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上幼儿园的孩子添置儿童书柜和黑板架,34岁的刘文新跟父母起了争执。父母坚持“自家小孩为啥要用人家的二手货”,但刘文新认为这些消耗品没必要买全新的。最终,他花了商场1/3的价格,从邻居家搬回了一组装备。
1.5万的名牌包,8000元带走;1000元的化妆品,未拆封价格650元;宜家的边几免费送,同城上门自取即可……打开二手电商交易平台,这样的二手商品信息比比皆是。走在上海街头,一家家二手商品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既销商品也估价回收,成了不少年轻人打卡消费的新去处。
“买家”与“卖家”身份的重叠,背后是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在年轻人群体的复苏。近期国内外多个机构出炉的报告,也显示二手市场的蓬勃兴起。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联手咨询机构和二手交易平台发布的《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称,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15年约3000亿元提升至2020年破万亿的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接近3万亿元。“闲置交易已经从相对小众的省钱行为发展成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80后和90后这样的消费主力人群的喜爱。”
二手交易这一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沉寂的消费方式,为何又随着经济发展再次复苏?
为了省钱,又不仅是省钱
“搬家整理出一张实木桌子,三套宜家置物架,目测9成新,无磕碰划痕,有意者私。”在上海一家化妆品公司工作的杨斐在朋友圈里看到前同事一条转让信息和图片,随即花150元买回了原价近600元的置物架。“老同事跳槽要搬家去张江,有些东西新房子没地方放。这套置物架只用了半年,丢了可惜;我正好要在车库里装搁架放工具,没必要买全新的。”在杨斐看来,这样的交易是两全其美。
杨斐已经逐渐习惯买东西之前先上二手交易平台看看,“有时能以半价以下的价格买到9成新的东西,有时能以7折的价格买到全新的二手物品。”去年秋冬他想买一套某品牌的床上用品四件套,专柜价格逾3000元,即使“双12”打折价格仍在2500元左右。“后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有人转让全新未拆包装的,卖家说是公司发的福利,尺寸自家用不上,只要700元。”如今这套床上用品已经铺在杨斐家的床上。
某二手交易平台统计了去年618期间的销售数据,因为恰逢毕业季,学生群体中转售最多的商品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其中笔记本电脑发布占比超60%。随着毕业生步入社会,洗衣机、小型冰箱、灯具和电脑桌等搜索热度持续走高,这些家电受欢迎价格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
消费二手商品“省钱”的方式并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今年29岁的郭鹏3年前从北京离职搬到上海,原先北京的家具、电器等几乎全部送人或通过二手平台处理。在上海,他从互联网企业离职后创业,搬了两次家,同样如此处理:“当代人在‘住’方面的开支是最大的,付了高额房价的空间为什么要浪费来堆那些基本用不上的东西?”对郭鹏来说,“断舍离”逐渐成为不少同龄人的生活方式,相比父母辈习惯囤积闲置物品并坚信“总有一天用得上”,他们更愿意通过二手平台流转,“大不了有需求的时候再买,反正物流也快。”
二手交易市场走热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家住浦东新区罗山路上一小区的24岁市民杜楚然,从大学开始喜欢搜罗香水,但动辄数百元一瓶的价格让她望而却步。不过在二手平台上,有人将香水买来后分装成小瓶,以毫升计价,她可以用十几元的价格买来尝试再决定是否整瓶购买:“这样能以最小的成本‘试错排雷’,找到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
在知乎上一个“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二手交易”的问题下,几乎所有回答的首要原因都是“因为真的很便宜”。但记者走访时发现,低廉的价格并不是年轻人热衷二手交易的唯一原因。
从事金融行业的刘文新住在浦东新区康桥地区一别墅小区,家境优渥。他坦言,衡量商品价值时更看重“有没有必要”。“比如一米多高的儿童书柜,孩子用到三年级左右就差不多了,相比买新的不如淘个质地、成色不错的二手商品;如果未来成色保持得不错,我也会送给有需要的人进入第三次循环利用。”在他看来,“物尽其用”“循环利用”对家庭和社会都是“减负”,“不影响消费感受,为何不选择对自己和社会更好的方式?”
