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雨”,是指冬季时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天气,因为天气特征和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非常相似,由此得名。
现如今我国多地开启冬季梅雨模式,雨雪天气持续不断,即便是在没有降水的日子里,也很少出现阳光,以至于人们调侃“太阳流浪了”,尤其是南方多地,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见到阳光,阳光似乎已成“奢侈品”。
现如今,新一轮雨雪天气又要来临,预计在16-18日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超25省份会出现雨雪天气,局部地区还会出现大到暴雪,华南、江南等地还会出现中到大雨,累计降水量20-40毫米,局部地区降水量高达50-70毫米。
冬梅雨对于南方人而言,今年冬季出现太阳的日数屈指可数,尤其是近1个月来,持续的阴雨连绵不仅让气温降低,还混合着水汽形成“湿冷”的魔法攻击,让体感温度变得更低,在这种情况下,空调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以至于很多网友表示:南方也要装地暖才能越冬。
事实上,今年冬季之所以出现罕见的“冬梅雨”,一方面是因为拉尼娜事件使得来自极地的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冷空气过境后会出现明显的降温过程,并根据降温幅度的不同分为:寒潮和冷空气。
另一方面,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也在输入我国,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西南暖湿气流增强,持续地将水汽从海洋输入我国,给雨雪天气提供原材料。
受全球变暖影响,暖湿气流相对强大,再加上冷空气又不断小股南下,两者一旦相遇就会出现雨雪天气。当两者形成拉锯战时,雨雪天气就会持续进行,以至于出现罕见的“冬梅雨”。
暖湿气流越强大,带来的水汽就越多,带来的降水量也就越大。其中24小时降雪量大于10毫米时,就属于暴雪标准。今年多地出现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毫米,因此暴雪频繁。
其实,24小时10毫米的降水量,对应的如果是降雨,只是中雨水平。只不过降水和降雪对人们的影响不同,如果是降雨,雨水能够很快被排走,24小时10毫米的降雨量对人们影响并不大。
但降雪容易堆积在地面,屋顶,蔬菜大棚等,积雪是有重量的,一些承压能力较弱的设施容易被积雪压垮,比如:蔬菜大棚被积雪压垮。
另外,10毫米的降雪量,对应的积雪深度大约是7.5厘米,会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当积雪融化后,有可能会因为低温而形成冰层,冰面光滑,也会影响交通。
因为24小时10毫米的降雪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更大,所以在天气预报出现暴雪预警时,需要人们提前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
“冬梅雨”对人们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冬季是我国的旱季,能够缓解土壤墒情,冷空气频频来访,让气温降低,也能够冻死一部分的害虫和虫卵。
但坏处是,如果出现暴雪或者特大暴雪,会冻死农作物;如果是在牧区,会遮盖住牧区的牧草,让食草动物和牲畜受灾。还会影响交通安全,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冷冬?每年冬季结束时,国家气候中心都会通报今年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评价冷冬还是暖冬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是时间,我国将每年12月1日-2月底归为冬季。
其次是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冷冬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
现如今距离冬季结束还有12天,如果气候没有太大的变化,已经可以预测今年冬季的情况,从目前来看,我国整体气温并没有比往年显著性偏低,和往年相比今年冬季平均气温并没有极端性,更可能呈“中性”,也就是既不是暖冬,也不是冷冬。
但这并不代表着今年冬季气温就是正常的,因为虽然冬季平均气温差别不大,但今年冬季整体是“先暖后冷”,在冬季时多地也出现了极端性天气,比如:春节期间西藏出现暴雪,降雪量高达50毫米,新增积雪厚度达到了60厘米。东北和内蒙古在冬季来临之前出现特大暴雪,打破历史记录,造成当地牛棚垮塌,牲畜也出现了冻死现象,给当地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要知道的是,随着全球变暖,未来极端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多,比如:极端寒潮南下,极端暴风雪,甚至极端降雨,因此只盯着“暖冬”还是“冷冬”没有多少意义,它只具有气象学的统计意义,在生活中还是要警惕极端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