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酥了麻花儿”、“谁要金爪儿螃蟹”……老城的老郑州朋友,应该对这样的叫卖声不陌生。
曾经,老店铺和街巷里传来的这些叫卖声,带给我们多少对美味的期待,与童年的欢趣。
如今,城市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老街道几乎没有了,大家买东西也不用在家等着流动小贩。
那些有特色的老郑州叫卖声,也就很难听见了。
先看一段视频访谈:
以前,做商业经营的小商小贩,或制作、修理生活用具的五行八作,不管是在街市上出售,还是走街串巷,大多是以吆喝的方式招徕买主。
吆喝叫卖,一是为了让居民知道做小买卖的来家门口了,卖的是什么。二是以自己的吆喝技巧,展示产品的特色与价格,招呼人们前来购买,也就是做广告。
这些摊主大多有一副好嗓子。有的凭自己的嗓音条件,给人以振奋,有的是凭着自己的语言、腔调技巧给人以诱导。那雄浑嘹亮的喊声,往往能传出去好远。
各行各业的吆喝方式,也有不同。有的注重说,有的注重唱,有的连说带唱。其腔调长、短、高、低,各具特色,还有一些方言俗语。
那时,卖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还有收破烂的、磨剪子戗菜刀的、修理各种生活用品,其吆喝的声调韵味,各有风采,富有变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叫卖声是一样的。
说起郑州的叫卖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老城老街道。而西郊和行政区的那种家属院,小商小贩也进不去。
李大爷今年80多,是东大街李家大院的后人,父亲曾是空军机械师,后来去了对岸。让他回忆下街巷里的叫卖声,他对“谁要金爪儿螃蟹”、“焦酥麻花儿”这两句吆喝记忆犹新。
孙家兔肉传承人苏杰,家住老衙门儿法院东街口。他说过去郑州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红旗大楼所在的十字街,还有东边的小十字儿街(北大街博爱街口),店铺非常多。
他爷爷卖兔肉时,一般就直接喊“前腿一毛五,后腿、腰窝两毛。”最能勾起苏杰味蕾的,是卖麻花的叫卖声,“焦酥了麻花,甜了咸了,一毛钱俩。”
苏杰印象最深的,也是“谁要金爪儿螃蟹”这句抑扬顿挫的吆喝声。而家住唐子巷的我,对这句叫卖也耳熟能详。
卖螃蟹的小贩一到巷子里,我们小孩子就跑出去看热闹。爷爷也会给我买来两只,我就把它们放在盆里,绑上线,逗着玩。
那些走街串巷叫卖的,或是推着小车,或是挎着篮子,也有蹬着三轮车。叫卖声也各具特色。
“谁要馍”“谁要豆腐”,这种叫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有力。
“馓子、麻花~~~”,“磨剪子~嘞~~,戗菜刀~~~”,这种连说带唱,韵味悠长。
“收头发”,“修理钢钟锅”,“修理冰箱、家电、洗衣机”,这种一般都是提前把声音录好,拿个小喇叭挂车上公放。
也有某些行业,不用叫卖。卖老鼠药的,拿个梆子一敲,大家都明白是咋回事。还有一个时期,倒垃圾都是每天固定时间,卫生员的摇铃一响,各家各户就拎着垃圾桶出来了。
九十年代后,郑州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走街串巷的买卖人也来自不同地域,南来北往的口音也都有了。
现在,郑州的城市框架越来越大,老城区的老街道几乎没有了,走街串巷的外部环境没有了。
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大家买东西也不用在家等着流动小贩。或到商场逛街买东西,或打开手机轻轻一点,电商购物、预约上门服务方便省事儿。
所以,要听到当年的叫卖声,更是难上加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