体会旧物中的文化意味
走进定位年轻客群的TX淮海商场4楼,成排的服装、堆积摆放的箱包和成盘摆放的项链手链,在昏黄灯光和斑驳木柜的衬托下,犹如一个商场中的集市,弥漫着怀旧的氛围,不少年轻人在这里拍照。仔细一看,这些商品全是来自国际知名品牌的二手商品,绝大多数在品牌专卖店已经绝迹。这样的中古奢侈品店,正成为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的“心头好”。
从南浦大桥的滨江区域到巨鹿路的梧桐树下,二手奢侈品店不断开张。在小红书上搜索相关关键词,能找到大量“逛店攻略”“探店笔记”。
走进陆家浜路上一家中古奢侈品店,一些品牌专卖店仍在销售的款式,二手价格依据品相维持在原价的7-8折左右,部分款式甚至可以5折买下。前来购物的市民刘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对于日常使用的包袋,品相良好的二手商品比专柜新品划算得多。”
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柜台里陈列的各类非贵金属饰品,价格普遍在1-2万元,比如今专柜正在销售的全新同类商品还贵。“不少消费者选择二手商品,是为了找到那些不再生产的限量款,这些款式的二手商品价格会比原价更高。”一些中古奢侈品店的经营者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复古”风潮流行,这些二手商品价格水涨船高,以某品牌非贵金属胸针为例,三年前的价格约3000元,现在已经突破1.5万元。“除了名人‘带货’,追求独特性和个性也是消费者转战二手市场的重要原因。”在海外经营二手家具和艺术品的高女士去年“试水”上海市场:“有些消费者还会追问二手商品的来历,因为‘想知道和自己喜欢同一件物品的前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购买一两件中古家具在年轻人中很常见
来自QuestMobile的《2021新锐品牌人群洞察报告》显示,24岁以下的Z世代人群更关注“潮流消费”和“二手交易”,从移动购物类App活跃渗透率来看,二手消费已成为Z世代的一大标签。而麦肯锡咨询公司在针对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做了奢侈品消费研究之后提出: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年轻消费者相比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二手旧物。
不仅仅是服饰等二手奢侈品,在家中摆上几件旧家具、老物件,也被不少年轻人认为“有品位”。刘文新家最新的沙发旁,摆了两张生产于1970年的椅子,“比我自己年龄还大”;书房里一盏二手旧灯,市面上遍寻不着适配的灯珠,最后还是请人从专业修复二手家居用品的店找来的。杜楚然在家吃早餐、喝水,用的都是北欧的中古杯子。
这些二手商品往往具备其诞生年代的审美特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类二手商品的经营场所,往往脱离传统的“店铺”,成为融商业消费、咖啡厅和艺术展览于一体的新型业态。去年,北京的中古家具店“回到二十世纪”在上海开出首店,专门隔出设计画廊区域,展出艺术家作品,创始人曹峰曾表示希望传递“博物馆的概念”来装饰家庭。目前正在徐汇区尚海湾下沉式广场举行的一场设计展,由一家设计机构举办,带来了逾130位设计师和艺术家过去的产品。“一线城市的居民对二手家居用品的接受度很高。”一些经营者告诉记者,“上海的年轻人无论美学素养还是国际视野都很不错,从格拉斯哥学派到孟菲斯风格,他们愿意购买和使用这些二手物品,把自己的生活与历史与世界联结。”
线上火热,线下多元
当隆昌路上的杨浦花鸟古玩市场被冠以“上海市中心最后一个跳蚤市场”之名冲上热搜,不少网友感叹二手市场随着城市更新渐行渐远时,杨斐已经习惯在二手交易平台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
“方便搜索,便于比价,从购物的角度,网上二手交易比线下二手市场方便多了。”杨斐的感受也是许多二手交易平台用户的共同感觉。据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的“双11”数据,从11月10日晚20时至11月11日24时,该平台仅手机等3C产品的B2C业务就支付成交逾17.1万单,与此同时C2B手机回收业务则提交订单逾5.7万单。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家与卖家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可以从中一窥消费升级的轨迹。”以文玩收藏品为主打的东家APP上,85后人群占比超过30%,90后、00后消费者增长速度较快。这些年轻人一开始消费的多为千元级的“入门”藏品,随着时间推移往往会售出原先藏品,再买进价值更高的物件,买卖消费“螺旋式上升”。
