组弦纹。

中口折肩罐 为数极少。第二段标本H8H51(图一六:10)为残器,宽沿外翻,圆唇.厚胎,浅灰色,器表有未被抹平的残绳纹。

单把囁口罐 这种罐特色鲜明,小囁口,口旁斜立--柱状把手,把手顶端握手有蘑菇头状、圆饼状和长条状等多种形态。第二段标本H134145(图一六:9)口旁把手为丁字形,溜肩,下部残缺,灰色,饰中绳纹。这种罐虽无复原的完整器,但从同一个体的残片可知,其整体形态为深斜腹、平底。

豆 与前期不同,本期主要流行粗柄盘形豆,并存真腹与假腹两种类型。第一段标本H365:6(图一六:2)为假腹豆,豆柄残缺,豆盘宽平沿下折,尖圆唇.盘下假腹部分较深,周壁阴刻三组饕餐纹,皆圆目,尾上卷。黑灰色,沿面磨光。第二段标本H208:7(图一六:8)亦为假腹豆,器残,豆盘平折沿,尖圆唇,盘下假腹部分较浅,深灰色,素面。第二段标本Fll:2(图一六:3、一八)为真腹豆,豆盘平折沿,浅腹,圜底近平,豆柄作筒状,上有两个大十字形镂孔,灰色,素面。

敛口三足瓮 同前期一样,为主要的大型血贮器。多瘦长尖锥状实足,也有少量翘尖靴形实足和扁实足等。第二段标本H!60:2(图一六:13、二O)卵形腹,瘦长尖锥状实足,棕褐色,口及腹上部磨光,其下饰一组弦纹和粗绳纹。

夹砂粗红陶缸 发现为数很少的残片,皆厚胎,器表饰绳纹、方格纹和雷纹筈。-件残器下部为厚饼状圈足。

小盆形钵 类型同前期。第,二片标本H410M0(图一六为翻沿圆肩斜腹型,底残损,灰色,饰细绳纹。

敛口钵 类型特征同前期。第三段标本H930:12(图一六:6)为小口深版型,灰色,饰中绳纹。

七、第六期遗存

本期遗存极少,仅在遗址东南部发现几个灰坑。其中H348为椭圆形锅底状灰层,口径2.35-1.6、糅0.6米,坑内堆枳松炊辰黄±o坑底偏东部东西方向横置1鬲1瓮%鬲卩与瓮底相对接,瓮口朝东。鬲H318:2(图一六:5)圆唇,宽折沿,沿而边液处饰•篇弦纹。腹壁圆弧下收,:.足极小如乳突,间裆面微内凹,裆化近平淫収色,底部暗褐色,为花生皮状中绳汶,瓮H34号1(图一六:16)缓领,小口.LI"&,沿而微鼓,方唇.圆肩,深弧腹.同时底"深灰色,饰中绳纹,肩部饷•周波浪人时加堆纹,下凹处压横绳纹,凸起处压纵绳纹,腹部有三周抹断弦纹。

八、结语

上述六期遗存中,前三期遗存在第二、三、四地点也有发现.第二.三、四地点的发掘简报一并对其进行了分析⑤,此处不赘述。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对后三期遗存的初步认识。

白燕第四、五期遗存的年代为夏商时期。四期一段侈沿鬲(H948:l)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如偃师二里头DI T22③:1、洛阳吉利东杨村T1H1:1两鬲⑥形制相近,年代大约相当。四期二段侈沿鬲(H157:3)与眼师二里头鬲VH53:13。类似,直腹鬲(T127㉚:1)与山西襄汾大柴直筒鬲十分接近,根据二里头、大柴鬲的年代,本段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至晚不过夏商之际。第五期第一、二、三段的翻缘鬲(H92:33、H410:5,H140:21)与早商文化第二段第IV组、第三段、第四段第懼组翻缘鬲形制相近,应分别相当于二里岗文化上层早段、二里岗文化上层晚段和殷墟文化第一期。第五期第四段年代依翻缘鬲(H17:12)和扁方体侈沿鬲(H36:42)的形制特点大约相当殷墟文化第二期。因此,白燕第五期遗存的年代大致为商代早.期至晚期前段,其下限约在武丁时期或略晚⑨。此外,四期二段H93K五期一段1124和五期四段H36的碰十四测定数据经树轮校正为距今3670±125、3525±145、3235 145年⑩,它们分别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二里岗期商文化、殷墟二期商文化相关单位的機十四测定数据⑪十分接近,为上述陶器断代提供了佐证。

