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胡颖君 章宇璠
改革开放后,怀着教师梦的张国平如愿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但在那个知识分子亟需重新证明自身价值的年代,为生计所迫的张国平不得已放弃了学校教导主任的职位,选择从零开始,随着当时的“下海”大潮往一个全新的方向走去,并在日后的数年时间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校办企业管理人才。
千禧年初,国企改制浪潮下,张国平再次抓住机遇,拥有了自己的民营企业。在制造行业打拼多年,张国平的企业日益成熟壮大,他却毅然决定再度将自己“归零”。
这一次,他选择回归初心,重返他最热爱的教育事业。庆幸的是,第三次创业,他终于实现了兴趣和事业的完美融合。
2010年,张国平成立新虹艺教育集团,专注少儿美术培训。“让所有孩子都得到艺术的滋养”,是他和团队的使命。“以儿童创意美术教育为抓手,以培养儿童创造力为核心,引导儿童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打造儿童成长生态系统”是新虹艺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使命和理念指导下,短短几年时间,新虹艺教育集团陆续开设了近三十家直营的美术培训机构,成了苏州当地家喻户晓的少儿艺术培训品牌。
企业家精神的理解正是来源于他自己创业多年的亲身体会。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张国平的每一段创业都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正所谓,个人的成功,时代机遇和个人努力缺一不可。对此,他自我总结认为,选对赛道对创业而言至关重要,此外,还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当然,创业者本身的某种性格特质必然在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不难发现,在张国平身上,可以看到教师和企业家的双重特性,介乎于理性和感性之间,既有缜密的企业管理思维,也有心怀天下的情怀与抱负;既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又有对细节的洞察与把控;既有推倒重来的勇气和魄力,又有坚守初心的执拗与韧性。
01 从小学教师到民营企业家
谈起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张国平认为某种程度上出于生活的压力。
1985年,从师范毕业的张国平进入苏州一所公立学校担任小学教师。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社会的分配制度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国平每月工资却只有微薄的48元,年终奖和其他福利待遇也很少。“再加上后来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生活压力更大。”张国平坦言。
彼时,为补充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待遇,全国各地教育局纷纷鼓励学校开办校办公司,即由学校创办或控股的以盈利性为目的的企业。秉持着“想让家里人未来生活更好”的想法,已经在学校工作十年、担任教导主任张国平主动请缨,前往校办公司工作。
从教书育人到校办公司上班,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职工,一切从零开始,心理的巨大落差让他一度陷入焦虑。然而,最艰苦的还是职住分离造成的通勤困难。校办公司在城南,而张国平家住城北,每天上下班几乎要横穿整个苏州市。90年代初期,城市公共交通还不发达,买不起小汽车的张国平便斥“巨资”买了一辆“重庆80牌”摩托车。他至今都记得:“买车钱还是找丈母娘借的。”冬天骑摩托车,湿冷的寒风灌满全身,下车时脚都是麻的。那种寒意他多年难忘。但他认定,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有了清晰且坚定的目标,精神上的失落和身体上的苦都不算什么了。
校办企业初创阶段,张国平直言,完全是“什么挣钱就干什么”,没有规划,怎么发展都得靠自己寻找机会。在茫然中,张国平极力寻找着那根“救命稻草”。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国平接触到了一位做厨房设备的朋友。而恰巧自己所在的校办公司也有厨房设备相关的部门,虽然只有几张桌子、几个螺丝刀和一些从浙江买来的配件,但是也可以做简单的组装工作。于是,他撸起袖管,带着工人一口气组装了几十台家用电暖锅,前往商场推销售卖。彼时正是冬季,电暖锅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销量十分火爆。然而,由于质量把控不过关,第二个星期开始,投诉电话便纷至沓来。产品销售遇阻,境况跌入冰点,企业一度濒临倒闭。
不过,陷入迷茫中的张国平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翻身的机会。在生产电暖锅的过程中,张国平了解到,苏州很多宾馆、饭店和食堂都开始使用类似于蒸饭车、消毒柜、油烟机等大型不锈钢设备。除了国外品牌外,在浙江也有不少国内品牌正在生产。张国平便前往浙江考察,并顺利找到一家工厂进行合作。
那时,原先设备简陋的学校食堂出于提高卫生和环保标准的需求纷纷开始寻找替代设备,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叠加校办公司与学校之间联系紧密的优势,在领导的支持之下,张国平跑遍苏州各个学校去推销产品,终于做出了一番业绩,并在当年被评选公司十大青年企业家之一。
