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二十六年前的洗衣机是什么牌子的(70年代洗衣机都有哪些品牌)

二十六年前的洗衣机是什么牌子的(70年代洗衣机都有哪些品牌)

更新时间:2021-12-16 10:08:49

今天人们如果要选购一款手机,首先很可能是考虑苹果和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手机。冰箱和洗衣机,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海尔。空调,很多人会想到格力、美的。平板电视,很多人一样会想到海信、TCL,可能也有小米。当然,也会有相当多的人,依然认可外国品牌。如松下、SONY,或者西门子、博世。为什么人们心中,对国产品牌、日本品牌、德国品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提起一些产品,总觉得它们是品质保证,质量上乘呢。

如果大概回忆10年前的手机市场,想必很多人一般想到的是NOKIA、摩托罗拉、三星、索爱等国外品牌,为什么今天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其实,如果拉长时间看,很多人对国货的认识,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各类产品的市场情况吧。

中国品牌的现状

在新闻不断的手机市场上,尽管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华为受到重大打击,但今天统治国内市场的,依然是国产手机。2021年1月,中国手机市场上,OPPO份额21%,华为和vivo并列第二,份额20%,苹果和小米并列,占据16%的份额。五强一共占据93%的市场份额。而魅族、努比亚、三星、联想等其他品牌,合计占有不足7%。其中,小米手机占有率迅速增长,从去年的不足12%迅速上升到16%。

在全球范围来看,三星占据23%,苹果占据17%,小米占据15%,OPPO、vivo各占据11%,华为市占率迅速下降,基本被其他几家瓜分,其中小米上升最为明显。

在冰箱市场上,海尔冰箱牢牢掌控市场,2020年占比33.23%,第二名美的,占比15.89%。在德国市场上,2018年三月,海尔多门冰箱在德国市场份额达27%,居多门冰箱市场第一;三星和Beko以16%和10.2%的份额位居多门冰箱市场二三。在法国市场上,2019年,海尔以22.7%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海尔针对法国市场本土化需求推出的1750px宽多门冰箱,以48%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在意大利,2019年全年,海尔以22%的销售份额占据多门冰箱市场第一的位置。海尔在年报中说明,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海尔公司连续 12 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名。2009 年至 2020 年,海尔品牌制冷设备、洗衣设备的零售量在全球大家电品牌中分别连续 13 年和 12 年蝉联第一。

2020年国内空调市场,格力电器援引《产业在线》的数据称,格力空调以36.9%的份额排名第一,连续26年行业领跑。美的集团在年报中称,2020年,美的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接近36%,全网排名第一,线下市场份额也超过33%。

在中怡康发布的2020年累计23周洗衣机行业报告中,海尔、小天鹅、西门子、松下、美的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五。其中,海尔洗衣机拿下了40.6%的市场份额,销量稳居市场第一名。2019年4月洗衣机网络零售TOP5品牌分别是:海尔、小天鹅、美的、西门子、松下。其中,国外品牌西门子占比10%左右,松下占比不足9%。

在电视领域,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市场本土品牌小米、海信、创维、TCL、海尔、康佳、长虹等占据销量TOP7,这7大品牌国内市场全年出货达到3969万台,同比减少10.7%。排名第一的是小米(含红米),以90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是海信、创维,出货量都达到710万台;第四的是TCL(含雷鸟),销量700万台;第五的则是海尔,408万台的销量,也是前7品牌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剩下的就是长虹、康佳、索尼、华为以及荣耀,体量在300万台以内。其余30%份额则由索尼、三星、LG、飞利浦、华为、乐视、PPTV、OPPO等组成。

海外市场中,2020年北美市场受疫情影响最为火热,前三季度电视机共出货3910万台,同比增长19.6%,已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视机市场。中国品牌全球化迅速提速,TCL、海信、小米跻身全球前五大品牌的3-5位(三星、LG分列第1、第2名),而全球前五大品牌更是占了全部出货量的56.7%。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大国,产量占全球70%以上。

目前,海尔已先后完成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美国GE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新西兰Fisher&Paykel业务,持股墨西哥MABE48.41%股权、收购意大利Candy公司,美的已先后收购小天鹅、华凌、德国库卡、日本东芝家电业务。另外,日本夏普已被鸿海收购,也就是富士康。

