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热水器>

海歌燃气热水器怎么样(海歌燃气热水器价格)

海歌燃气热水器怎么样(海歌燃气热水器价格)

更新时间:2022-03-07 00:40:06

[广西这一天]第9期:邕江疍家人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吗?

致亲爱的网友粉丝

这一天,是昨日的热血与青春

这一天,已书写历史

这一天,正孕育未来

温暖与震憾

平凡或伟大

在回望里,我们分享

在期许中,我们铭记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广西这一天》,让我们跟随穿越甲子的记忆支点,触摸时代脉搏,感知未来路向。今日推出第9篇,欢迎大家关注、分享、转发。

☆☆☆☆☆☆☆☆☆☆

5月13日,在南宁市邕江大桥下的江面上,南宁城市纪录片摄制组拍摄江南路东社区《疍家婚礼》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邀请疍家人还原当年水上人家婚嫁叹歌原景。据悉,该专题片由市委外宣办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列入自治区60周年大庆文艺精品项目。

邕江上的疍家人,浮家泛宅,以水上运输和渔业捕捞为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邕江上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已成历史,很多渔家人纷纷从水上迁往陆地生活。生活形式的改变,并不等于摒弃一切,老一辈人认为,虽然离开了船,但他们的根还在水上……

下面就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回忆近十几年来,邕江疍家人的水上生活。

☆☆☆☆☆☆☆☆☆☆

新闻背景

疍民,又称水上居民,系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水上作业的居民。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疍民“以舟为室,视水为陆”。

《南宁市志-综合卷》记载:南宁邕江上的疍民,是历史上先后从珠江流域溯水而上渐次移居而来的。“疍民最早入邕的时间,有人认为始于唐代,而且自唐至清代乃至现代,南宁一带一直有疍民居住。”

☆☆☆☆☆☆☆☆☆☆

邕江疍家女漂泊“江湖”

疍家女的生活苦乐兼有

年约50岁的彭大姐,祖祖辈辈就在邕江的船上生活和谋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她一直与离开了工作单位的丈夫在邕江驾船捕鱼。最近几年,为了捕鱼他们还经常到左江、右江、郁江漂泊。尽管政府早已在江南区给他们安排了住房,但夫妻俩仍一直对泛舟捕鱼乐此不疲。在船上,记者多次近距离看到了不少停泊在江边的涂着光亮油漆的方形木船,这些船只的面积一般都有40-50平方米。彭大姐介绍说,这些船就是船民的“住家船”,相当于岸上人家的住房,它们几乎都很少开动。

彭大姐说,邕江船民的大小渔船几乎早都是机动船了,但捕鱼还是很辛苦啊,通常白天要洗网、晒网、补网,晚上又要出去打鱼(晚上捕鱼一般收获相对较大)。但辛苦得来的收获总是太少,很多时候撒一网下去都没见几条鱼。迫不得已,他们夫妻才经常到别处漂泊。

谈到今后的打算,她说,明年我也要像船上的一些亲友一样改行了,因为江里的鱼已经越来越少,但不管怎么改恐怕我还是离不开“水”的。

(据2003年10月9日当代生活报)

☆☆☆☆☆☆☆☆☆☆

邕宁八尺江疍家别样的“渔舟唱晚”

歌者多数已白头,能否还有后来人?

夕阳西下,江面平静,不经雕琢的船家歌声从江面传来,那是捕鱼归来的渔家人在结束一天的忙碌生活后歌唱。他们用歌声聊天,唱得清亮而质朴,这就是被当地人喻为原生态的渔舟唱晚,这就是南宁市邕宁区八尺江上的疍家水上民歌。唱者笑称自己天生就是歌者,从小经耳濡目染,如今已经达到即兴而唱的地步。

