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似乎是每个外出务工的中国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不管走的再远,飞的再高,终归还是想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丝丝关于童年的回忆。
要说10年前,回家总能体会乡村的亲切感。那浓烈的乡土气息。山上的果树,田里还剩下的稻梗,偶尔还有人家的母牛带着小牛悠闲地吃着草。清晨的闹钟是自己的公鸡。要是天气好,邻居家收捕鱼塘后还能童心泛滥地下去捡些河蚌,挖点泥鳅打打牙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只是如今的乡下,剩下的只有一片狼藉。
说来也奇怪,如今的家乡,柏油路都修到了家门口。虽然只有一个半车道,倒是不至于像以前那样一个不小心就陷在泥坑里。还得步行到村里找人来帮忙抬车了。大老远就能看到一大片洁白的两层半“农村大别野”。肉眼可见的生活品质提升。唯独却没了那种亲切感。
我们村里鼎盛时期有70多户人家。现在房子基本都还在。新的砖房,和老的土胚房都还在。现在还能回到乡下过年的只有不到30户人家。要么到县城买了房。要么全家都去了其他城市。整个村子连过年都显得那么冷清。
每次过年回家,最怕的不是路上堵,而是老家门前的那段路。虽然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但是老房子是没有人会拆的,不为别的。前面已经拆迁了的几个村庄的经验来看。以前的老瓦房赔偿款甚至比新盖的钢筋水泥结构房赔偿还要高。这谁乐意拆。所以哪家盖个房子都得跟邻里邻居闹点矛盾。这家你占了我的地,那家你的飞檐出来太多了雨水都漏我家房子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进村以后的路,没个三五年驾龄根本把握不住。最窄的地方甚至要把倒镜收起来才能过去。不敢想象什么时候万一村子有点事情,救援车辆怎么办。
老房子早些年还烧柴火的时候,到时能做仓库用,放点柴火什么的,现在家家改用液化气后,老房子基本也就没了用处。不少人的老房子年久失修都成了危房。无奈主人家只能买来杉树住柱子撑起来,只要房子不倒,征到这里就是钱,倒了的话就只能算个宅基地。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的规矩。每次经过这些老房子的时候都得战战兢兢的。有了孩子后就更可怕了。总担心孩子会跟我小时候那个猴样,喜欢往房子里面跑。听老爸说,好几个人家的老房子都出现过蛇进宅的事情。而且都是“过山峰”。好在这些老房子从外面看就透着那么点阴森。孩子也不乐意靠近。倒是省了不少心。
20几户人家的小村庄,里面没有任何一点娱乐设施。设置连个小卖部都没有。好在90年代就通了电,前些年还通了网。家里父母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回到老家,基本也就是带着孩子宅着刷手机,看电视。算是浮生偷闲吧。
我家的新房盖在原来的院子上。老房子就在新房的后面。为什么没有拆了老房子再盖,前面已经说过了。没了院子,母亲也就没有再养鸡,怕脏。家里唯一的宠物是前年带回来的那只柯基。因为盖得早,还没有规定,所以我家盖了三层半。一楼做厨房和餐厅。父母和我们的房间都在二楼,甚至最初还归还好了书房和两个孩子的房间,现在基本做仓库用。偌大个房子,即使我们回来,还是能感受得到那种冷清。
老家到现在都没有通自来水和天然气。天然气我们应该是没指望了,自来水这两年一直都有说通,听父亲说村里钱都交了,最迟后年就能通上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打井。在井里搁个抽水泵,屋顶放个蓄水桶。早些年一直深受水压的困扰。家里的洗衣机洗了一半就不动了。一直以为是坏了,打了客服电话,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厂家技术员过来才知道,水压太低,进水太慢,洗衣机就罢工了。只要重新开门再关上就好了。家里的花洒也是,就不能安安心心地洗个澡。只能是把热水放桶里再洗。去年加了个增压泵,才算解决。
前两年不是出台了关于闲置耕地的处理办法嘛?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政府免费给安排了挖机。把家家户户的荒地都重新整理好了。最初是准备搞个油菜花田的。想着又能拍照,还能增加点收入。起初家家户户都去领种子,播种,除草,收割什么的。最最主要的是还有补贴。那会油菜花开了以后父亲还特地拍了好多照片过来。孩子一直闹腾着要回家看油菜花。因为太远。只好就近找了个景点带孩子看了下。这两年也还在种。只是大家的热情都没有了。每家每户就那么一亩三分地。指着那点收成还不如种点葱蒜划算。毕竟能吃。但是种其他的没补贴。所有人都是领了种子,拿了补贴。撒了种子就不管了。毕竟谁也不指着那点收成……油菜花也就越长越稀拉。自然也就没人来这边拍油菜花了。
早年刚出社会的时候,总是觉得城里太过喧闹,好好努力,拼搏几十年就带着媳妇回家养老。这些却是变着法子的想把父母接到这边来养老。只是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唯独我再也没了回乡下养老的想法。总不能等我七老八十了,感冒发烧还得自己开着二蹦子到县城的医院来拿药吧。再说了,那越来越阴森的老房子。我也确实有点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