在笔记本电脑领域,从全球出货量来看,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宏碁是目前出货量排名前五的电脑品牌。2020年,这几个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联想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增长最多,达7262.9万台。根据Gartner的研究数据,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中,联想电脑市场份额占比排名第一,占比为24.5%,惠普和戴尔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市场占比分别为22.8%和16.9%。在国内市场上,联想市场占比同样高居第一,其次为华为、华硕、戴尔、惠普、苹果、小米。其中华为和小米市场占有率成长很快。

在汽车市场中,中国自主品牌2020年占比38.4%,德系23.9%,日系23.1%,美系9.6%,韩系3.5%,法系0.3%。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比在持续下滑。具体车型来看,轿车前三为日产轩逸、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SUV前三为哈弗H6、长安CS75、本田CR-V。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除了特斯拉在近年的强势外,欧洲电动车市场增长迅速,欧洲车企有明显赶超之势。中国车企主要是比亚迪和上汽新能源两家,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销量差距还非常之大。当然,在资本市场上它们受到了热捧。

总的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品牌对阵欧美日品牌,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国外也已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但是,依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国人的认知中,国货等于便宜、性价比、低端的形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买家电买西门子、博世、松下,买电视买SONY、三星,买手机买电脑买苹果,更不用说在汽车领域的BBA,始终都是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选择。中国品牌一路走来,从最早的山寨开始,一直给人一种低端的形象,这可以说是国货一直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

那么,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美国制造这些品质保证,是否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回溯历史,国外的制造业升级之路,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以百年为时间单位,扒一扒日本制造、德国制造、乃至美国、英国的“黑历史”。

从“山寨大国”到“日本第一”,日本制造的崛起历程

提起日本制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品质与质量,其实,日本作为后发工业国家,其品牌制造也经历了从仿制到自制的“山寨”之路。

日本制造起步于19世纪晚期明治维新,当时日本和欧美国家差距巨大,明治政府从欧美系统性地引进技术、装备,聘请技术专家,派遣留学人员,为制造业发展打下了基础。甲午战争战胜中国后,日本利用中国巨额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工业,迅速实现产业革命,纺织业、造船业、钢铁业迅速发展。

即便如此,早期日本工业体系不健全不配套。1929年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在日本建立的汽车流水线年产量已经接近3万辆,日本国产汽车才500辆。同时,日本造不出合格的汽车用钢材。1937年,日本自产飞机已达1000多架,但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早期日本产品一直是“便宜货”、“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且,日本产品大量抄袭山寨欧美品牌产品。

米斯猫最早由比利时艺术家雷·古森斯创作,荷兰漫画家迪克·布鲁纳于1955年创作了米菲兔,直到1974年,日本漫画家清水优子创作了Hello Kitty

二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工业,但冷战局面的形成,促成了美国重新把日本推上工业化快车道。朝鲜战争直接使大量美国资金与技术大量投资日本,日本很快恢复工业基础。1950年到1980年,日本从欧美引进3万项技术,花费116亿美元,创造了2000亿至3000亿美元的产值。与此同时,日本高度重视劳动力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对产品质量追求精益求精,树立了“匠人精神”等日本制造的标志内涵。到了80年代,日本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白色家电迅速崛起,形成了东芝、松下、SONY、三洋等一批日货品牌,对欧美形成广泛竞争。

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冲击,日系汽车品牌以省油为卖点快速抢占美国市场,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2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日系品牌占据美国近22%的市场,“日本第一”响彻欧美。到今天,日系汽车品牌占比美国市场接近40%,日本品牌依然是质量的保障。

日本自二战以前就高度重视海外宣传,80年代后尤其重视宣传日本品牌质量形象,日本通过影音、漫画,在各种海外社交平台上,广泛宣传日本产品等于高质高价的形象。直到今天,日本制造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电影《回到未来3》中,马丁从1985年穿越回1955年遇到布朗博士,布朗博士在修理马丁的跑车时看了看零件,说:“怪不得坏了,这是日本人造的。”马丁一脸疑惑:“啊?日本做的都是最好的!”