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包括韩国著名的三星集团。当时,三星集团派去苏州的管理人员多为韩国人,并不熟悉中国市场。机缘巧合之下,张国平得以和韩国人合作,为他们生产定制的不锈钢设备,合作的第一笔便是高达一百多万的大订单,这也是张国平创业以来赚到的第一桶金。
1998年开始,国企改制如火如荼。2000年,校办公司吴中集团面临转制,而张国平的吴中厨房设备公司作为子公司也不例外。幸而当时张国平及时把握住了市场机遇,恰逢国家各项利好政策落地,提供了必要的贷款以及土地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张国平得以从集体企业“打工人”转变为民营公司企业主。
转制成民营企业后,在房地产发展的带动下,不锈钢制品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乘着市场的东风,张国平的设备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当时在苏州的马路上看到不锈钢制品运输车,十有八九都是自己工厂生产的,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感觉很自豪。”张国平说。
02 回归初心,重返教育事业
通过不懈地打怪升级,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张国平顺利解决了“生存”的问题,然而扪心自问,他却并不喜欢现在从事的行业。 于是,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从他心底油然而生: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反复思索后,张国平选择了回归初心,回到他最擅长且最渴望投身其中的教育事业。彼时已经是2008年,民办教育行业已经涌现了新东方这样的龙头企业,但学前教育仍是一片蓝海,于是他下定决心转型学前教育,开办幼儿园。
恰巧,当时吴中集团正准备卖掉旗下一家持续亏损的幼儿园,张国平前去调研后发现,这家幼儿园的园长带领的是一支真正“做教育”的队伍,团队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专业性非常强。被深深打动的张国平最终花费480万元买下了这所幼儿园。
得益于早年的创业经历,张国平采取了管理企业的思维模式经营幼儿园。他认为,要想扭亏为盈,必须把幼儿园做成连锁企业。由此,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标准化,即将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运营等各项流程实现标准化并快速落地。
在实业中打拼多年的张国平深知理论指导的重要性,为解决标准化问题,让一切问题有据可循,他拉上园长一起,耗时近半年,编写出了一本厚厚的幼儿园运营管理手册,详细说明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等。这本精心编写的手册成为幼儿园迈向标准化的助推器,六七年的时间里,张国平不仅让这家濒临倒闭的幼儿园迅速扭亏,其管理模式也被完美复制,幼儿园从最初的一家扩张至十四家,堪称业内奇迹。
张国平的学前教育创业之路初战告捷。与此同时,他和团队又一次嗅到了商机:他们发现,以美术为代表的艺术类培训是一个刚需赛道,于是开始组建专门的团队,根据少儿兴趣特点和发展需求,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了不同级别,专业、系统、完整的立体美术教育课程。
“当时国内素质教育里的艺术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很多公立学校连专职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都没有。“张国平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孩子,甚至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机会去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站在企业的层面来看,这无疑是给他出了一个重大命题——怎样去创造社会价值,怎样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艺术教育。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张国平和团队开始尝试儿童美术培训,并创办了如今的新虹艺教育。对张国平而言,这是一场更为艰难的考验:虽然和幼儿园同属教育领域,但儿童美术培训几乎是完全市场化的,要面对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不小心就会被市场淘汰。
正因如此,公司创立之初,张国平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在团队运营管理、课程体系完全成熟之前并不急于扩张。前四年时间,他们只开了四家美术培训机构。张国平表示,这一阶段,团队主要做了这几件事:一是课程体系的研究、二是单项模型的探索、三是团队建设、四是标准化建设。
张国平始终认为,教育不能太功利主义,唯有把根基打牢固,教育产业才能发展更长久。在漫长的细节打磨过程中,一批优秀的老师也脱颖而出。他认为,做艺术教育的老师不仅需要有艺术专业的素养,更要理解孩子的天性并做出积极的引导,最好是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复合背景,这样的老师才能更受孩子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