白燕第四、五期遗存间既有差异又有密切联系,当属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两大发展阶段。两期陶器炊器都以鬲为主,还有甗、斝等;主要盛贮器有盆、小口绳纹罐、飲口三足瓮、钵等,它们都有一脉相承的演进美系。只是两期鬲的具体形态和组合有所不同,U的差异较大。四期以高领鬲和侈沿成矮领小鬲为主,五期则以侈沿深腹鬲和商式翻缘小鬲为主。但如前所述,五期腹腔发达的侈沿深腹鬲是由四期袋足发达的高领鬲转化而来的,两者转化的序列与承袭关系是清楚的。商式翻缘小鬲的大量存在是五期遗存的显著特点,它与四期侈沿或矮领小鬲是否有直接承袭关系,目前还不清楚,但认为五期的翻織小鬲-部分来自商文化本土豫北冀南地区,而另一部分是被“商化"了的侈沿或矮领小鬲,当无太大疑问。四期以细把碗形豆为主,五期则以粗柄真、假腹盘形豆为主,两者不存在演变关系,而是不同谱系同类器物间的取代关系。后者为商式豆,是伴随其他商文化因素如翻缘鬲等一同进入晋中地区的。

白燕第五期遗存与商文化的关系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吸收商文化的某些因素。如商式粗柄盘形豆取代细把碗形豆后被第五期遗存吸收,并成为其重要的文化成分。二是与商文化某些因素高度融合。如第五期的“中间型"鬲,是其自身固有的绳纹口侈沿深腹鬲与商式翻缘鬲融合的产物。三是排斥商文化的某些因素。如商文化的大口尊,这种器物虽然随着商文化在本土以外的发展,曾到达过晋西南⑫、冀西北妙等不少地区,但在白燕第五期遗存中却无发现。如果认为大口尊是一种大型盛贮器的话,那么,白燕五期的相应器物应是歛口三足瓮。很显然,在白燕乃至在晋中大部分地区,歛口三足瓮是排斥大口尊的。同时,在豫北冀南地区极少发现歛口三足瓮,说明在那里大口尊又是排斥晋中歛口三足瓮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源于第四期遗存的白燕第五期遗存既同商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密切联系,又始终保持着浓厚的自身特征,显然是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这一文化的早期阶段即白燕四期遗存,所含二里头夏文化因素不多,仅发现为数较少的扁三角形鼎足、四足方杯和筒流爵等。后来的第五期遗存同商文化的关系则十分密切。这一文化与二里头夏文化关系疏远,与商文化关系亲近的特性,十分明显。

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一文化遗存以太原盆地汾河中游为中心,在晋中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它与周邻地区如晋西南以夏县东下冯为代表的夏商遗存⑭、豫北冀南的先商一商文化®'、冀西北的蔚县夏商遗存崎、内蒙古中南部的“朱开沟文化"⑰等,虽有某些相近的文化因素,但从陶器的主体成分和组合结构看,仍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在晋中地区,这一文化遗存与漳沱河上游的游邀®、吕梁山区黄河沿岸的柳林高红(H1)⑲、太原光社⑳、许坦㉑等地的相关遗存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如游邀晚期遗存系白燕四期的前身,但含有“朱开沟文化"成分;高红(H1)的年代与白燕五期偏晚阶段相当或略晚,但两者文化性质根本不同;光社、许坦的部分遗存与白燕四、五期年代相当,但文化面貌不尽相同。上述情况显示出晋中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关系的相对复杂性。

白燕第六期遗存与第四、五期遗存年代距离很大,文化性质截然不同。其小口圜底瓮与津西张家坡西周晚期居址出土的同类器㉒形制相似,年代应与其相近。目前这种遗存仅在白燕遗址中有极少量发现,对它的认识将是晋中考古的另一研究课题。

本文经我队负责人黄景略、张忠培、王克林审阅。

执笔:许 伟 杨建华

摄影:李 言

绘图:李夏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