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家人聊天,突然说起了小时候卖炒花生的那户邻居。
从以前走街窜巷的跑腿,盖了两层小楼做起了门店生意,让我们这些街坊很久都没再听到他那破锣嗓子的吆喝声,“落生,甜嘞咸嘞落生~”,那个尾音,拖得老长老长......
忽然间,这也让我想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记忆中一直存在的各种吆喝声慢慢都消失了。
那个年代的乡村比较古朴,缺乏现代化的气息,人们还是依照原生态的传统生活方式过活。卖东西的也是或走路,或拉平车,紧多骑个自行车,也没有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只能靠吆喝进行售卖。
特别是在农村赶集的时候,热闹的场面简直无法形容,卖菜的、卖肉的、卖衣服的、卖玩具的、卖小吃的吆喝声起此彼伏。
印象中最熟悉的两个吆喝声是磨刀匠和收破烂的。
“磨剪子哩戗菜刀——”那“刀”字喊得很长,在尾音还没有落地时,大姑娘小媳妇大妈老奶奶就拿出钝了的剪刀、菜刀围在磨剪子的担子前,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磨好后,总要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手绢裹着的小包,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碎布头,终于从里面取出了几毛钱。自己先数两遍,然后再让旁边的邻居给数一遍,核实无误后,才递给磨刀师傅,临了儿还不忘说一句:“多了给我啊!”
小时候大家都很穷,除了过年能拿到压岁钱外,平时父母是不会给一分零花钱的。那时拣点铁丝铝线牙膏壳玻璃瓶子什么的,可以从收破烂的手里换上几颗糖果,当手上之间积攒上一点破烂后,总是那么期望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收破烂儿~谁有破烂儿拿来卖~”。
除了这两种吆喝声外,“收头发,收辫子,收长头发辫子”;“收旧冰箱、旧电视、旧洗衣机”;“谁要豆腐~”等等也都是我经常听到的声音。
时过境迁,如今乡村的很多吆喝声都渐行渐远,有的已经消失在记忆深处,我只能从记忆的碎片中找寻着,找寻许久没有听到的声音,也找寻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文/小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