有了前期足够的积淀以后,张国平的少儿美术培训基地才开始真正“开疆拓土”:从苏州到周边地区,短短几年时间里,新虹艺教育集团陆续开设了近三十家直营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苏州当地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张国平认为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把自己做好、做踏实。对于机构的老师,教学质量一直是他最看重的一点。他认为,艺术教育就像春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出孩子审美的眼光和创造力,而这些能力将会影响孩子终生。他一直记得自己创造价值的初衷。
“让所有孩子都得到艺术的滋养”,是他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和团队的使命。
03 企业家特质:有闯劲、有韧性、有情怀
一路走下来,张国平并不认为创业是件简单的事。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张国平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习,二是兴趣。
学习可以帮助吸收更多信息,关注更多行业。因为“选对行业”对于创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选对了行业,也就是选对了赛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兴趣往往来源于个人的教育储备或能力储备。当兴趣与能力相吻合,对于取得成功便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在思考选取哪个行业的时候,张国平也会从个人的能力和性格的角度去考虑。比如他的兴趣是教育,而恰巧师范出身的他,在公立学校从教近十年,在教书育人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能力储备,于是他便有足够的热忱投身于教育行业。
漫漫创业长路上,张国平也有熬不下去的时候,但他觉得重要的是要找到方向。从开工厂转向教育行业,他便是在找到方向后迅速抛弃了不喜欢做的事,进入到热爱的职业中。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张国平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有市场的变化,也包括国家政策的调整。当教育市场存在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问题时,监管便会及时出手干预。比如近期出台的“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变动下,教育产业会重新洗牌。张国平认为,作为教育机构,要同时做好服务和产品,做到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教育规律。
对于教育产业化,张国平认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待教育产业,便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培训机构会违背教学规律,对孩子进行过于提前的教学。比如给幼儿园的孩子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厌学。
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进行,在这个基础上做产业化,便可以创造价值。中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短缺现象较为明显,教育产业化可以提供优质资源,帮助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从做老师到做教育产业,这一身份转换过程中张国平做到了游刃有余。提及两个角色的区别,他表示,做教师比较单纯,把教书育人这件事做好就可以。而如果做一个教育企业,思考的问题会更多。“你得要考虑产品,考虑服务,考虑企业的发展,考虑员工的发展,这些都变成了你的责任,做老师我只要对孩子负责,这个责任相对单一,而做教育企业的话,需要承担的责任就会非常宽泛。”
谈及企业家精神,张国平直言,很多优秀的人有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是无法复制的,比如环境、条件、个人禀赋等,但成功的企业家们仍存在一些共性。在他心目中,企业家至少拥有这些特质:有闯劲、有韧性、有情怀。
首先是有闯劲。张国平表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每天都会面临新的变化,或者有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企业家一定要有“逢山开路、逢水铺桥”的闯劲,遇到问题立刻解决,没有退路。
其次是韧性,即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张国平说,最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疫情期间无法上课,没有收入但又需要承担大笔的运营成本,更糟糕的是不知道这种情况将何时结束。回想起当时担心多年努力毁于一旦的恐惧,他仍心有余悸。“遇到极端的困难的时候,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张国平说。
最后是情怀。企业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以助力社会发展为己任。这种情怀可以支持创业者的长期发展。张国平表示,每当他想到自己“要让艺术滋养天下孩子的心田”的使命,便感觉干劲十足。“有了这份热情,再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