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第一代全自动洗衣机(第一代自动洗衣机)

第一代全自动洗衣机(第一代自动洗衣机)

更新时间:2021-12-17 01:29:21

我们常见的洗衣机,早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走入了千家万户。从人类开始懂得使用遮羞布那天起,就注定了洗衣机的重要性。纵观洗衣机一百多年来的变化,无疑是一部人类需求不断进化的发展史。

洗衣机的发展史

1874年,“手洗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发明者是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布莱克斯的洗衣机构造极为简单,是在木筒里装上6块叶片,用手柄和齿轮转动,使衣服在筒内翻转,从而达到“净衣”的目的。这套装置的问世,让那些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启发,洗衣机的改进过程开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国又出现了蒸气洗衣机,蒸气动力开始取代人力。 之后,水力洗衣机、内燃机洗衣机也相继出现。

到1911年,美国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电动洗衣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家务劳动自动化的开端。 电动洗衣机几经完善,在1922年迎来一种崭新的洗衣方式“搅拌式”。搅拌式洗衣机由美国玛依塔格公司研制成功。这种洗衣机是在筒中心装上一个立轴,在立轴下端装有搅拌翼,电动机带动立轴,进行周期性的正反摆动,使衣物和水流不断翻滚,相互摩擦,以此涤荡污垢。搅拌式洗衣机结构科学合理,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10年之后,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宣布,他们研制成功第一台前装式滚筒洗衣机,洗涤、漂洗、脱水在同一个滚筒内完成。这意味着电动洗衣机的型式跃上一个新台阶,朝自动化又前进了一大步!直至今日,滚筒式洗衣机在欧美国家仍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各国也加快了洗衣机研制的步伐。

洗衣机逐渐进步,后路将如何?

20世纪60年代以后,洗衣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开始形成系列,家庭普及率迅速上升。这种洗衣机在日本的发展备受瞩目。6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带干筒的双筒洗衣机,人们称之为“半自动型洗衣机”。

70年代,生产出波轮式套筒全自动洗衣机。70年代后期,微电脑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横空出世,让人耳目一新。

到80年代,“模糊控制”的应用使得洗衣机操作更简便,功能更完备,洗衣程序更随人意,外观造型更为时尚……

进入90年代,由于电机调速技术的提高,洗衣机实现了宽范围的转速变换与调节,诞生了许多新水流洗衣机。此后,随着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日本生产出了电机直接驱动式洗衣机,省去了齿轮传动和变速机构,引发了洗衣机驱动方式的巨大革命。

洗衣机新功能——抗菌抗病毒

时至现代,人们的诉求也肯定不再只有洗衣服,需求决定市场,越来越多新颖的功能出现在洗衣机身上,说到需求,就不得不提健康这个问题了。 洗衣机使用久了,外桶壁上满是污垢,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亿的细菌,还有一股令人作呕的霉味,感觉和下水道一样脏。孳生在洗衣机里的细菌主要有霉菌、霉菌毒素、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和过敏原,这些致病菌和过敏原如不加灭杀和去除,就会随着桶内衣物的不断洗涤,吸附于大人、小孩和老人的衣物上,这些衣物就成了各种细菌大量孳生和扩散的窝藏点,不仅常常诱发人体的过敏症状,还会给全家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大肠杆菌:细菌进入泌尿系统可以导致人体的泌尿道感染;当细菌由于溃疡等原因导致的穿孔进入腹腔,则会导致致命性的腹膜炎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霉菌和霉菌毒素:霉菌和霉菌毒素不仅对人,而且对畜禽都有较大的危害。其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云态针对洗衣机中大量孳生的各种细菌与霉菌,特别推出了可灭杀细菌和病毒,遏制霉菌的滋生与扩散的“六清云态”量子点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

量子点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对洗衣机里的大肠杆菌的灭菌率达到99.999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率达到 99.9997%;对霉菌和霉菌毒素的灭菌率达到 99.9996%。

量子点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的预处理也很简单。只要将洗衣机波轮正反两面、过滤网、内筒和外筒间的夹层清污干燥后,采用推荐的喷涂工具,将量子点抗菌抗病毒(纳米)涂层材料多层均匀喷涂在目标物表面,待涂层固化后即可使用。

量子点抗菌抗病毒涂层,使之成为真正的健康洗衣机,预处理后的洗衣机抗菌祛霉的有效期可达5-8年。

六清云态——真正为老百姓考虑的民族空气净化与抗菌抗病毒的企业!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