不仅如此,活跃在各小区、企业内部的“二手闲置群”也是二手商品交易的重要战场。刘文新所在的小区微信群里时常有人发布二手闲置物品信息,从数码产品、育儿用品到家居用品不一而足,还有业主发布个人需求和心理价位“求购”。杨斐原来住在浦东联洋地区,各社区的闲置交换群一度多达5个,搬家后新小区的邻居也发来了社区闲置交易群的二维码。“这些二手交易平台有了明显的社交特点。”通过二手交易,刘文新跟小区里其他几家“二宝家庭”走得更近。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网友可以根据自己对二手交易的兴趣进入若干圈子,“古着”“汉服”“手办”等“圈子”云集更多人在线交流。
二手书店“多抓鱼”受年轻人欢迎
线上二手商品交易火热的同时,线下的二手店也以新的姿态出现,特色、小众成为这些线下店的显著特点。在福州路上一家商场内,各类动漫手办店铺栉比鳞次,二楼拐角处一家商铺,专门搜集二手“怪兽”玩具;三楼另一家商铺,回收不同年代的奥特曼人偶,清理打包后再次出售。富民路上一家中古奢侈品店,一整面墙安放着某品牌历年来的限量款,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打卡”。
主打二手书交易的多抓鱼循环商店,如今已经在安福路上扎根。走进商店一楼,以二手服装搭配干枯的植物改造而成的装置艺术展正在进行,旁边的冬日服饰强调“买少买精”,楼上的二手书又有增补。此外,这里还曾举行跳蚤市场,主打唱片、生活用品、玩具等与品质生活相关的物品——以二手书为基础,配合展览和消费的新型空间模式正在探索“二手市场”另一种可能。
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过,记者走访的所有热衷二手交易的年轻人,竟无一例外都表示曾有过不愉快的交易经历。
二手商品的“新旧”之争首当其冲。郭鹏曾经在二手交易平台买进过一台破壁机,对方描述称“使用不到10次”“95成新”。然而货物到手时他发现不锈钢刀片处有变形,电线接头处也有损坏。然而卖家坚称“已如实描述”,并称“照片上就能看到这些问题”,对此郭鹏十分不满:“没经过提醒,谁会把照片放大了看刀片有没有变形?”
记者走访发现,二手交易平台上对商品的新旧程度几乎全靠卖家自行认定,缺乏标准依据。
随着二手市场的火热,各类假冒商品也已在二手交易平台时隐时现。杜楚然曾经花600元购买了一瓶专卖店要1350元的香水,到手后发现无论味道还是包装都有问题,点破问题后卖家立即答应退货,但“不能留下评价”。随后她又花600元从另一个卖家处买进一瓶,对方承诺“可验货”,所谓的“验货”其实就是卖家按她的需求提供各个角度的照片,她再寻找网上“付费鉴定”服务。“当时照片发给第三方的网络鉴定,得出的结论是真。”然而杜楚然拿到货物后才发现虽然包装看起来没问题,但味道明显是假的,后经业内人士介绍才知道是有人回收真瓶子灌进假冒香水。
记者搜索发现,二手平台的“验货”服务不少,然而在专业人士看来,这种只凭几张照片即可得出结论的方式,未必能真正判定商品真伪。
“如今也有人会拿着网上买的中古品,让我们看看真假。”一些二手奢侈品店经营者向记者透露,近年来部分款式的二手奢侈品价格高涨,这些停产多年的商品出现了新的仿制品。“如今许多二手商品交易是通过网络完成的,且二手商品价格没有参考标准,也不可能拿到专柜对比,‘做旧’的假货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很难辨别真伪。”
相比一手消费一般发生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二手交易的关系往往是“个人对个人”,不少出售二手闲置物品的卖家也会遇上“奇葩买家”。郭鹏曾以450元的价格转让过一套全新的羽绒被,买家签收后以各种理由要求降价至200元,折腾了将近一个月。“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消费者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不少,这种行为被称为‘到手刀’。”此后,郭鹏每次发货都会全程录制视频为自己存证。
据悉,针对二手交易存在的这些问题,各平台也在着力改善。如某二手交易平台推出了“验货”服务,卖家可以在买家付款后将商品寄至第三方鉴定机构,确认为真后出具证明一并寄送给买家。一些业内人士也建议,可以效仿日本等二手交易较发达的国家经验,对商品新旧程度分类给出具体标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简工博 题图来源:摄影:董天晔
来源:作者:简工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