从侮辱中崛起,“德国制造”的前世今生

既然日本属于典型的后发国家逐步取得高水平工业制造的,那么,其他后发国家也会重复这个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欧陆的后发工业国,德国也曾走过一条低质低价的山寨仿制之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所有商品都在标签上标上“Made in China”或者“Made in Germany”。实际上,这个标签的出台,带有极强的侮辱意味。

1871年,德国统一,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大量商品开始充斥欧洲大陆和英国,早期的德国商品广泛山寨英国货和美国货,品质低劣、偷窃设计、伪造商标,用廉价冲击市场。

1876年,美国费城举行世界商品展览会,德国机器制造技术专家若洛克斯(Franz Reuleaux)对德国商品评价“便宜而拙劣”。他的评价在世界各国报刊上醒目出现,对德国商品声誉形成巨大打击。当时,英国谢菲尔德公司生产的刀具在市场上赞誉有加。谢菲尔德的刀具都是铸钢打造,质量上乘,因而价格不菲。德国索林根城的刀具制造商假冒该品牌,同样打上“谢菲尔德”品牌出口海外,质量不佳,对英国原品牌造成冲击。此事曝光后,英国企业家发起抵制德国产品运动,要求出台法案明示德国商品产地。

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出台侮辱性的《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出口的商品必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来区别优质的英国商品和劣质的德国商品。

英国人对德国商品的抵制,引起了德国人的彻底反省。德国产品开始在质量上奋起直追。仅仅十年后,德国商品就逐渐成为低价优质的代名词。1897年,英国殖民地事务部大臣约瑟夫·张伯伦(The Rt Hon Joseph Chamberlain)对德国产品进行了考察并做出了评价报告:

服装:价格更便宜而实用;武器和子弹:价格便宜而美观;啤酒:明亮而好喝;水泥:价格更便宜,质量上乘;玻璃制品:价格更便宜,质量更好……在10余个品类的商品评价中,张伯伦均认为德国商品价格便宜,质量与英国货不相上下甚至更好。

100多年过去了,德国商品在今天已经成为品质保证的同义词。很多人都认可西门子品牌的质量与品质,德国双立人刀具的锋利与优质,谁还记得19世纪时,德国商品低质低价的窘境呢。

偷师英伦,美国的纺织业崛起之路

既然日本、德国都曾走过一条山寨仿制之路,作为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端国家——美国总该是干净的吧。其实,尽管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美,使得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很多就来自英美。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始地并不是美洲大陆而是英国。在纺织业的后起直追过程中,美国同样少不了从英国偷师的过程。

1764年,英国木匠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了多轴纺纱机,他用他女儿的名字命名,即著名的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珍妮纺纱机取代了原来一根一根纺纱的手工方式,后经过多次改进,使生产效率提高了八十倍之多。1769年,英国理发师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改进制造了水力纺纱机,1771年与人合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水力纺纱厂,为英国推开了工业制造的大门。

为了维持自身技术优势,垄断绝对工业地位,从1765年至1789年,英国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向外国出口机器,也禁止熟练技术工人向国外移民。

刚刚独立的美国还是和当时清朝没什么区别的农业国家,既缺乏工业技术,也缺乏工业人才。美国国父开国元勋之一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他在《1791年制造业报告》中提出,奖励那些给国家带来“非凡价值的进步和秘密”的人。

早在1788年汉密尔顿已经着手组织欧洲的工业间谍网络,就任财政部长后更设立鼓励出售技术秘密的奖金系统,资助在英国的偷窃机器图纸行动、招募技术人才。“考克斯基金”的运作把”偷窃行为“提升到了政府行为。美国的工业间谍甚至把汉密尔顿的报告印制了上千份,在英格兰广为散发。

大量英国技术工人向美国移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塞缪尔·斯莱特(Samuel Slater)。斯莱特是英国德比郡人,14岁起便进入斯特拉特的纺纱厂当学徒,由于聪明好学,很快便掌握了全部纺织制造的知识。七年后,21岁的斯莱特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顺利出师,成为了纺织工厂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由于斯莱特出生农民家庭,在当时阶级固化的英国,这几乎已经是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了。不甘平凡的斯莱特决心移民美国。1789年底,他化妆成一名雇佣农,乘上了从伦敦开往纽约的客船。

在美国,斯莱特与艾尔玛-布朗公司(Almy & Brown)合作,于1790年凭借记忆成功仿制出了纺纱机,建造了美国第一座水力纺纱厂。1793年,已经成为与艾尔玛、布朗合伙人的斯莱特,在老纺织厂的附近建成了又一所纺织厂,命名艾尔玛-布朗-斯莱特公司(Almy, Brown & Slater),专门用于大批制造纺织品。这就是今天的斯莱特纺织厂(the Slater Mill),现已改造成为美国纺织工业博物馆。

