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三)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021.盒式录音磁带
人间有四季,歌乐天地宽。用音响磁化一个伟大的时代,用歌声唱响百年的红色文化,一盒盒录音磁带,怀旧与流行碰撞,经典与原创交融,文化与生活同频,记录历史,服务大众,奏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歌。
盒式录音磁带,是永不消逝的歌声,历史悠久,盛世繁荣,是利用科技介质功能,发挥数据存储架构,社会普及作用广泛,从机关学校到工矿企业,从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快节奏的发展,虽称不上老古董的尊称,也富有现实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儿时的记忆中,伴随着歌声成长,听着《东方红》《北京有个金太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海航行靠舵手》《一切行动听指挥》等革命歌曲,坚定一个信念,树立大公无私精神,当生命的夕阳,映红回忆的缤纷,含笑视听在快乐的磁带中。时代在老歌声中嘹亮,社会在磁带播放中进步。
022.手纳鞋底子
慈母手中绳,百纳鞋底子,走过多少路,踩亮多少条羊肠子小道,那山村,那农家,田野余晖,营子唱晚,浓浓的味道,拴住乡愁乡恋,乡思曾经的日子,回味曾经的过去,都寄托在这双手纳鞋底子上。
一手纳鞋底子,淳朴浑厚,造型美观,属于纯家庭手工制作,经久耐用,具有民间内涵,首先用自家的废旧衣服,破烂到不能再穿了,把补丁剪开,归纳成布条子;其次是用白面浆子,逐块地粘贴到面板上,晒成隔薄;最后用鞋底样子剪成大小不一的鞋底单片,逐一用白布严边后,粘合成鞋底初形,晒干后即可用麻绳纳底鞋底子了。工序虽简单,做起来就是日积月累,得用真功夫了,单说撮麻绳子,母亲的腿撮肿了,就借哥哥的腿撮,后来的腿都成了茧子,记忆的往事,做到极致,一直到无能为力才止,庄稼人的鞋底子,更让人刻骨铭心。一代艰苦岁月,展现岁月峥嵘,如今手纳鞋底子早已成为难忘的历史。
023.小板凳
在好些年辰以前,庭院临风,乡野宜人,板凳用浑身的力气,抬举主人,任你坐在上面,读书学习,谈天说地,幽然聊天,休闲自得,总在清凉处接地气,木香一隅,变成如此模样。
在家乡记忆的长河里,小小的木板凳,每当盛夏,离开床畔,搬到树荫下,老人们乐享天伦,祖辈坐板凳,孙儿骑在爷爷的肩膀上,欢乐声曾经溢满当院里,听到社会和谐的声音,成为民族团结的共同体,见证一段乡村历史。
灵动秀气的小板凳,结构简单,轻巧耐用,每家必备,多用于露天听戏、看电影和开社员大会,是世纪农民的传统,是活跃农村生活的文明符号。
沧桑巨变,全国脱贫,木头板凳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被现代家具所取代,成为历史民俗文物。
024.老花镜
人老珠黄,老镜生花,看破红尘,入木三分,一个光圈就是一个人物的故事,一眼江湖定乾坤,一睹世相解千愁,观家乡那一条小河流水哗哗,望村头那一条十里长渠岸柳依依,见闻莺歌燕舞,感悟风姿虹韵,体验与时俱进的日新月异,见证社会发展的每一寸进步,尽在这个古典老花镜中。
老花镜是纯水晶宝石磨制的,宝光生辉,祖辈流传,曾经几代人戴着眼镜成为文化人,大队财粮和生产队会计,都望穿双眼,码着时代云烟,算计出人民公社的经济明细,记录在历史的帐簿里,每一笔数字都有闪光点,渗透到家乡人民的心中,永不磨灭,熠熠生辉。
在中国脱贫攻坚的新三农天地里,通过古典老花镜的演变,新老更迭,眼镜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变成了年轻人的饰品,没有城乡差别,一个全新的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展现在我们面前,新工艺、新科技、新用途的眼镜得到普及与应用,眼镜用于人们的装饰美化之中,走出古老,追赶新时尚的新潮流。
镜是春风不染物,品鉴如花竞风流。如今,古典老花镜已走出历史舞台,成为民俗老物件。
025.锅铲子
根植小山村,服务于父老乡亲,锈迹斑驳长满故事。曾奔波于大铁锅里,铲子碰锅沿叮当叫响,埋着悠长的乡音。故乡情在农家锅铲子上,喜怒哀乐都从滋味中来,笑中有泪,乐中有悲,一把铲子就是家乡的根,融入民族之魂。
小时候,主食以玉米粥为主,家家有外屋灶台,支一口六印生铁大锅,灶火堂烧柴火,每顿饭都有一层锅巴,如烧树枝和庄稼秸秆等硬柴火,锅底容易糊锅,就得用锅铲子抢嘎喳,每当饭后都能听到铲子的咔喳声,如同定时音乐,不绝于耳。
锅铲子,纯木头把,用钢板打制而成,经久耐用,农家具备,用途广泛,如炒干饭、炒鸡蛋、炒菜、烙干粮和烙饼等等。如今,随着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锅铲子已退出历史舞台,完成使命,成为民俗用具。
农家锅铲子像一把火,燃烧了过去,不断改变和进步,每个人都是被改变的行者,也是见证人,人生如铲。如果你还有怀旧的心理,热恋浓浓乡情,品读这篇文章,让民俗文化带给您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惊喜,升华爱党爱国爱生活的幸福人生。
026.烧火铲
