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晓言】孟加拉国吉大港,号称世界最大商船“坟墓”之一。这里是众多大型商船和油轮的生命终点,到了报废期限的船只在这里被拆解,从庞然大物变成一块块钢板和一个个螺丝。拆船工人是当地非常特殊的一群人。
正在拆船的工人。
让鸡先进去
面临报废的商船并不安全,油轮的舱体中可能有爆燃气体,运输过有毒有害物质的舱中可能有各种残留,化学物质可能已经腐蚀了舱壁上的油漆……而拆船工人进入这样的环境中作业时几乎没有安全保障设备,许多操作都是徒手进行。有经验的工人在进入密闭的舱体前会拿一只活鸡检测,用绳子拴着鸡腿把鸡放进去走一圈,鸡死不了人就进去干活。拆船公司给工人们的劳保用品基本就是安全帽和手套。用电焊设备切割钢板的工人一般连电焊面罩、防毒口罩以及绝缘鞋等必备护具都没用,就戴个普通墨镜,连普通口罩也不用就开始工作了。很多工人是赤脚工作的,这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老板不给发鞋,为了省钱大家就不穿鞋;二是待拆解的商船都是搁浅在浅滩上的,工人们上下班都必须经过泥泞的滩涂地带;而且工作时从船上一趟趟往下运送拆下的物品也要经过滩涂,穿着鞋就拔不动脚,所以工人们干脆就不穿鞋了。
各个拆船公司之间存在竞争,因为船内结构复杂,工人们经常需要爬上爬下以及高空作业,为提高劳动效率也为了节约成本,安全就被老板和工头们有意无意抛到了脑后。即便十几米、几十米的超高空作业,工人们一般也不使用安全绳,而是像猿猴一样攀上爬下。在吉大港工作的数万名拆船工人,每年都会有数十人因为安全事故死亡,伤残者就不可计数了。拆船工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健康更是无从谈起。船体使用的油漆中含有大量的铅、汞、砷等,舱体绝缘材料中有石棉,这些有害物质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许多工人患有石棉肺以及汞中毒和肾病等职业病,不少人在四五十岁就英年早逝。
学徒工月收入100元人民币
工人们这样透支生命和健康挣到的薪水却并不高。拆船工人们的收入根据工种和级别的不同,每月从1.6万塔卡到3.2万多塔卡不等,约合人民币1200元到2400元不等。其中学徒工的月收入更是只有区区1300多塔卡,也就人民币100元而已。不少学徒工都是未成年人,但他们自己以及老板和工头都不会承认。如果你询问的话,满脸稚气的孩童也会说自己已经16岁了;但另一边,就有20出头的小伙子满脸自豪地跟你说自己已经在这里干了10年了……
工人们大多来自孟加拉国北部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土地无法供养那么多人口,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打工。在人均月收入只有约合人民币900元的孟加拉国,拆船工这种工作不需要学历文凭,只要肯出力、肯吃苦就行,算是不错的脱贫途径了。
始于一次偶然事件
从国家层面来说,经济的发展周期和国际分工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拆船业产生的废旧钢铁是孟加拉国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占到了该国钢铁厂粗钢原料的50%。拆船业带动的就业可不仅仅是这几万名拆船工人。从商船上拆下的各种东西都有用途,大的部件比如发动机会进行拍卖;钢板会进入钢铁厂。船上厨房的各种洗碗池、微波炉,船员宿舍的架子床等所有大小物品,在拆船厂附近都能找到相应的二手市场,那些小商铺绵延好几公里。废旧的商船就好似大象的尸体,工人们就好似蚂蚁,几十天下来,整个“尸体”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了,所有的物质变成养分进入当地经济再循环。
孟加拉国的拆船行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次偶然事件。1960年,有一艘希腊商船在吉大港搁浅了,后来孟加拉国政府在1965年买下这艘废船并进行了拆解,从此拉开了该国拆船业的序幕。
到如今全球每年有近千艘商船报废,其中三成船只的归宿在孟加拉国。近些年,不断有国际媒体关注到孟加拉国拆船工人们的悲惨境况。不少国际海事机构和劳工组织对拆船工人的权益高度关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曾经多次做过专访,韩国的团队也曾来此拍摄过专题纪录片……但这些很难抵得过当地发展的需求以及工人们生存的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一部纪录片中,一名工人死里逃生,数吨重的高空坠物离他只有不到一米远,当时他吓得魂不附体。但在影片最后,这名工人的父亲和弟弟都离开了农村老家,加入了拆船工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