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销售的水有很多类型,究竟喝什么水好?
蒸馏水在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被除掉的同时,水中原有的部分有机物却没有被去掉。长期饮用不仅会缺乏某些微量元素,而且可能将有些有机物饮入体内,不利健康。磁化水是水经磁场作用后的水。据说有软化心、脑血管,防治胆、肾结石的作用,但专家强调,这有待长期实践后的验证。矿泉水是来自地下深层流经某些岩石的地下水。其中的微量元素具有人体所需要的保健成分。但许多矿泉水不符合卫生要求,即使卫生合格的矿泉水,因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所需微量元素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矿泉水的微量元素和离子也并非对人人都有益。纯净水是指经纯化处理后的水。正常人适当饮用纯净水,有助于人体的微循环。但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它不仅去掉了水中的细菌、病毒、污染物等杂质,也除去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宜做饮料,偶尔饮用,不能长期饮用。
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是什么?
生活饮用水是指人类饮用和日常生活用水,包括个人卫生用水,但不包括水生物(如养鱼)用水以及特殊用途的水。目前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最新的是2006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它主要基于三个方面来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即确保饮用水感官性状良好;防止介水传染病的暴发;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以及其他健康危害。控制饮用水卫生与安全的指标包括四大类:微生物学指标;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当水中出现异臭和异味时怎么办?
当发现水有异臭和异味时,不能再饮用。应立即向所在区的卫生监督所反映情况,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对水的质量进行检测。在判明污染原因,消除异臭和异味后才能继续饮用。水中出现异臭和异味可能是水受到化学或微生物的污染。如水中铁、铜、锰或锌离子含量较高时水会有味道;放线菌和藻类可使水产生臭味;当水中酚类含量较高时,经氯化消毒后,可产生氯酚,有恶臭。
发现水有颜色时还能不能饮用?
安全的饮水应是无色的,当水有颜色时,不能再饮用。应立即向所在区的卫生监督所反映情况,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对水的质量进行检测。在判明污染原 因,消除色度后才能继续饮用。水中的颜色可能是由带色物质(如腐殖酸)、金属、或高色度工业废水污染造成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色度不应超过15度。
当水出现浑浊时怎么处理?
安全的饮水应是清澈透明的,当水变得浑浊时,不能再饮用。应立即向所在区的卫生监督所反映情况,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对水的质量进行检测。在判明污染原因,恢复澄清后才能继续饮用。水变浑浊是由水中的颗粒物(如粘土、淤泥)、浮游生物和其他微生物造成的。浑浊的水不仅影响感官效果,还影响水的消毒效果,使消毒剂剂量加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浑浊度不应超过1 NTU,特殊情况不超过3 NTU。
发现水质有问题应该怎么办?
⑴ 当搬入新居时,发现水质污染立刻通知供水部门,物业管理部门,寻找污染原因去除污染物,加强水质处理改善水质,确保饮用水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⑵ 作为用户应加强自我保护,如有用户使用净水器,应正确选择或使用,特别应注意清洗和消毒,使自己家中的自来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
使用饮水机和桶装水的用户,应注意防止污染水质,如何预防呢 ?
(1)桶装水一经打开使用,就得尽快用,三天之内的冷水尚可直接饮用,三天后就请饮用热水。因为只要一打开使用的桶装水随着使用,细菌会随之增加。一个月还未用完…如果继续使用就会影响健康。 (2)饮水机也要定期清洗。最好每月清洗一次,消毒剂可使用厂家配带的专用消毒剂,或用漂白粉(精装)配成溶度3~5%的清洗液放在桶里安置在饮水机上,浸泡1小时,打开龙头放掉消毒液,用自来水洗净(自来水也装在桶里,流入饮水机作为冲洗用水)饮水机,直至无味时,再换新的桶装水,再用桶装水冲洗一次后方能饮用。(3)购买饮水机要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卫生许可批件的产品。桶装水要有卫生许可证的水厂所生产的有批号的桶装水。
有些小区安装的直饮水系统真正能做到安全卫生、直接饮用吗?
有些小区在市政供水基础上,安装水净化设备,产出纯净水或净水供给用户直接饮用。为保证直饮水的安全,首先,用户需要向开发商索要该净水设备的“卫生许可批件”,其次用户应要求开发商对初次安装的设备运行后进行水质检测,检验合格后才可投入使用。净水设备有很高的卫生要求,需要定期更换净化组件,因此用户还应要求物业或开发商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水质状况进行检测。
桶装水微生物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1)生产过程中消毒不严;(2)水桶清洗消毒不彻底;(3)灌装过程污染;(4)桶装水与饮水机配套使用,造成饮水机出水系统污染。
生活饮用水出现异常怎么办?
①.首先判断是否仅是自己家的水有问题?如果是,需先查找自己的原因,查不清原因可交费委托本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水质检测。
②. 如果不仅自己家饮水出现异常,所在居民楼、小区均出现同样的异常情况,则应立即与本区卫生监督所联系,反应有关情况,请求协助解决饮水污染问题。
家用水净化装置有哪些?