投入火热,与煤同行,这是人类生活的序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结束,创造出烧火的形式,道具的奔腾,持续平行发展,不拐弯抹角,同火助力,推动社会生产技术和文明艺术前行,一铲铲如同一章章一篇篇一段段的文学,赋予独创价值,完美到全部过程,村民品出火的味道是香的,人们烧的是自己流淌的血液,尽管铲子疲惫不堪,也有自己的位置,永远都不会消失。
风风火火秉承志,无怨无悔终为炊。一柄民用烧火铲子,结构简单,纯铁焊接,是近代烧煤的实用工具。从烧柴火转到烧煤,发明了风箱和吹风机,为了把煤送到锅底的准确位置,风声火起,火升水开,火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烧火做饭效益,把主妇从蹲灶火坑中解脱出来,省时省力,为人民公社大生产大跃进运动做出贡献。
027.烟笸箩
原始的燃点,舍不下的期待,丢不掉的思索。敞开胸怀,宽以待人,延伸了交际,心灵美与想得宽相撞,碰出思想灵魂的火花,唤醒高素质的人生。“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拿得起,放得下,执烟之手,十指盈心。用思维的精神改变世界,老式烟笸箩最有发言权。
吸烟文化由来已久,烟笸箩在农村比较普遍,几乎家家都有。在农家的炕头上摆放着盒式烟笸箩,装满蛤蟆拱陈烧火烟,一面是烟,一面是捲烟纸和火柴或打火机。来客人以烟相让,敬捲一支烟,点燃便满屋香烟袭绕,香气四溢。和客人谈天说事,叙叙家国情怀,聊聊村南旧事,显得和谐和气。这是一桩事引子,也是一道农村家庭的独特风景。
村野悠悠,农家烟事。随着全国脱贫空间和小城镇建设的兴起,烟笸箩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成为社会生活的节点,是标志性的民俗用具。
028.瓦工炭溜子
高楼大厦平地起,见缝有横竖,走过去的地方,就到了竣工的剪彩盛典,巧妙雕琢,悦享大境,瞬间的划过,磨损自己,倾身奉献,凝固自然美,打造世界品味,成就精美绝伦的立体永恒,顶天立地,彪炳千秋,这就是瓦工炭溜子的浓彩豪笔,铭铸广厦亿万千。
炭溜子,起源于建工业兴起时,先由木溜子、竹溜子过度,又到金属溜子的发展,直到现代的炭溜子,走过的路程就是中国房地产的历史。
瓦工炭溜子,做工极简,砸扁6号钢筋即成,属于瓦工自制工具,流行在进城农民工时期,是房地产热标志性民俗物件。
巧逞英豪炭溜子,脱贫攻坚立大功。如今,它长变短,宽变窄,把水泥与砖缝对接,如燕泥筑巢,似鹊枝编窝,充分显示出赫赫战功,风韵犹存,码着时间的脚印,多少岁月,多少往事,统归炭溜子,成一个民俗亮点。
029.气管子
曾经用气鼓劲,是生产生活的刚需,气可鼓不可懈,无论何时,不论何地,任凭岁月匆匆,时光冉冉,只要有气管子,崎岖变坦途,险阻是通道,不说再见,不谈所得,没有办不到的路事,只争朝气。
在大跃进大生产的年代,自行车成为年青人结婚的四大件之一,社会普及,家庭具备,是城市乡村的主要交通工具,高压气管子便应运而生,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标志。
气管子,结构简单,设计美观,携带方便,经济适用,服务大众。先由直桶普通式,二人操作打气 。后发展到高压便携式,配以鸭子嘴,一人就可以单独使用。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自行车热的兴起,在街头每一个自行车修理铺,都可以免费使用气管子,一个气管子包含很多的文明故事,充满人间百味,和谐之美。
百年历史见证进步,促进了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如今,气管子已被电动压缩泵所取代,变得满目苍桑,已成为民俗怀旧的老物件。
030.古用火镰
闭关苦修,以身戴行,呼唤薪火,星火俱下的燎原大势,拼借契合,精神争鸣,得岀再火一次的结论,雪地开梅花,秋高风怒号,万卷书易懂,一火难读,这是火种的词典,用火镰复古,为戏谈趣,快乐和感伤,火也焰焰烀烀,情也潇潇洒洒。
早期的火镰,工艺朴实,以实用为主,在用火镰取火时,先取出火石和艾蒿绒团,将艾绒团紧贴在石片上,用铁器钝刃擦击火石边缘,在火花飞溅中艾绒被点燃,再将冒烟的艾绒包在干细茅草中,使其受风生焰,加上干枝劈柴,便可烧火煮东西。火镰打火,熟练者只须片刻的时间就可以使火绒冒烟,遂而引红,再用嘴稍许吹气,增加氧气,就燃为明火。在使用火绳枪时代,猎人靠敲击火镰点燃引线。由于佛教戒律的缘故,过去藏人普遍不吸香烟,这点与汉地蒙古族不同,藏人的火镰主要是炊饮射猎时使用,富于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民俗共同体,普遍应用在火热的现时生活中。
民俗是传统的,也是民族的,回归原始与自然,更是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把民俗文化比作一片沙漠,红色文化比作一片绿洲,那么火镰就是沙漠与绿洲并存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2021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2021》《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2021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
,