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2月16日文章,原题:否认脱钩:日本公司把赌注押在中国1978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日本大阪参观松下公司的工厂,他向公司董事长松下幸之助提出一个无法拒绝的邀请:“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后者给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肯定答复。
如今中国市场约占松下业务总量的1/4——1.7万亿日元(160亿美元)。松下幸之助对中国富有远见的支持塑造了松下公司最大的市场之一,也催生了该公司最强大的竞争者。如今中国生产了全球半数的冰箱、洗衣机和85%的空调。现任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的本间哲朗完整地见证了这一过程。如今,他正在主导这家有102年历史公司的一项关键决策:是否将其家电部门的总部,或至少一部分业务职能迁往中国。
松下在中国拥有约5.2万名员工和80余家子公司,该公司正将目光放长远,超越眼前的美中贸易战,着眼于未来10到20年。本间哲朗说:“我认为,如果日本制造业不立足于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生存。”中国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因为它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者。能在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就等于获得了一张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入场券。
这种战略有其内在风险。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研究员丁珂(音)表示,对华直接投资增加使中国(企业)更容易赶上日企。但即便如此,日企仍在强化其在中国的存在。与成熟经济体相比,快速增长的中国是一个利润更丰厚的市场,更多的利润意味着更多的研发资金,并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日企继续在中国投资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拥有庞大且成熟的供应链。像汽车这样的复杂产品,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和庞大的供应商网络,而这些在中国已经存在,但却未必存在于东南亚等新兴的竞争者。实际上,由于缺乏本土供应商,那些已迁往东南亚的公司往往不得不从中国进口零部件。
松下的例子映衬了亚洲两个最大经济体命运的转变:2000年时,日本的经济规模4倍于中国。到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几乎3倍于日本。即使是来自本国政府和美国的压力,也不足以使日本企业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在美中发生贸易战且两国科技行业“脱钩”后,美国政府一直逼迫苹果公司等跨国企业将其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华盛顿也希望日本等盟国效仿。然而,尽管东京提出为退出中国市场的日企提供补贴,但显而易见的是,离开中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华经营的日本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JETRO去年9月的一项调查发现,其中仅有7.2%的受访日企表示考虑将生产迁出中国,低于2019年的9.2%。日本智库大和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斋藤直人表示,“虽然日本企业意识到,出于地缘政治风险考虑,需要寻求合理的(对华投资)限制,避免过度依赖中国,但事实上,它们仍在增加对华投资。企业完全不考虑中国市场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日本公司都将在华业务翻了一番,丰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70年代末,这家日本车企采取了与松下相反的做法:它拒绝了到中国投产的邀请,选择将生产重心转移到美国。如今丰田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错误。2020年6月,丰田宣布与5家中国企业成立燃料电池合资企业;10月,丰田同意向中国车企提供汽油-电动混合动力技术系统——这是它首次向外国公司提供此类技术。
许多外企相信,即使(与中国)分享其技术,它们也能保持领先。电机制造商日本电产正对华持续投资,以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需求。对这家公司来说,没有其他替代选项。为了在2030年前抢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40%至45%的份额,日本电产别无选择,只能专注于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作者Mitsuru Obe,王会聪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