①.净水机:以市政自来水为水源,经过进一步处理将水中含有的某种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去除的饮用水处理器。根据水中有害物质的不同,选用不同滤芯的净水器。②.纯水机:以市政自来水为水源,以反渗透方式将水中所有物质去除的饮用水处理器,其在去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将水中有益人体健康的物质也去除掉。③.软水机:市场上出售的此类产品多通过离子交换将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去除掉,从而达到降低水中硬度的目的,其在降低水中硬度的同时,增加了水中钠离子的浓度,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
什么是二次供水?
二次供水是指用水单位将来自城市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经储存或再处理(过滤、软化、消毒)后,经管道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设施包括哪些?
包括储水池(水箱)、进水管、溢水管、泄(排)水管、入孔、通气孔、水处理和水消毒设备等。
有哪些因素可造成二次供水污染?
(1) 设计不合理:二次供水的管线,与消防用水管线、工业用水管线连接;储水池(水箱)的溢水管和排水管直接与下水道管线连接;水箱的出水无防止二次污染的消毒设施;水箱内壁涂料不符合卫生要求,涂料脱落和发生溶出。(2) 水箱结构不合理:水泥水箱内壁不光滑;钢板水箱生锈;水箱观察孔无盖、无锁;水箱无通气孔;溢水管的开口无防护网罩。(3) 管理不善:不定期清洗、消毒;消毒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水箱周围环境脏乱,水箱盖不严密等。
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定义和分类
凡在饮用水生产和供水过程中与饮用水接触的材料、塑料及有机合成管材、管件、防护涂料、水处理剂、除垢剂、水质处理及其他新材料和化学物质称为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涉水产品)。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产品:电水壶、饮水机、净水机、纯水机和软水机及各类管材、管件等
市场上购买涉水产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上出售的电水壶、饮水机、净水机等产品种类众多,品牌较杂,卫生质量也有差异。购买时,首先要看产品有无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还要核对产品的品牌、型号与批件是否一致,如不能提供检验报告,消费者购买时应慎重。另外在购买净水器时,还应看其使用说明书,看其宣传的功能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符。在购买桶装水时,应购买大企业、知名品牌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企业生产较正规,能够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关,保证水的安全卫生。因为桶装水的桶是反复使用的,有的小型水店回收的水桶未经消毒直接注入自来水,无法保证水的卫生。因此购买桶装水时应先查询其生产企业的地址、电话,以防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电热水壶的种类和优缺点
市场上常见的电热水壶有两种,一种电热水壶体积小,功率大,加热速度快,省时省水。但是它的保温功能比较差,冬季不便于使用。另一种体积大,功率较小,能保温。但是加热速度慢(一般要20分钟),另外家庭使用时要注意每瓶水存放不要超过一天。电热水壶按照加热方式还可分为盘管加热和底盘加热两种。盘管加热的电热水壶其壶内可见不锈钢盘管;底盘加热的电热水壶其壶内底部有一不锈钢加热盘。根据我们多年的检测经验,盘管加热的电热水壶卫生质量低,不合格率较高。
电热水壶在使用前应注意的问题
购买新的电热水壶后,应先清洗,再注入冷水加热,前3次加热的水不要饮用。因为初次使用时新的密封胶圈会使水产生异味,加热几次后异味会减少甚至消失,所以出现轻微异味是正常的现象。
饮水机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饮水机的使用,首先要保证使用卫生安全的桶装水,其次应定期清洗、消毒饮水机。负责清洗饮水机的公司使用的消毒药品,应能出具卫生安全证明(省级卫生部门的卫生质量检测报告),否则可能对饮水机造成污染。在对饮水机进行消毒后,应多冲洗几次,防止消毒剂在饮水机内残留。另外,桶装水使用期限不宜过长(不超过7天),否则容易引起水中细菌的滋生。
软水机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软水机可以去除水中的硬度,使水达到软化。在高硬度地区使用后可使水加热产生的水垢减少,冲茶的口感较好,但由于它在降低硬度的同时会使水中的钠离子增高,长期饮用可导致人们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所以如果本地的水硬度不高则不要使用软水机。就北京而言,南城西部的水硬度较高可考虑使用软水机,但是由于它有副作用,建议不要长期单一饮用软化水,尤其是老年人。
净水器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净水器在初次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充分清洗净水器。在使用中要定期更换滤芯(3-6个月),因为随着处理水量的增加净水器滤芯的净化功能会逐步降低,滤芯阻留的污染物会蓄积在滤芯表面,形成二次污染源,还可能造成细菌的繁殖。
与饮用水有关的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购买时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涉水产品如纳米杯,其说明书上标有预防、治疗疾病的功能。这里要注意的是,对疾病有治疗作用的产品应有充分临床试验的支持。另外,部分纳米杯对水中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其可减少细菌在水中的繁殖,但是它并不具备杀菌作用,不能对污染的水起净化作用。另外,纳米材料本身的安全性目前尚未得到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