1835年4月21日,斯莱特告别人世,他去世时控制着美国13所大大小小的纺织厂,总财产估算接近100万美元。作为对比,1820年时最富的美国金融家斯蒂芬·吉拉德(Stephen Girard)拥有财产约750万美元。

塞缪尔·斯莱特的杰出贡献帮助美国奠定了纺织工业的基础,大大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因此被誉为“美国制造业之父”。在英国,他被称为“叛徒斯莱特”。

一样山寨,英国茶叶种植仿制之路

美国制造来源于英国,英国可是一次工业革命的肇始。那么,英国技术来源一定都源于自己了吧。也不尽然。在工业文明发端之际,英国就曾向中国偷窃了全套的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早在17世纪,茶叶在中国的出口中就超过了丝绸和陶瓷,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品。中国生产的茶叶,有五分之一出口到了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出现了贸易逆差。英国为了解决白银外流,弥补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大规模出口鸦片,这引起了著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并最终将两国拖入战争。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内鸦片种植禁令逐渐松懈,并逐渐取代了进口鸦片的地位。尽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阿萨姆邦用当地野生茶种尝试茶叶种植,但当地茶叶品质太差,根本无法与中国茶竞争。为了保证长期利润,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着手一项长期计划:把中国茶种偷过来

这项重任落在了园艺学家罗伯特·福特尼(Robert Fortune)的身上,他也因成功获得中国茶产业秘密而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商业间谍。罗伯特·福特尼从1842至1845年就在中国,他学会了简单的中文,熟悉了各种风俗习惯,熟练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他旅居中国,返回英国时带回了100多种西方人没有见过的植物。在东方寻找经济作物,并在殖民地加以种植培育,是那个时代获利的重要途径。

1848年9月,罗伯特·福特尼再次来到中国,他专门乔装打扮一番,弄了一套中式服装,剃了头,甚至装上了假辫子。他雇佣了两个中国人,作为男仆和苦力。在与当地人交流时,都尽量由男仆说话,他只是默默地记忆所了解到的东西。福特尼深入中国腹地,到达安徽、浙江和福建武夷山等重要中国茶叶产地。在第一次运送中国茶种到印度失败后,福特尼专门采用运输植株的沃德箱来运送茶株。由于福特尼出手阔绰,表现得体,中国人对他没有任何隐藏与保密。福特尼此行还搞清了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是由于多了一道发酵工序,而不是当时西方认为的两种不同茶叶植株。而且,福特尼还发现,中国茶农在绿茶生产过程中,还专门添加对人体有害的石膏粉末,以使茶叶显得更绿,来满足海外市场对绿茶颜色的偏好。

罗伯特·福特尼还专门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其中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2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一起带回印度。1851年3月16日,罗伯特·福特尼和他招聘的工人们乘坐一只满载茶种和茶树苗的船抵达加尔各答。中国的茶树种成功移栽到印度大吉岭,这就是印度大吉岭红茶的由来,当时中国茶株成活植株不少于12838棵,大吉岭红茶到今天已成为世界四大高香红茶之一。

至此,英国东印度公司掌握了中国茶产业从种植到制作的全流程秘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英国人革新生产工艺,逐步用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人工制作,使得茶叶价格更便宜,质量更稳定。更由于英国掌握全球贸易权,也掌握了茶叶定价权,在印度产的茶叶与中国茶叶的竞争中,伴随着中国的不断衰落,中国茶叶逐渐丧失优势地位,最终英国掌握了全球茶叶贸易的主导权。

2019年,印度和斯里兰卡是世界第二和第四大产茶国,分别为139万吨和30万吨。印度茶叶依然集中在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大约占50%)和西邦加省(大约占 23%),最具盛名的依然是大吉岭红茶,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中国制造如何成为优质代名词

通过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德国、美国、英国在制造业崛起过程中,都曾经发生过剽窃源头技术,山寨当时发达国家品牌和技术的过程。随着后发工业国家更加注重技术研发投入,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品质逐步抢占市场,而随着时间推移,新兴国家的企业品牌从开始的山寨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品质的代名词。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品牌不断升级的过程,企业的成功与国家的兴旺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着一国的崛起。

