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吸尘器>

吸尘器排风口在哪(吸尘器的排气孔在哪)

吸尘器排风口在哪(吸尘器的排气孔在哪)

更新时间:2021-12-05 09:04:30

1000 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8790 万元,很难想象一家卖吹风机、吸尘器等家电的厂商每周要投入这么多费用在研发技术上……当戴森的一位总监说出这组数字时,我真的很好奇,这八千多万都花哪了?

直到这次体验了戴森V11 Absolute 无绳吸尘器,我大概理解了这种为了达到产品应有的样子而几乎不计成本的研发精神。

打开包装,把里面的部件全部摆出来,会看到这样一桌子险些摆不下的「盛况」:

戴森V11和它的前辈们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在尾部添加的液晶显示屏,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实时更新机身的性能状态,包括正在使用的吸力模式、电量的剩余时间、滤网是否要保养、管道是否有堵塞。

​有屏幕的优势在搭配“高扭矩地毯吸头”时更加明显。吸头能感知刷条遇到的阻力大小,从而判断在清洁的地板是什么材质,然后自动调节吸力档位。

在吸地毯时阻力较大,这时候启用高强度模式,耗电加大。反之硬质光滑的地板阻力小,系统自动切换到档位较小的模式,从而省电。配合LCD屏幕,就能看到在不同材质的地板上剩余电量的变化。

这整套操作需要归功于戴森的 DLS 动态负载传感系统。

DLS动态负载传感系统由位于高扭矩地毯吸头,马达和电池位置的,三个互联的微处理器组成。位于吸头的微传感器通过感知刷条阻力,调节马达转速,再根据处理后的数据“通知”电池供能。

此外,V11监测系统中的学习算法,会在每次使用后,根据使用情况,对机器剩余运行时间进行重新计算。从而优化下一次运行时屏幕显示的剩余时间,到更加接近实际使用情况。

当然,吸尘器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吸力。戴森的自研马达除了是“拔掉”电线的最大功臣外,同时也是强劲吸力的“供应商”。V11数码马达每分钟转速可达125000转,吸力比上一代提高了40%。

当然,知道它能吸力强,和亲眼见到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和幺哥找来了一块踩脚垫:

差不多是吸前陈佩斯,吸后李·佩斯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吸尘器工作原理的限制,过滤效果和吸力几乎天然存在矛盾。滤网(或尘袋)的孔径越小,过滤的效果越好,但是吸力会大大降低。反之,吸力越强动,过滤效果则会减弱。

过滤效果不好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吸进来的有害颗粒,细菌等又“逃”回空气中了。

而戴森的做法是利用同心气旋产生的离心力分离尘垢和空气,将尘垢甩到尘杯中,再通过过滤系统过滤掉小至0.3微米的微尘,排除洁净的空气,(送于同心气旋的工作原理, 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果壳的这篇文章。)

“小至0.3微米的微尘“,大概是什么多小?

比如像细菌这样小的生物,要拿特别的单位作标准来量它,这个单位就叫做“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普通的杆状细菌, 平均长2微米, 宽约0.5微米。普通的球状细菌直径是0.8微米。这些细菌要在显微镜下放大约1000倍后,才能看清楚。

或者拿我们更为常见的物质对比,海滩沙粒的直径是90微米,人类的头发的直径是50~70微米,一般灰尘的直径是10微米,而首都人民最常见的PM2.5直径为2.5微米。也就是说,V11可吸入的颗粒物大小比PM2.5还要小。

虽然戴森硬件非常硬核,但在使用过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它诸多的看起来不起眼,却让使用过程得心应手的小设计。

首先是出风口,传统的尘袋式吸尘器的出风口一般的在尘袋车上。空气在吸头出进入,通过尘袋过滤灰尘和垃圾,再把空气排出。这样的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人在前面吸,车在后面吹”的情况:

而V11的出风口在手持位置,也就是距离地面一米以上。出风口环绕滤网排列,均匀的出风,使用时几乎感受不到,也不会扬尘。

再来是可拆卸水洗的滤芯和吸头,轻轻一旋拆卸,水洗后晾干即可重复使用,避免了后期重复购买耗材:

一推除尘,手不沾灰,洁癖人员友好:

七款刷头,想吸哪里吸哪里:

比如肥宅的键盘:

比如放假被熊孩子们造过的沙发缝:

便携吸头夹,把需要替换的吸头“随身带走”:

另外最最重要的是,整个V11机身的连接都是卡扣设计。这代表走两步吸头就和尘袋车分家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啊!用过尘袋式吸尘器的人一定明白我这把辛酸泪:

我和幺哥鼓捣了一下午,我问他:“体验完这台机器之后的你对它的评价是什么?“

他:“我觉得是轻便。不论是无绳设计和机身重量都让使用更方便了。甚至还可以举起来当枪使……”

抛开幺哥的中二病,我倒觉得V11“平平无奇”,它只是做到了吸尘器应有的样子。这让我想起来了前两天在B站看的一个视频,up主“何同学”分析为什么本不被看好的AirPods却获得了成功。里面列举了一些AirPods的设计细节,这些细节允许用户“本能”的使用它,之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优势,是因为它做到了一副无线耳机应有样子。

在我看来,戴森V11就是这样一款不需要去适应的产品,因为它本身就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