但是,随着陆地交通事业的发展,邕江上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已成历史,很多渔家人纷纷从水上迁往陆地生活,八尺江上的疍家水上民歌也变得行单声薄。现在,当地的渔家人开始注重沿袭、传承行将消失的水上民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邕宁区文体局局长苏凯精说:“邕宁民歌种类繁多,疍家的水上民歌是其中的一种,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目前的工作是编排和整理,让老歌师把当地特色民歌传下来。”

(据2008年5月8日当代生活报)

☆☆☆☆☆☆☆☆☆☆

邕江船民婚嫁庆“七一”

一对疍家船民子弟在邕江边喜结连理。

29岁的新郎陈建宏和27岁的新娘小黄,同是疍家子弟,经过同学介绍,两人相识相恋,最终于2012年6月20日领取了结婚证。为了让两位新人沿袭继承疍家船民的婚宴传统,男女双方老人建议以疍家水上婚礼的方式操办婚礼,原本将喜宴安排在“七一”之后,但为了迎接党的生日,双方家长商议,将大喜之日定在6月28日,就在邕江岸边,举行传统的水上婚礼。

据女方亲属、82岁的张秀花奶奶表示,疍家水上婚礼习俗从古至今都有流传,古时众人都有疍家人缺少文化的偏见,但其实疍家文化源远流长,就对歌而言,无论是礼仪还是歌词的内容,都是十分有文化底蕴的,但因时代变迁,很多习俗细节都已改变,今天的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不太了解疍家婚礼的习俗。张奶奶还介绍,疍家婚礼中有两种重要的喜庆道具:一是花烛;二是伴身灯。花烛寓意前途光明,伴身灯寓意夫妻和睦,互相照顾到老。当天这些重要的传统习俗都一一再现,而贯穿整个婚礼的山歌内容也十分创新,张奶奶表示,为了迎接党的生日,山歌队伍还专门将开篇迎宾曲改编,专门以歌颂党的生日的内容填了一套喜庆的歌词,表示新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喜结连理,希望新人能够与祖国共同发展进步。

(据2012年6月29日当代生活报)

☆☆☆☆☆☆☆☆☆☆

八旬疍家阿婆的国庆记忆:生活越来越好

这个国庆,何阿婆为孙子举办了疍家人的传统水上婚礼。

2013年,83岁的何阿婆是八尺江上地道的疍家人,前半生,她与江舟举家飘摇;后半生上岸着陆,子女们不再单纯地靠水吃水,各有发展。

邕宁的八尺江是邕江的支流。上世纪50年代,在船上吃住、开船接货运输、出海打鱼,是何阿婆与家人生活的全部。疍家族群里多的是“女汉子”,她们平日里除了协助丈夫开船跑运输,间或还要去捕鱼卖鱼增加收入。上世纪50年代,不到30岁的何阿婆已生养有3个孩子,养家糊口颇有压力。

“在水上做营生,讲究眼疾手快,风水轮流转”。何阿婆说,一条船上生活着10口人,走船时全员出动,专门负责打鱼的只有2人。每打2斤鱼,才能换来1斤米,也只有要买东西的时候,何阿婆才会上岸。每次上岸赶集也不过一天半载,在船上生活的时候,岸上蒲庙街的集市留给何阿婆的只有印象,没有体会。

据何阿婆回忆,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水路跑运输的行当渐渐没落,邕江码头的几个疍家族群于是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名义靠岸着陆,成立邕宁航运公司。疍家人的主要经营业务,则由开船转为修船,打鱼成了副业。越来越多疍家人离开船屋,住进了岸上的房子。“刚上岸的疍家人,还是会受一些歧视”。何阿婆的大女儿说:“我们吃饭时盘腿而坐,习惯赤脚不穿鞋,都会被岸上人嘲笑,看不起我们穷。”随着与岸上生活方式渐渐接轨,着陆后的疍家儿女各自选择在岸上成家立业,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

从去年起,为实施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南宁市有关部门开始对邕江整治段约34公里范围内的船民进行上岸安置,并对渔船进行清理。南宁最后一批“水上人家”也上岸了,生活环境的改变,让疍家族群的传统文化面临搁浅。