中国品牌同样经历过长时间的“山寨”过程,这没有任何可耻的。因为无论日本、德国、美国,甚至英国,都曾经学习他国先进工艺技术,山寨他国。当“山寨”阶段过去,为了更高的利润和效益,企业自会成为新兴的品牌力量,甚至兼并国外品牌,成为新的霸主。这当然需要中国产业界不断地努力,需要一代一代工程师与技术工人共同的奋斗。更重要的,需要每一个国人认清品牌这个概念,这不过就是人脑中的一个固有观念而已,中国企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中国品牌自信,是这个时代国家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在经历近代晦暗不堪的百年国耻后,中国品牌将重新树立中国的强大形象。

另一方面而言,近代欧美之所以横霸天下两百年,也在于西方几乎主宰了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造就了崭新的行业,崭新的全民消费品。汽车、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个人电脑、手机,以及背后的电力系统、石油化工行业、全球船运、飞机、火车乃至高铁。这些跨越时代的高技术产品,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人必须为世界做出匹敌中国地位的历史贡献,发展跨越时代的伟大技术,创造一个崭新的行业,一个全世界消费者都会购买的产品。唯有这样,中国品牌的地位才会得到全球消费者的真正认可。

直到今天,中国依然没有生产出一个完全崭新的产品,能够让全世界每一个消费者购买。在智能手机领域我们推出了双卡双待和双摄、三摄等多摄像头拍照技术,大疆无人机广泛占领了市场,无人机技术却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提出,八、九十年代国外已经有同类型商品。世界上第一台VCD机确实产自中国,1993年9月由姜万勐的万燕公司研制生产,但VCD标准由索尼、飞利浦、JVC、松下等电器生产厂商联合于1993年制定,中国公司既不掌握解码芯片技术,也不掌握影视版权。

中国每一个品牌的成功,就是每一个产业被中国企业所逐渐掌握的过程。而当一个产业的最终品牌由几个中国企业所主导后,就意味着商品所采用的全套关键零配件会逐步开始国产替代,产品自上游至中游会被中国企业逐一控制。中国手机产业崛起的背后,就是京东方、深天马、合肥长鑫、比亚迪、歌尔股份、欧菲光等大量国内供货商的发展升级。再比如德国汽车业非常成功,而德系汽车品牌背后,就是众多成功的德国供货商,博世(Bosch)、大陆(Continental)、采埃孚(ZF Friedrichshafen)、马勒(Mahle)、舍弗勒(Schaeffler)、蒂森克虏伯汽车(ThyssenKrupp Automotive)、伟博思通(Webasto)、英飞凌(Infineon) 。唯有更多的产业被中国品牌所攻克占领,才能出现更多成功的中国公司。这才是打破内卷的真正出路,也是为什么普通人有必要一定支持中国品牌。

总结

这篇文章,我介绍了目前中国品牌在家电行业、手机、笔记本电脑、汽车等领域的现状。虽然中国品牌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低质低价的后发形象,但通过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德国、美国、英国,都要么经历过一段长期“山寨”的历史,要么某个关键技术并非来源于本国,而是偷窃自当时的产业“发达”国家。

可以说,品牌形象不过是人们心中一个不断改变的长期观念,随着一代一代人在不同环境的成长,会形成对各个国家主要品牌的不同认知。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中国品牌的茁壮成长,使得每个国人都经历了一段中国品牌从落后到山寨,再到某个领域领先甚至统治的阶段。很多人并没有改变心中的固有观念,依然对中国品牌抱有成见。对国产品牌的自信,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自信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部分,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革新观念,相信这个时代。

另一方面,唯有中国品牌不断在手机、家电、汽车,乃至高铁、飞机、航天等领域不断攻城略地,抢占市场,才能带领相应产业的上游、中游企业得以突破,占领全球市场。正如德系汽车背后站着是博世、大陆、采埃孚、马勒等德系供应商一样,中国各领域企业的崛起,会真正带动一批中国自有品牌供应商的崛起,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不断加剧的内卷,让更多产业工人与工程师有更好的薪资待遇与生存条件。

更重要的,是中国能像英国、美国那样,真正引领一次产业革命,推出崭新的技术与行业,生产全球每一个消费者都会购买的全新产品,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这才能够真正匹配中国的全球大国地位。

以上,是一点浅薄的分享,谢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