水上婚礼,是疍家人古老而隆重的仪式。由于举家上岸后,这样的婚礼仪式在何阿婆的6个子女中断代了。“如果今年不给我孙子办,也许后代就没人知晓这样的疍家传统了。”何阿婆有些惆怅地说。国庆长假,6日正好是大婚吉日,何阿婆一家人为孙子的婚礼一早开始忙活起来。婚礼选在八尺江上举行,联系疍家歌唱队、布置花船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何阿婆6个没有接触过水上婚礼的子女在落实。“新娘须以鹅毛扇遮面,黑礼帽是男方迎娶新娘子时要准备的标志信物。”对于自己当年水上婚礼的细节,何阿婆记忆犹新。

“自己能这样结婚,新鲜!深刻!”新郎官张先生喜上眉梢。在八尺江边嬉水长大的他如今去了湖南工作。他称无论是水上还是岸上的生活,自己都能适应,“我也是疍家人,总要归根的嘛”。

(据2013年10月7日当代生活报)

☆☆☆☆☆☆☆☆☆☆

邕江"水上人家"上岸 江中少一景船民多了希望

2008年,记者在北大桥上拍下的邕江“水上人家”。

邕江沿线的“水上人家”,曾是南宁的一处特别的文化景观。但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和环境要求的提升,停留在邕江上的这些“水上人家”不但阻碍了航道的畅通,也带来了防洪隐患。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近年来,“水上人家”陆续搬到了岸上。人们想要认识邕江上的这道特殊风景,只能从曾经的照片里找寻痕迹了。这些上了岸的“水上人家”生活得如何?

2008年时的“水上人家”生活。

30年前,黄汉裕从贵港来南宁打工,因为买不起房子,他想到了一个定居的办法:住在江上。于是,黄汉裕拿出积蓄,买了一艘长14米宽3米多的渔船,就这么在邕江边驻扎下来。白天,他把船开出去捕鱼捞石螺;晚上,又开回岸边生火煮饭过夜。就这样,黄汉裕一家人在水上生活了将近30年。

随着这些年南宁的飞速发展,邕江两岸建起了高楼大厦,现代感十足。每当夜幕降临,黄汉裕站在岸边望着美丽的城市夜景,也希望有一天可以真正走上岸,过上有水有电的现代化生活。

黄先生与夫人在新入住的崭新住宅楼前合影。

2012年底,为了治理邕江两岸环境,也为了让“水上人家”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南宁市逐步启动“水上人家”搬迁工作。为了解决“水上人家”的生计问题,各城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例如拥有庞大数量“水上人家”的西乡塘区,就通过给辖区工厂、单位写信的方式,呼吁这些单位为船民提供爱心岗位,同时开办多个面向“水上人家”的专场招聘会,积极为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在社保方面,西乡塘区又帮助400多名船民渔民测算养老保险参保费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新家里,原先的船民用上了热水器、管道燃气等现代化设施。

如今,黄汉裕住在宽敞的套房里,客厅摆放着大屏幕电视机,厨房里的冰箱、灶具一应俱全,一派小康之家的气象。他搬家后时常感慨:“有了房子,不会再担心大风大雨会翻船,也不会漏水了,在屋子里面比在船上要安稳温暖得多。还有,小区里面的环境也特别好,绿树环绕治安稳定,小区空间又大,有足够的地方运动健身……”

记者在金水湾小区的黄先生家中采访。

对于像黄汉裕一家这样长期生活在水上的人家,完全适应岸上生活,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黄汉裕自己也感到,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压力也大了好多。以前住在江上不用交水电费,现在则多了很多生活成本。不过,“虽然压力大了点,但是现在有房子住了,水电方便,设施齐全,我的心里真的踏实多了,现在孩子也快到了婚嫁年龄,有个房子也算是对后代有个交代”。

(据2015年11月9日当代生活报)

☆☆☆☆☆☆☆☆☆☆

邕宁疍家人精湛手艺创造美味米食

邕宁疍家人制作出的可口米食。

邕宁疍家人唱起了船谣。

盛装出席的邕宁疍家人。

长期以来,邕宁疍家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独特的水上文化,尤其在米食制作方面,他们逢年过节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制米食的习惯和传统,他们利用精湛的手艺创造了精美的米食,这些米食品种虽手工复杂,但是口感很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邕宁疍家人目前真正懂得这些米食制作人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却很少,出现断层现象。为了把这些米食优良传统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举办米食文化传承活动,为邕宁区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学习传统米食文化的平台,从舌尖到心间,在品味可口米食的同时,更要承传米食文化,唤起广大年轻人对疍家人民俗文化的重新认知与思考。

(据2016年6月7日广西新闻网)

☆☆☆☆☆☆☆☆☆☆

南宁邕江"化茧成蝶" 1050户“水上人家”上岸安居

昔日邕江“水上人家”。

如今船民已上岸安居。

行走在邕江两岸,曾经脏乱的滩涂河畔,已被繁花绿叶覆盖。带状的滨水公园沿江“舒展”,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朱红色的绿道沿着岸线蜿蜒,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繁盛滨水长廊画卷。随着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的持续推进,邕江实现华丽蜕变。

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9月起,南宁市筹措专项经费,开始推进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工作,帮助常年生活在水上的船民渔民上岸安居。至2016年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作范围内网箱船只清理和船民渔民上岸安置工作全部完成,拆除转移船只4330艘。全市1050户3803名船民渔民告别“风雨飘摇”的生活,实现了“上岸扎根”。

(据2017年6月21日南宁晚报)

☆☆☆☆☆☆☆☆☆☆

南宁水上婚礼叹歌队传承疍家文化

疍家婚礼叹歌队的部分成员。

在船上举行的疍家婚礼。(记者翻拍图)

2013年,疍家婚礼入选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梁碧云(左)领回了牌匾。

在陆地上举行的疍家婚礼,还是按的老规矩办。

“新装大船十八仓,新婚彩礼埋满仓……”2018年4月12日,南宁市江南区江南路东社区居民梁碧云带领着水上婚礼叹歌队的成员进行着常规的排练,虽说是排练,却严格按照疍家水上婚礼的唱诵流程来进行,唱叹歌、游海歌。自从2013年南宁市江南路东社区成为水上叹歌婚礼传承基地、梁碧云被评为水上叹歌婚礼传承人后,60多岁的她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计划,要把这种优秀的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据悉,居住在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人,不管是嫁女还是娶妻,都要举办隆重的水上叹歌婚礼,每场婚礼都是疍家人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场视听盛宴。2003年,疍家人陆续上岸定居后,这种水上婚礼被搬到了岸上举行,但其传统形式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2013年,疍家婚礼入选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据2018年4月14日当代生活报)

☆☆☆☆☆☆☆☆☆☆

传统水上疍家婚礼在邕江大桥畔重现

水上婚礼现场,双方船只上的亲人在对歌。

2018年5月13日,在南宁市邕江大桥下的江面上,一场疍家叹歌婚礼在喜庆热闹进行。只见停靠在江边上的两艘渔船,顶棚均被小叶榕、花朵和彩带装饰一新,甲板上铺着红毯,新人及亲属正围在船头对唱叹歌,喜气洋洋。当天,南宁城市纪录片摄制组在此拍摄江南路东社区《疍家婚礼》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邀请疍家人还原当年水上人家婚嫁叹歌原景。据悉,该专题片由市委外宣办与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列入自治区60周年大庆文艺精品项目。

据了解,自宋代以来,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青年男女结婚当天,新娘在登上新郎的迎亲船之前,会先邀请平时和自己相好的船家姐妹以及亲戚,在自己家的船上举行放歌堂和“绕台围”等仪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之情及和娘家人难舍难分的亲情。

(据2018年5月14日当代生活报)

(陈丽婕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